天天看点

985 硕士父母被“学渣”孩子气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开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海蓝博士

1

前段时间,一条有关“放娃自由”的视频冲上微博热搜——

视频的主人公表示,自己和丈夫都是985院校的硕士,毕业之后通过人才引进落户北京。结束这句十分自豪的介绍后,主人公话锋一转“没想到,我一不小心,成了学渣TA妈。”

985 硕士父母被“学渣”孩子气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开

据她描述,孩子所在的东城区有70%的一本率,可身为高知人才的子女,能混毕业已是不错,想考三本都是妄想。

除此之外,母亲在视频中坦承孩子不仅是个学渣,还是杠精,老公因此气得两次心梗,家中常备速效救心丸。

985 硕士父母被“学渣”孩子气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开

你以为吐槽孩子是主人公的目的吗?

当然不,第二层反转来了。这位母亲在视频中表示,我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只要TA健康快乐就好,没办法你只能去接受。

在这则视频下面,几乎没有网友共情到她对孩子的爱,反而集体表示:

“有没有一个可能,你们把孩子心态搞崩了?”

“公开视频吐槽孩子,会给TA造成多大心理阴影?”

然而最轻描淡写却又最扎心的莫过于这样一段总结:

“从这位妈妈的话中,我们能大概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孩子从小被盯着做功课,后来厌学,叛逆抬杠。”

智商固然有基因遗传,但也是多维度的,不单单是聪明伶俐反应快。

学历再高的父母没有合适的养育方法,也会鸡出学渣。反之,平平无奇的家庭,只要教育得当都有可能逆袭。

偏偏很多人不信邪。

985 硕士父母被“学渣”孩子气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开

我们不能过度苛责这位母亲,她对孩子的本心一定也出于爱。但可怕的莫过于,以爱之名的“纠偏”,以正义为名的“指责”。

通篇分享中,她把孩子定在“不珍惜教育资源、不尊重父母”的位置上,却试图用“接受孩子的一切”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宽慰,甚至获得声援。

孩子需要的不是带着抱怨的“接受”,而是善意的“接纳”。

一面公开吐槽,一面“放TA自由”。

养育道路上最可怕的,不是用错方法,而是自我感动、将孩子推向情感悬崖而不自知啊。

985 硕士父母被“学渣”孩子气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开

2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每天伏案工作超过10小时,每当不满四岁的儿子提出“游戏邀请”,我总会说一句“不要打扰妈妈,妈妈在忙。”每每觉得没时间陪孩子,我总会给他买大量图书、益智类玩具,以期让孩子多向“好的事物”靠拢。

可是每每拿起这些书本,孩子像足了一个学渣,告诉我“妈妈,不要打扰我,我在忙”。一开始, 觉得孩子的“学舌”很有趣,直到出现后来的一幕——

一次,我着急赶稿子,有些糊弄地给孩子洗了脸。孩子却偏偏玩意上头,用手把水捧得到处都是。出于情急,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在洗手间里呆着吧”脱口而出。

令我想不到的是,某次孩子把小石子带回家,我说他把地板弄脏时,他叉着腰,指着我认真地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在洗手间呆着吧。”我想责备他没大没小,但那副愤怒到刻薄的表情,可不就是我曾经“示范”给他看的吗?

.....

后来的某一天,孩子很高兴地告诉我,他捡的石头可以摆成一颗星星,每颗石头的花纹都不一样,是他为我挑选的。

这是他眼里的世界,带着我不曾想象到的温度。

985 硕士父母被“学渣”孩子气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开

自那之后,我很少管束他究竟是在看书,还是在“不务正业”的玩石子;在尽可能每天抽时间和他相处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四岁的小伙子,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他会在我拿玩具车糊弄他的时候告诉我,“妈妈,你太搞笑了,汽车是假的,不会撞坏,驾驶员不会死掉。”

他会在我和他玩数独的时候提醒我:“妈妈,你要把小驴正着摆放,不然它会摔倒的。”

