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而為人,何以為人

“好恐怖,母親是個冒險的職業。”

“我倆口子都愛唠叨,愛評論,否定孩子。 感恩,萬幸,我們的孩子還讓我們活着! 懸崖勒馬吧。”

“媽媽都操心,都愛唠叨。”

“現在很多做父母的自己都欠教育,又怎麼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其實我們都有心理病。”

上述評論都和以下這起悲劇有關。

“某男子被唠叨沒考上研究所學生打死母親,稱自幼得寵,和母親關系好”,這起悲劇發生在去年5月13日淩晨3點。案發後,雖然被害人丈夫、父母均對王某的犯罪行為表示諒解,請求法院對其從輕或減輕處罰。最終法院判決王某犯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這起悲劇令人費解和悚然心驚的是,據王某自己供述,自幼在家裡生活得比較幸福,母親平時對自己挺好的,自己和母親的關系一直不錯。殺母親的時候,心裡的沖動怎麼也壓制不住。在這之前沒有殺人的沖動,也沒有實施過其他暴力手段。

其父親稱,母子平時沒有任何沖突,妻子平時對兒子特别寵愛,母子倆的關系非常好。王某性格比較内向,平時不怎麼出門,在家的時候就是打打遊戲,看看電腦什麼的。

我們一起就這起悲劇認真思考和深挖細掘一下,也算是幫助我們自己調整認知,提升自我。

第一、假設這件事反轉。

“母親和王某說起找工作的事,随後開始唠叨,埋怨其考研究所學生時沒好好複習,天天玩。這不是母親第一次唠叨,王某特别煩,特别生氣,就跟母親吵了幾句,然後回自己屋關上門看電影。

次日淩晨2點左右,母親去廁所回來,發現王某還在玩手機,又唠叨說,這麼晚了還玩,晚上不睡覺,白天不起床,一天天的光知道玩。”

然後王某非常傷心自責、内疚羞愧,選擇一跳解千愁。

從報道的類似事件來看,顯然這樣的發展方向更多。那麼傷心懊悔的人自然是母親了,社會輿論的方向,又會一邊倒地斥責母親了。

第二、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作為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長們來說,我相信第一時間會覺得這位母親小題大做,孩子好好的,隻是沒考上研究所學生,暫時沒找到工作,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何必和孩子生氣,天天唠叨?

其實我也是這麼想的。自己女兒連高中學業也無法正常完成,上大學成了奢望。連正常生活都成了努力的天花闆。要是我女兒隻是研究所學生考不上,暫時找不到工作的話,那簡直成了甜蜜的煩惱,睡着了也會笑醒的。

但事實上,當我們的孩子好好的,更好一些,再好一些,我們仍然是那個普通的母親,依然會人心不足,仍然會唠叨不休。

我記得有一則報道說,女兒明明從名校畢業,任職企業高管,但習慣了高要求的媽媽仍然不依不饒,最後情緒激動的女兒憤而從陽台一躍而下。

是以,你以為你苦,是因為孩子心理疾病,看不到未來嗎?不,是因為人心不足。

第三、王陽明先生說每個人都心存良知。

這個孩子真的如評論說的是人間惡魔嗎?“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一句話并不能簡單地總結這起沒有赢家的悲劇。

“被害人丈夫、父母均對王某的犯罪行為表示諒解,請求法院對王某從輕或減輕處罰。”“王某性格比較内向,平時不怎麼出去,在家的時候就是打打遊戲,看看電腦什麼的。”

王某并非窮兇極惡之徒,也無前科,隻是一個很普通的大學生。家裡人應該了解母親過度唠叨激怒了王某,釀成悲劇。否則,死者父母肯定會為自己女兒讨回公道的。

我甚至猜想,要是他已死去的母親能開口說話的話,大概也會請求法院諒解,把過失算在自己頭上。

王陽明先生說每個人都心存良知,他甚至給殺人放火的土匪一條生路,給了他們新民的身份,幫助他們安居樂業。事實證明,那些土匪有了好好過日子的機會,良知就主導了他們的行為,他們變回了普通老百姓。

那麼,案中王某的良知何在?

我想正如一位網友的分析"是母親和孩子都不會管理和疏導自己的情緒和壓力“。

而這種與年齡無關,就算活到四五十歲、七八十歲,仍然無法對自我情緒負責,無法理性控制情緒的人太多太多了。

心理科醫生通常給未成年心理疾病患者的診斷結果為“通常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出現的情緒障礙。”從情緒障礙角度來說,正如一位網友所言“其實我們都有心理病”。

第四、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必要性。

我已經很多年不看書,不寫字了。

抑郁症的女兒,讓我秒變回國小生。我以一種很認真主動的姿态,每天書不離手,反複地看着同一本書,靜靜思考,還寫了不少讀後感。用如饑似渴來形容也恰如其分,想方設法地把書裡的知識内化為自己的靈魂,快速實作舊我蛻變,以新我應對當下的一地雞毛。也迫切地希望在字裡行間找到迷茫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家長看書學習,成長改變,顯然是自渡的絕佳方式。

物質文明、公德心都很重要。

學校的教育、多年的打拼,奔赴的方向卻隻有物質文明,确實很好地解決了生存問題。然而對于心靈成長、人格健全等公德心,大多數人非常匮乏。

物質匮乏會饑餓、會冷,那精神匮乏呢?

王某的悲劇正是整個家庭精神匮乏的集中顯現。

類似的悲劇還少嗎?

家長傷害孩子、孩子傷害家長......這些讓人遍體生寒的人倫悲劇,一會兒罵家長,一會兒罵孩子,反正誰活下來就罵誰。罵來罵去有意思嗎?

我們應該發揮人類善于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

于我,隻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心理疾病孩子的母親。從某種角度講,還是失敗的家長。但我能做的努力是,通過我的文字,呼籲更多的人重視公德心建設,像積累物質财富一樣積累精神财富,關注心理健康,多學習心靈成長、人格健全的知識,學會好好說話和非暴力溝通。

隻要你想,你就能幸福,相信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吧。

生而為人,何以為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