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孩子出生後,大人都會不自覺寵愛他們多一些,更以孩子需求為主。

随着孩子長大,這些寵愛似乎像把他們寵壞了一樣,讓很多家長困惑,如何寵愛孩子而不溺愛。

今天我們邀請心理學專家,同時也是 2 個男孩的爸爸葉壯老師,來聊聊這個話題。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前段時間,我參與了一檔親子類的綜藝節目錄制,在錄制時碰見一組家庭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個家庭之是以被節目組看上,是因為父母對成績長期倒數第一的女兒能「足夠悅納」,很有一種「無條件愛」的感覺。

一開始我對這組家庭非常期待,因為不一味拿成績要求孩子的養育觀非常可取,但這家人一上台,我就意識到,情況并不是我和導演組所料。

小姑娘在錄影機前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興奮:不斷地打斷所有人的交流,頻繁用誇張的體态和大聲的尖叫吸引外界的注意。

可是在與她進行交流,或者向她問問題的時候,又無法非常清晰地組織語言進行表達,這對談話品質和錄制進度産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如果我不是受邀專家,而是節目主持人的話,我覺得自己會更崩潰。

在錄制的前五分鐘,大家姑且能夠了解這是孩子的「活躍」,但很快,除了她父母之外的所有人都被鼓搗地非常煩躁。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職業敏感性讓我意識到,這孩子應該不是簡單的因為來參加節目錄制而興奮,她對于自身在認知和行為上的一些沖動,有很明顯的抑制能力不足問題。

但更讓我感到難過的是面對女兒的表現,她的父母非常淡定,并沒有做什麼明顯的限制與管理,實在該表态的時候,也一再強調:

哎呀!我們家的這個孩子的确是這樣的。

她就是比較強勢,也比較活潑,太外向了,哈哈哈......

她從小我們就比較寶貝,非常尊重她,是以就是這麼陽光。

錄完了節目,我旁邊的攝像大哥都忍不住吐槽:「都是爹媽給慣壞了!」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對于他的想法,我在某種意義上的确是認同的,因為不管是這個小姑娘,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很多熊孩子,成長教育中的一個關鍵負面影響,就是「寵溺」。

但問題在于,我們這代父母很容易不自覺的「溺愛」。

我們的童年時期常常經曆的是比較嚴厲的教育,内心缺乏被正面接納。

受當代一些教育理念影響,非常多的父母選擇「無條件去愛」,但這個過程很容易對于愛的邊界不夠敏感。

還有一部分家長會有這樣的心态:「我小時候沒有的,我現在有條件了,我要讓孩子有。」

我見到的很多來求助的家庭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這一理念的主體,經常是孩子的父親。

這些情況都會讓我們産生一種彌補自身童年缺失的強烈沖動,然後在育兒的過程中變得非常寵愛。

這樣養育,短期内似乎沒有問題,但當孩子習慣了這樣與人互動方式,在進入幼稚園、國小、以及進入社會,溺愛的可怕後果就會大爆發。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有研究發現,受到過多寵愛的未成年人通常較為不成熟,缺乏責任感,更傾向于與同伴的意見相一緻。

另一項來自 2014 年的研究則表明:溺愛的父母幾乎将孩子未來酗酒的風險翻了三倍,是所有類型父母中導緻孩子酗酒風險提高最多的。這表明溺愛也給孩子帶來更高的物質濫用風險。

寵愛和溺愛

邊界在哪裡?

溺愛,在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德林提出的「教養方式」分類中,被歸為「放縱型」教養方式。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圖檔來源:丁香媽媽

在孩子養育過程中,我們需要回應孩子的需求,并給予他們支援,但同時也需要對他們行為提出要求。

來到心理咨詢室的家長,我通常會讓他們做下面這份表格去自查是否溺愛。

測試主要是用于 4~12 歲小朋友父母,大家可以看看。

如果題目和自己育兒方式相符的越多,那說明自己比較偏向「溺愛」孩子。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溺愛,其實就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高支援,低要求」的養育環境。

這種家庭教養方式的父母對于孩子的行為更加缺少規矩限制,更傾向于賦予孩子無盡的自由,允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事實上,這種類型的父母其實較少真正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來。

他們其實表面上「寵孩子」,看似跟孩子一直有深度的接觸;

但其實「寵溺」的行為本身就像一層透明的塑膠膜,隔絕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真正深入的互動和走心的交流,甚至成了父母對育兒無力感的借口。

我就是比較愛她。

我們就是比較尊重他。

我們希望他能更自由......