而这些所有的琐碎细节,都是我在不经意间告诉他,而他非常认真记住的。

如果没有近距离地了解他,我也许永远不会写下此时此刻的这段话: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把“我认为好的”送给他,而是让他可以直观感受“什么是对的”。

小到穿衣服应该怎么做,大到如何面对一盘失败的游戏,甚至是他未来人生道路上的每个选择,只要我们做好正确的示范,并给他充足的爱和空间,就可以了。

当亲子教育,把读书看报打上正确标签,把撒尿和泥打上劣迹标签,孩子只怕会在爸爸妈妈的标签中越走越偏。

当亲子教育,失去了把爱作为核心目标,把成绩、名次、上什么大学作为唯一的标准时,家庭的苦难和灾难就会连绵不断,只是频次和程度不同而已。

每个孩子都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都有足够的智慧,最重要的是发掘与成长,当每个孩子开始自我负责、自我创建的时候,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开阔。

985 硕士父母被“学渣”孩子气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开

3

想起一个很老套的故事。

一个精力从不集中的孩子的母亲,隔三差五就会收到老师的状告。她不打孩子,也从来不抱怨孩子让她没有面子。

她的选择是把老师的话拐个弯告诉孩子:

“今天老师夸你了,因为她发现你今天比昨天多坐正了一分钟。”

“你真棒孩子,今天你坐稳了五分钟。”

“妈妈真为你高兴,你今天坐稳了20分钟,可以完整欣赏一首钢琴曲了!”

在妈妈的鼓励下,孩子注意力开始集中,学习开始进步。

更重要的是,他从心底长出了自信——只要我想做就能做到,我是可以的。只要我是我,妈妈就爱我。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习惯并不如我们期待,这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寻找帮助孩子成长的契机。

有的孩子“偏好”激励,有的孩子崇尚榜样,有的孩子依赖爸爸妈妈的肯定,不论是哪种,都不是我们操控孩子成长轨迹的方式,而是让孩子在爱中自由成长的途径。

985 硕士父母被“学渣”孩子气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开

亲爱的父母朋友们,在养育道路上,多从这些角度寻找养育的“捷径”吧:

(1)不用“威胁”法

“如果你今天不看书,那么你就不是个好孩子了”、“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吃饭,那么我再也不带你出去玩了”——这一类“如果、那么”的说法,往往带着隐藏的威胁。

“如果”后面连接的是我们的期待,“那么”后面连接的是我们的砝码。

我们给出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孩子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达到了我们的要求,他才可以得到爱。

这样的方式一旦给出去,我们的孩子也就成为了被提线的布偶。

(2)不贬低孩子

“你今天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让我太失望了。”“我想拿巴掌打死你,怎么生出你这样一个东西”——这类贴标签、充满了评判的说法,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标签让孩子意识到“我是个不好的人”,自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3)多用交换法

“妈妈说完了妈妈的想法,现在你说说看”“刚才读了妈妈想读的书,现在来看看你想做些什么”——这类交换式聊天,让孩子感觉自己和爸爸妈妈在同一水平线,可以平等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试图去干预和“纠正”孩子,让孩子获得了自由选择的权利。

(4)多用“关怀”法

“我知道你现在有点难过...”“没关系,做错了妈妈也一样很爱你...”“可以让我知道你玩XXX的时候在想什么吗?可以教我吗?”

对孩子选择自己目标的相信,对TA失败时的接纳和理解,对TA痛苦中的安慰,对他养成自律习惯的要求,对他承担自己选择结果的要求,才是真正的爱。而这份爱会是有无穷生命力的肥料,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偶然看到闺蜜的朋友圈,深有同感。

985 硕士父母被“学渣”孩子气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开

教育孩子,不是以“给予衣食住行”为方式,或以“打骂”为手段,而是把自己当成一棵树撼动孩子这棵小树。

在爱与陪伴中,孩子这棵小树也会接受风雷和霹雳,沐浴阳光与雨露,慢慢长成一棵独一无二的大树,与父母并肩欣赏流岚和虹霓。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特约作者:半碗

编辑:范燕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