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爐能日産一噸生鐵,古荥藏着漢代冶鐵“高手”

一爐能日産一噸生鐵,古荥藏着漢代冶鐵“高手”

繩紋灰陶鼓風管

一爐能日産一噸生鐵,古荥藏着漢代冶鐵“高手”

還原漢代冶鐵工場的沙盤

一爐能日産一噸生鐵,古荥藏着漢代冶鐵“高手”

博物館中寫有“河一”字樣的文物

一爐能日産一噸生鐵,古荥藏着漢代冶鐵“高手”

紅陶犁铧上内模,制作犁铧的模具(殘品)

一爐能日産一噸生鐵,古荥藏着漢代冶鐵“高手”

爐前掩埋的大型積鐵塊

古荥漢代冶鐵遺址是目前國内發現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漢代冶鐵遺址,講述着大陸古代高超的冶鐵技術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劉瑞朝文圖

這裡,發生了紀信假扮漢王、舍身救主的故事,曾經是楚漢争霸的主戰場;這裡,曾經荥澤水悠悠,鴻溝水蕩蕩,冶鐵煙滾滾,見證了西漢河南郡第一冶鐵工場的“高光時刻”。

如今,荥陽故城,僅剩下斷續的夯土牆,滿盛着一城的荒蕪寂寞,但是,因黃河而興的古荥漢代冶鐵遺址,這個目前國内發現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延續時間較長的漢代冶鐵遺址,講述着大陸古代高超的冶鐵技術。

将來,這裡将建設中國古代冶鐵博物館,對中國古代冶鐵流程、技術進行系統性展示,為曆代冶鐵曆史、遺址、成就提供展示空間,填補大陸缺少古代冶金史專題館的空白。

見證

這裡曾發生紀信舍身救主的故事,是西漢河南郡最大的冶鐵中心

公元前204年,當時的荥陽成為楚漢争霸的主戰場。漢高祖劉邦一生多次遇險,數次被圍,夏季四月這次被圍荥陽,卻是彈盡糧絕,“漢軍絕食”,情勢危急。

這時,劉邦手下一員大将站了出來。他就是紀信,曾經陪劉邦赴鴻門宴的幾員大将之一,也是立過大功的人。

五月的一個夜晚,陳平讓二千多名女子從荥陽城的東門出去,楚軍立即從四面攻擊這群女子。紀信乘坐着漢王的車,從東門出去。

楚軍以為俘獲了漢王,都跑到城東去觀看。劉邦靠着這出較為狼狽的聲東擊西計策,帶着幾十騎人馬從西門逃出去,讓禦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固守荥陽。

80多年後,楚漢争霸的風煙已消,漢高祖劉邦的驚魂脫逃成為典故,荥陽城西門外,卻再度燃起了煙火。這不是戰争的煙火,而是冶鐵的煙火。

漢武帝劉徹繼位後,正值漢朝國力強盛時,他開始“外事四夷,内興功利”,效仿秦始皇全國巡遊,但是,各項的開支過大,财力無法支撐。國内的鹽鐵富商們盡管腰纏萬貫,卻“不佐國家之急”,選擇袖手旁觀。

為了解決财政收入問題,抑制豪強巨商的做大做強,漢武帝決定改變鹽、鐵經營模式。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任用齊地大鹽商東郭鹹陽、南陽大冶鐵商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讓兩人與精于财政事務的桑弘羊共同謀劃将鹽鐵業從富商大賈手中收歸國家經營。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統計《漢書·地理志》内的相關表述,西漢王朝先後在27郡設有鹽官35處,在38郡設有鐵官46處,均由當時的大農令統領。

其中,河南郡有六處冶鐵工場,分别位于弘農郡、河内郡、河南郡、颍川郡、汝南郡和南陽郡。荥陽城西門外便分布有一處,且是河南郡排在第一号的冶鐵工場。如今,走在鄭州博物館古荥漢代冶鐵遺址分館中,一些陳列文物上,還刻有“河一”的符号。

兩千年以後,這處興盛于西漢中葉至東漢早期的冶鐵遺存重見天日,考古發掘出的礦石加工場、四角柱木架坑、水井、水池、船形坑、陶窯、鼓風管等設施,向人們展示着以煉爐為中心組成的一個完整的冶煉系統。

貢獻

因黃河而興的重要手工業遺存,儲存了一整套古代鋼鐵生産技術體系

“這是一個因黃河而興的重要手工業遺存。”鄭州博物館古荥漢代冶鐵遺址分館館長閻書廣說,根據專家分析,冶鐵作坊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推測出它在當時全國鋼鐵生産領域的領頭羊位置。

說古荥漢代冶鐵遺址,就不能不說荥陽故城。驅車沿着大河路向西,在臨近西四環時,越向西走,地勢越高,荥陽故城,便建造在這片高于其它區域的高地上。

城依河建,荥陽故城位于古代荥澤西北岸,南側為索須河,曾經的鴻溝已深埋于地下,向北可遙望黃河。

戰國時期,魏惠王開鑿鴻溝,引水入濟。南韓滅掉鄭國後,建都新鄭,占據了黃河兩岸的核心區域。此時的鴻溝,不僅成為南韓的南北通道,還成為列國群雄的“國際水道”。在鴻溝的帶動下,鴻溝和荥澤周邊,輻射湧現了一大批工商業大都會,大梁、陶、壽春、彭城等,在秦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荥陽一直是東方樞紐。