父母權威地位的樹立也往往是通過為孩子提供物質支援或者愛意的表達,而不是與孩子探讨事情和理性溝通。

這種類型的父母無法會給孩子提供充分的行為指導和規矩要求,相應的,家裡的未成年人也就更容易形成毫無紀律性的行為習慣,對終生都有影響。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三個原則

避免孩子被寵壞

在咨詢室給家庭咨詢時,家長都會比較關心怎樣才能避免溺愛呢?甚至開始不知道怎麼去愛孩子。

當你的孩子沒到 18 個月齡,我們不必擔心會不會過于溺愛他,你永遠無法真正「寵壞」一個嬰兒,隻要滿足他的需求就好了。

因為對于嬰兒,哺乳和肢體接觸的需求得到及時滿足會讓他們成長的更好;

早期生活,經曆壓力體驗對于他們的個人發展與心理成長,會産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但伴随着孩子長大,他的情緒狀态和社交狀态發生了改變,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日常育兒中以及給來咨詢的家長建議裡,我都非常強調要帶孩子了解三個與人相處原則:互惠,妥協,共情,這樣能夠避免被寵壞。

1

教孩子立即互惠

所謂互惠,主要是不能讓孩子在家裡面成為吞噬所有優質資源的黑洞,而又不必有任何付出。

太寵溺孩子的家庭,往往不會對孩子在家務、收拾自己的玩具和床鋪做什麼要求,甚至都不會要求孩子獨立完成應該自己搞定的事情:比如洗漱和穿衣。

是以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引導孩子去了解互惠: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我們為你做了很多事情,是以我們也希望你也能為我們做些事情,為全家人做些事情。

也許你可以幫我把門外的快遞拿進家,或者提前幫我們布置一下餐桌。你如果能照顧好自己的起居,其實也會給我們省下很多工作量。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2

讓孩子嘗試妥協

妥協則是為了向孩子強調,有的時候,有的人的需求,要比他的更得到優先滿足,甚至有的時候,他必須要暫時讓步。

比如在家裡有客人來訪的時候,暫時先放下卡通片,去跟客人打個招呼,或者在大人交流的時候,不要強勢地打斷别人對話。

我會建議來咨詢的家長跟孩子帶着這樣的态度與邏輯和孩子溝通:

很多時候,為了能讓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我們會犧牲一下自己,我們願意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真的愛你。

當然,我們也知道你也愛我們,是以同樣,有的時候,你也要暫時犧牲一下自己,放棄一些自己的要求,才能讓我們大家都舒服。

為了大家都開心,每個人都得稍微放棄一些自己的利益。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3

引導孩子學會共情他人

被寵壞了的孩子很多時候會直覺性地提出不太切合實際的要求,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比如說一定要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或者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而不顧場合地大發脾氣。

是以我們要有意識引導孩子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

我們很尊重你的想法和需求,也知道哪些事哪些話會傷害你,是以會盡量不去做會傷到你的事。

我們也希望你對我們,對别人也能這樣做。

如果對方這樣對待你,你會産生什麼樣子的感受呢?我們不該這樣去傷害對方。

上面羅列的表達,更加強調道理與原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以及孩子的了解力,去進行修改,來跟孩子交流。

當我們持續向他們灌輸互惠、妥協與共情的觀念,自然能很好避開溺愛,也能讓他們在情緒與社交上的表現達到更好的水準,也讓我們的愛恰到好處!

[1] McKenna and Gettler, 2016

[2] Montagu, 1968; Trevathan, 2011

[3] Shonkoff and Phillips, 2000;

[4] Shonkoff et al., 2012

[5]Verzello, Amanda. Teens and alcohol study: Parenting style can prevent binge drinking. New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9 December 2014] .

這種方式,不打不罵,卻能養廢一個娃

稽核專家 陳實

心理咨詢師

策劃:蘭蘭

排版:蘭蘭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