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拔毛已付管城子,爛胃曾封關内侯。死後不知身外物,也雖樽俎伴風流。

中國人被譽為吃貨,大抵是從宋朝開始。從這首出自宋朝詞人劉過的七絕中,我們似乎可以嗅到煮得透爛的羊雜湯所散發出來的那股濃郁肉香。在寒冷的冬夜品讀該作品,不由得讓人暖意融融、食指大動、垂涎三尺。

詩中運用了兩個比喻說明了羊雜物之妙用,首先是“管城子”,管城據說是筆的封邑,這管城子指的就是用羊毫做成的筆了,是不是非常生動形象?接下來又将羊肚、羊雜碎比作關内侯。

筆者初時也曾迷惑,這關内侯到底是怎樣一個封号呢?經過一番探查後了解到,關内侯原來是秦漢時期爵位的一種。下面便将探查結果做一個簡單的分享。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一. 關内侯的簡介

1.關内侯的由來

裂土分封的曆史,要從三代算起,早期的封地制主要是在上層貴族以繼承或是封賞為目的而進行的。連續的分封會使得地方勢力的崛起,王權被不斷削弱,最終導緻王朝的覆滅。商湯代夏,周武伐纣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大亂世便是例子。

在東周時期,秦國啟動商鞅變法,對封爵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貴族世襲爵祿制,建立起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按照這個制度,隻要你對國家有貢獻,就能按照可量化的标準取得相應的爵位。在這二十等爵中,地位最高的是“徹候”,不僅享有很高的俸祿,而且還有屬于自己的封地。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比徹候次一級的爵名是“倫候”,俸祿僅次于徹候,但是沒有封地。這種功、名、利挂鈎的制度極大地刺激秦國軍事力量的發展,使其成為戰國首霸,并最後統一中國。秦末亂世結束後,新興的漢朝建立,秦二世爵封号基本得以沿用。

不同的是,在徹候前面增加了王爵,将原來的倫候改稱“關内侯”。再到後來為了避漢武帝的名諱,将徹候改成“列候”。嚴格地說,關内侯的稱謂始于漢朝。

2.關内侯的待遇

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到時候可以享有每年950石粟米的俸祿,按每石60斤計,就是5萬7千斤糧食,足足可以養活一百口人。有時候俸祿不一定是支給糧食,也可能是與之等價的金錢、布匹、綢緞和各式工藝品等等。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另外倫候雖然沒有封邑,卻可以受封食邑。所謂食邑就是在國之領地内劃出若幹戶籍,而倫候有權向這些戶口征收賦稅,并且能夠世襲傳承。在漢朝,關内侯的食邑沒有像秦朝那樣整齊劃一,大約在兩三百戶左右。

秦統一之後,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原有的封邑也逐漸取消。如此來看,倫候與徹候之間的待遇差距就相當接近了。來到漢朝之後,中央政府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但為了褒獎有功之臣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封邑制度也一并推行。

這樣一來,沒有封邑的關内侯之政治經濟地位相較擁有封邑的王侯其實要遜色許多。但就其待遇而言,在那些生産力并不太發達的年代,應該算是相當豐厚。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二.評點漢朝的關内侯

1.因軍功封爵的衛青

前面簡單介紹關内侯的來曆及其待遇狀況,接下來看看幾位在漢朝受封的關内侯。秦曆經百戰得國,漢于亂世中逐鹿,漢初又時常遭受北方匈奴的侵擾,戰争在那個時代是尋常事。與此同時,湧現出一批因戰功受爵的謀臣、猛将。

衛青就是那個時代的傳奇,作為一個牧童出身的家奴,首次帶兵出征匈奴就發揮出果敢決斷的指揮才能,以奇兵襲龍城,斬首數百而博得飛将的美名。此役後他受封為關内侯。雖然很多人都認為衛青受封是倚仗其姐姐衛夫子的裙帶關系,但接着他就以七戰七勝,擊破單于,收複河朔、河套地區的戰績來證明自己實至名歸,并且獲得更高的爵位-長平侯。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同樣以戰功受封關内侯的還有李廣之子李敢,斬殺郅支單于的陳湯,取得朔方大捷的李息等等,他們無一不是功勳超卓的漢軍大将。

2.因忠貞守節授勳的蘇武

軍功固然是封侯最常見的方式,但也有通過以身宣揚千秋的事迹來獲得關内侯封号的例子。蘇武是西漢派往匈奴的使節,因副使張勝卷入匈奴的謀反案中,被扣押在境外長達十九年。匈奴屢屢勸降蘇武,對他施以威逼利誘,然而蘇武不為所動,始終持節不屈,被放逐到極其苦寒的北海邊塞牧羊。