秦大一統後,鴻溝水系得到進一步發展。在荥陽故城北設敖倉,關中至關東形成了鴻溝——黃河——渭水的漕運轉運線路,荥陽故城成為這條漕運線路的中轉站。

漢武帝時期,實行冶鐵官營,在河南郡設定鐵官,荥陽故城外的冶鐵遺址,為當時河南郡最大的冶鐵中心。閻書廣說,當時用于冶鐵的鐵礦石,大部分都是今山西境内的,它們依靠發達的漕運系統,被運送到荥陽故城,進行加工冶煉。

“古荥漢代冶鐵遺址,是大陸發現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延續時間較長的、同一時期冶煉技術高超的漢代冶鐵遺址。”他說,古荥漢代冶鐵遺址為研究古代冶金提供了生動豐富的材料,表明在兩千年前大陸生鐵冶煉和加工已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大緻達到了西方十七世紀的水準,創造了一整套大陸古代鋼鐵生産技術體系,這在世界冶金史上是一個重大貢獻。

價值

這裡有世界上已發現産量最高的漢代冶鐵爐遺址

古荥漢代冶鐵遺址,1965年發現并試掘,1976年春正式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發現兩座煉鐵爐遺迹。

遺址出土的三百多件陶器,從器物特征看大部分為西漢中、晚期遺物,個别屬東漢時期,同時出土的十二枚五铢錢,亦屬西漢中、晚期。

走在博物館内,兩座煉鐵爐的地上部分雖然早已不見,但依然能從地下部分的規模,推測出當時的大體量和高技術。其中,一号豎爐遺址,爐缸呈橢圓形,有效高度為6米,容積約50立方米,日産生鐵約有一噸。爐缸經高溫已變成堅硬的藍灰色,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産量最高的漢代冶鐵爐遺址。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注意到,兩座爐基都是用耐火土加小卵石夯築,厚度近4米。爐子不同部位也選擇了不同要求的耐火材料。據介紹,這些都是在長期冶煉中改進豎爐性能以達到大規模生産的經驗。

遺址内,還發現了煤餅。煤的發現和應用,在大陸煤炭史和冶金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遺址窯中發現的餅形燃料,是經過加工制造的,并創造了通風條件使其充分燃燒,而這種作為燃燒的餅就是煤餅。

根據了解,煤用于煉鐵的最早記載,見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煤古稱石炭,根據推測,郦道元的記載,當在魏晉時期。而古荥冶鐵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在此前幾百年,大陸已用煤作為工業燃料。

遺址

河南目前已發現23處漢代冶鐵遺址,數量是國内最多

古荥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内,展陳了一些刻有“河一”标記的文物。而在鞏義冶鐵遺址中,文物上則刻有“河三”的字樣。由此可見,它們都處于西漢冶鐵官營後的全國序列之中。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了解到,根據現有的資料搜集整理,近幾十年來,全國被勘探發掘的漢代冶鐵遺址有50處,地點遍及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四川等省區。其中,約80%以上都集中在黃河流域,且以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發現的冶鐵遺址最多,呈現出分布密、規模大、技術高等特點。

河南省已發現發掘鄭州古荥、鞏義鐵生溝、南陽瓦房莊、溫縣招賢村、登封陽城、魯山望城崗、泌陽下河灣、新安縣上孤燈、鶴壁鹿樓、安陽後堂坡、臨汝夏店等23處漢代冶鐵遺址。

究其原因,是由于河南地處中原,從夏商時代就是大陸冶鑄青銅的重要地區之一,并出土了大量商周時期青銅器。随着東周冶鑄鐵器的興起,加之地理位置優越、礦産資源豐富,戰國和漢代的冶鐵遺址更是遍布河南各地。

目前,河南省各地漢代冶鐵遺址分布如下:鄭州市3處;南陽市5處;焦作市1處;信陽市1處;安陽市3處;鶴壁市1處;駐馬店市3處;平頂山市3處;三門峽市1處;商丘市1處;洛陽市1處。

規劃

将建設中國古代冶鐵博物館,為曆代冶鐵遺址提供展示空間

在博物館内,大河報·豫視訊記者注意到,遺址所出土的文物,多為農業生産工具,或制作農業生産工具的陶模。

這座漢代冶鐵遺址,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地位。1986年10月23日,“金屬早期生産及應用第二次國際學術讨論會”在鄭州召開,世界近百名專家學者來到古荥冶鐵遺址參觀,與大陸的專家學者一起,考察和研究了古荥漢代冶鐵遺址的冶煉技術、遺址規模。随後,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學術交流,并作出了古荥漢代冶鐵遺址是世界文化之寶的評價。

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荥陽故城(含古荥冶鐵遺址)就被列入大運河項目中。

根據介紹,古荥漢代冶鐵遺址,既是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附屬遺産,同時也是大陸因黃河而生、依黃河而興的重要手工業遺存,是古荥大運河文化片區重要展示節點。它對于展示中華文化發展的文化成果、科技成果等曆史軌迹,展示黃河文化和大運河文化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将來,這裡還要建中國古代冶鐵博物館。據了解,中國古代冶鐵博物館将依托古荥漢代冶鐵遺址建設,項目占地約185畝,其中陳列展示館50畝,遺址展示區135畝,建設面積約30000平方米。

博物館将對中國古代冶鐵流程、技術進行系統性展示,填補大陸缺少古代冶金史專題館的空白。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項目建成後,将為全國曆代冶鐵曆史、遺址、成就提供展示空間,公衆也能通過互動體驗大陸的古代冶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