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已付管城子,烂胃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虽樽俎伴风流。
中国人被誉为吃货,大抵是从宋朝开始。从这首出自宋朝词人刘过的七绝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煮得透烂的羊杂汤所散发出来的那股浓郁肉香。在寒冷的冬夜品读该作品,不由得让人暖意融融、食指大动、垂涎三尺。
诗中运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了羊杂物之妙用,首先是“管城子”,管城据说是笔的封邑,这管城子指的就是用羊毫做成的笔了,是不是非常生动形象?接下来又将羊肚、羊杂碎比作关内侯。
笔者初时也曾迷惑,这关内侯到底是怎样一个封号呢?经过一番探查后了解到,关内侯原来是秦汉时期爵位的一种。下面便将探查结果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一. 关内侯的简介
1.关内侯的由来
裂土分封的历史,要从三代算起,早期的封地制主要是在上层贵族以继承或是封赏为目的而进行的。连续的分封会使得地方势力的崛起,王权被不断削弱,最终导致王朝的覆灭。商汤代夏,周武伐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大乱世便是例子。
在东周时期,秦国启动商鞅变法,对封爵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贵族世袭爵禄制,建立起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按照这个制度,只要你对国家有贡献,就能按照可量化的标准取得相应的爵位。在这二十等爵中,地位最高的是“彻候”,不仅享有很高的俸禄,而且还有属于自己的封地。
比彻候次一级的爵名是“伦候”,俸禄仅次于彻候,但是没有封地。这种功、名、利挂钩的制度极大地刺激秦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使其成为战国首霸,并最后统一中国。秦末乱世结束后,新兴的汉朝建立,秦二世爵封号基本得以沿用。
不同的是,在彻候前面增加了王爵,将原来的伦候改称“关内侯”。再到后来为了避汉武帝的名讳,将彻候改成“列候”。严格地说,关内侯的称谓始于汉朝。
2.关内侯的待遇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到时候可以享有每年950石粟米的俸禄,按每石60斤计,就是5万7千斤粮食,足足可以养活一百口人。有时候俸禄不一定是支给粮食,也可能是与之等价的金钱、布匹、绸缎和各式工艺品等等。
另外伦候虽然没有封邑,却可以受封食邑。所谓食邑就是在国之领地内划出若干户籍,而伦候有权向这些户口征收赋税,并且能够世袭传承。在汉朝,关内侯的食邑没有像秦朝那样整齐划一,大约在两三百户左右。
秦统一之后,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原有的封邑也逐步取消。如此来看,伦候与彻候之间的待遇差距就相当接近了。来到汉朝之后,中央政府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但为了褒奖有功之臣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封邑制度也一并推行。
这样一来,没有封邑的关内侯之政治经济地位相较拥有封邑的王侯其实要逊色许多。但就其待遇而言,在那些生产力并不太发达的年代,应该算是相当丰厚。
二.评点汉朝的关内侯
1.因军功封爵的卫青
前面简单介绍关内侯的来历及其待遇状况,接下来看看几位在汉朝受封的关内侯。秦历经百战得国,汉于乱世中逐鹿,汉初又时常遭受北方匈奴的侵扰,战争在那个时代是寻常事。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因战功受爵的谋臣、猛将。
卫青就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作为一个牧童出身的家奴,首次带兵出征匈奴就发挥出果敢决断的指挥才能,以奇兵袭龙城,斩首数百而博得飞将的美名。此役后他受封为关内侯。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卫青受封是倚仗其姐姐卫夫子的裙带关系,但接着他就以七战七胜,击破单于,收复河朔、河套地区的战绩来证明自己实至名归,并且获得更高的爵位-长平侯。
同样以战功受封关内侯的还有李广之子李敢,斩杀郅支单于的陈汤,取得朔方大捷的李息等等,他们无一不是功勋超卓的汉军大将。
2.因忠贞守节授勋的苏武
军功固然是封侯最常见的方式,但也有通过以身宣扬千秋的事迹来获得关内侯封号的例子。苏武是西汉派往匈奴的使节,因副使张胜卷入匈奴的谋反案中,被扣押在境外长达十九年。匈奴屡屡劝降苏武,对他施以威逼利诱,然而苏武不为所动,始终持节不屈,被放逐到极其苦寒的北海边塞牧羊。
后来匈奴与汉朝的关系缓和,苏武等九人得以回国,手持有当年出使时的节杖,后人以节气来形容爱国忠贞的节操。苏武回朝之后仅受闲职,并未得到重用,而且还因儿子参与燕王的谋反案而受到牵连罢官。
