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舍,第六次沒人願意接受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有一段話,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這一生,我們都在不斷地和孩子分離,而孩子會“離開”媽媽6次,并且一次比一次難舍,尤其是最後一次,這是誰都無法接受的,因為這一次的“離開”是永别。

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舍,第六次沒人願意接受

第1次離開:和母體脫離,卻是幸福之旅的展開

孩子第一次離開我們,是和母體脫離的瞬間。

雖然我們和孩子一起相處了10個月,但這次的分離卻是幸福之旅的展開,是我們第一次見面,也是這輩子母子情分的開始。

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舍,第六次沒人願意接受

第2次離開:離家上幼稚園,邁出家庭融入社會

孩子3歲之後就到了上幼稚園的年紀。

第一次離家上幼稚園,離開了媽媽和家人,是孩子邁出家庭融入社會的第一步。

媽媽總是會擔心孩子會不會不适應?能不能獨立面對問題?這次的别離雖然包含了很多不舍,但是又不得不放手,隻有放手才能讓孩子成長。

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舍,第六次沒人願意接受

第3次離開:青春叛逆,有可能成為心的叛離

當孩子開始慢慢長大,他們開始對周圍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漸漸地也會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家庭之外,不再絕對地信服媽媽,也不耐心地聽我們苦口婆心的教育。

這種不舍和無力感會包圍着我們,加上孩子青春叛逆,就會激化彼此的沖突,把我們和孩子推得漸行漸遠,有可能成為心的叛離。

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舍,第六次沒人願意接受

第4次離開:離家上大學,拉開了空間的距離

經曆過十年寒窗苦讀,孩子終于取得了成果,他們會迫不及待離開家到陌生的地方上大學。

這時候,我們就要面臨和孩子的一次遠離。遙遠的空間距離,讓我們的交流變得匆匆忙忙,而短暫的相聚過後,是一次又一次地送别,即使萬般不舍,也隻能化作一句:路上注意安全。

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舍,第六次沒人願意接受

第5次離開:成家立業,我們成為了“客人”的疏離

當孩子成家立業後,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家就會和我們“疏離”,而我們也會成為“客人”。

每一次編輯出來的消息,都會再三斟酌,會不會打擾到他/她工作,會不會讓女婿/兒媳覺得不舒服,影響夫妻關系。

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舍,第六次沒人願意接受

第6次離開:生死分離,這次我們先離開

人生的最後一次和孩子分離,是生與死的分離。這是大家都不願意接受的,但誰也無法阻止。

雖然這次是我們先離開,但還是會萬般不舍,因為我們離開後,就永遠和孩子分離了。我們眼中的孩子就真扛起了大人的責任。

人生在世,雖然我們不停地在和一些人分離,但是可以抓住每一次分離的中間時光。

子女多和老人相處,陪伴老人;父母認真教育孩子,多和孩子交流遊戲;我們要珍惜每次的相處時間,人生很短,一轉眼就白了頭。

當孩子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時,也是我們曾經存在世界最有力的證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