後來匈奴與漢朝的關系緩和,蘇武等九人得以回國,手持有當年出使時的節杖,後人以節氣來形容愛國忠貞的節操。蘇武回朝之後僅受閑職,并未得到重用,而且還因兒子參與燕王的謀反案而受到牽連罷官。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直到宣帝繼位,為了表彰蘇武的忠君愛國、堅貞守節之精神,賜爵關内侯。也有觀點稱蘇武得爵是因為參與擁立漢宣帝,其實廢昌邑王劉賀而立宣帝劉詢是權傾朝野的大司馬霍光一手操辦的,蘇武那點聲援無足輕重。故褒獎其忠貞,為後世立标杆才是他受封關内侯的原因。

3.因政績出衆而受封的黃霸

漢武帝為了标榜武功,不惜連年向匈奴及其西部邊境發動戰争,以至國庫漸虛,難以為繼。為籌措經費,武帝效仿前朝賣官售爵,關内侯以下的二十等爵皆可出售。大家可能會想,那些靠捐納做官的人定是魚肉百姓以謀取私利之徒吧。但凡事都有例外。

黃霸,從小胸懷大志,喜研律法,他的從政之路雖是由捐官求仕開始,但卻為官清正廉潔、仁厚愛民、執法嚴明。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屢遭貶谪又複出,堅持不懈做好民政工作,把所處的郡縣治理得井然有序,深受吏民擁戴。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班固在《漢書·循吏傳》中稱他:“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足見其政績突出。五鳳二年,漢宣帝下诏封黃霸為關内侯,以表彰他的吏治之功。由上述幾個例子來看,西漢時期在軍事、外交、吏治方面表現卓越者,都有進爵關内侯的記錄。

三.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的地位

1.關内侯與列侯的對比

前面曾談到過,關内侯的等級在爵制中比列侯低一個等級,這不僅展現在封地的有無方面,而且連食邑的差距也是很大的。關内侯的食邑大概在兩百戶到三百戶之間,而列侯的食邑少則近千戶,多則數千戶,是關内侯的數倍之十倍之多。從經濟利益來看,當然是列侯更為顯赫,更不用說列侯上面的王爵了。

另外很多關内侯隻是臨時的封賜,一旦他們取得新的功績,還會繼續向上加封為更高的爵位。例如衛青在取得關内侯爵位兩年後,發起河南戰役,一舉收複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區,因功進封為長平侯,食邑增加到三千八百戶。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權臣霍光去世之後,漢宣帝得以親政,當他得知現今的關内侯丙吉在自己蒙難時曾提供過幫助,卻一直不談當年的保護之功,認為他施恩不圖報,為人厚道,頗具美德,于是加封丙吉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

2.關内侯是中央器重的對象

雖然關内侯在漢代爵制的地位不是很高,但是在中央政權乃至皇帝心中還是很受重視的,這一點可以從爵名說起。關内,在古代通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王畿附近的地區,就是今陝西建都的王朝。秦和西漢都是在關内建都的王朝,如果有人受封為關内侯,那麼這個爵制肯定是沒有封地,否則就成了和中央、皇帝搶地盤了。

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封爵名為關内,名聲上如同處于天子近旁,給人感覺上與最高統治者增添了幾分親近和密切。從受封關内侯的人物來看,基本上都是中央寄予厚望,或是被皇上看好的人。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從衛青的才華到蘇武的忠貞,再到黃霸的政績,要麼是擁有顯赫的戰功、廣闊的發展空間的領軍大将,要麼就是能夠在群眾心中樹立起威望、有助于長治久安的精神支柱。将關内侯的爵位賜給他們,展現出漢政府對他們的認可以及皇帝對他們的器重。

3.随着朝代更疊關内侯地位的變化

漢初高祖大封功臣,其中有很多還是異姓王爵。這些王公及列侯坐擁自己的諸侯國,各自為政。雖然不久之後漢政府剪滅了異姓王,但宗族王室的勢力依舊龐大,足以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統治,如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這個時期,沒有封地的關内侯之地位沒法跟王爵與列侯相提并論。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頒布了“推恩令”,就是讓諸侯們的領地在傳承給下一代的時候多重分割,以此逐漸削弱各個藩國的勢力。

到了漢成帝又做了進一步改制,規定諸王侯僅得擷取封地内的租稅,不得幹預國政,原配屬官員盡改為地方郡縣管轄。這個制度一直沿襲至東漢。如此一來關内侯之地位與王爵、列侯相比就隻剩下經濟上的差距了。

簡論關内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

結語

到了晉朝,關内侯的受封者已換成了帝後的外戚、平庸的地方官員、甚至是醫學家葛洪這一類與國家安全與社稷治理無關輕重的人物了,這個封号也逐漸變為了虛封。東晉南渡之後,關中地區落入五胡之手,關内侯這個封号就再沒出現過了。

宋人詩中以羊肚比作關内侯,可是想表達這樣一個意境:肚藏于羊腹中,平日享盡草料滋養,又汲取草料之精微,供羊五髒六腑及四肢之寄養,相得益彰。無奈一朝開膛破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隻得成為釜中佳肴罷了。

參考文獻

1、《列侯、關内侯及漢魏爵位之變遷》

2、《二十等爵制》

3、《漢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