直到宣帝继位,为了表彰苏武的忠君爱国、坚贞守节之精神,赐爵关内侯。也有观点称苏武得爵是因为参与拥立汉宣帝,其实废昌邑王刘贺而立宣帝刘询是权倾朝野的大司马霍光一手操办的,苏武那点声援无足轻重。故褒奖其忠贞,为后世立标杆才是他受封关内侯的原因。
3.因政绩出众而受封的黄霸
汉武帝为了标榜武功,不惜连年向匈奴及其西部边境发动战争,以至国库渐虚,难以为继。为筹措经费,武帝效仿前朝卖官售爵,关内侯以下的二十等爵皆可出售。大家可能会想,那些靠捐纳做官的人定是鱼肉百姓以谋取私利之徒吧。但凡事都有例外。
黄霸,从小胸怀大志,喜研律法,他的从政之路虽是由捐官求仕开始,但却为官清正廉洁、仁厚爱民、执法严明。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屡遭贬谪又复出,坚持不懈做好民政工作,把所处的郡县治理得井然有序,深受吏民拥戴。
班固在《汉书·循吏传》中称他:“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足见其政绩突出。五凤二年,汉宣帝下诏封黄霸为关内侯,以表彰他的吏治之功。由上述几个例子来看,西汉时期在军事、外交、吏治方面表现卓越者,都有进爵关内侯的记录。
三.论关内侯在汉代爵制的地位
1.关内侯与列侯的对比
前面曾谈到过,关内侯的等级在爵制中比列侯低一个等级,这不仅体现在封地的有无方面,而且连食邑的差距也是很大的。关内侯的食邑大概在两百户到三百户之间,而列侯的食邑少则近千户,多则数千户,是关内侯的数倍之十倍之多。从经济利益来看,当然是列侯更为显赫,更不用说列侯上面的王爵了。
另外很多关内侯只是临时的封赐,一旦他们取得新的功绩,还会继续向上加封为更高的爵位。例如卫青在取得关内侯爵位两年后,发起河南战役,一举收复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因功进封为长平侯,食邑增加到三千八百户。
权臣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得以亲政,当他得知现今的关内侯丙吉在自己蒙难时曾提供过帮助,却一直不谈当年的保护之功,认为他施恩不图报,为人厚道,颇具美德,于是加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2.关内侯是中央器重的对象
虽然关内侯在汉代爵制的地位不是很高,但是在中央政权乃至皇帝心中还是很受重视的,这一点可以从爵名说起。关内,在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王畿附近的地区,就是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秦和西汉都是在关内建都的王朝,如果有人受封为关内侯,那么这个爵制肯定是没有封地,否则就成了和中央、皇帝抢地盘了。
换另一个角度来看,封爵名为关内,名声上如同处于天子近旁,给人感觉上与最高统治者增添了几分亲近和密切。从受封关内侯的人物来看,基本上都是中央寄予厚望,或是被皇上看好的人。
从卫青的才华到苏武的忠贞,再到黄霸的政绩,要么是拥有显赫的战功、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领军大将,要么就是能够在民众心中树立起威望、有助于长治久安的精神支柱。将关内侯的爵位赐给他们,体现出汉政府对他们的认可以及皇帝对他们的器重。
3.随着朝代更迭关内侯地位的变化
汉初高祖大封功臣,其中有很多还是异姓王爵。这些王公及列侯坐拥自己的诸侯国,各自为政。虽然不久之后汉政府剪灭了异姓王,但宗族王室的势力依旧庞大,足以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如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这个时期,没有封地的关内侯之地位没法跟王爵与列侯相提并论。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颁布了“推恩令”,就是让诸侯们的领地在传承给下一代的时候多重分割,以此逐步削弱各个藩国的势力。
到了汉成帝又做了进一步改制,规定诸王侯仅得获取封地内的租税,不得干预国政,原配属官员尽改为地方郡县管辖。这个制度一直沿袭至东汉。如此一来关内侯之地位与王爵、列侯相比就只剩下经济上的差距了。
结语
到了晋朝,关内侯的受封者已换成了帝后的外戚、平庸的地方官员、甚至是医学家葛洪这一类与国家安全与社稷治理无关轻重的人物了,这个封号也逐渐变为了虚封。东晋南渡之后,关中地区落入五胡之手,关内侯这个封号就再没出现过了。
宋人诗中以羊肚比作关内侯,可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境:肚藏于羊腹中,平日享尽草料滋养,又汲取草料之精微,供羊五脏六腑及四肢之寄养,相得益彰。无奈一朝开膛破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得成为釜中佳肴罢了。
参考文献
1、《列侯、关内侯及汉魏爵位之变迁》
2、《二十等爵制》
3、《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