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驅使,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作者:君子不西
我們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驅使,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孩子們總愛問為什麼?

“小寶,不可以爬到樹枝上玩?”

“為什麼不可以呢?”

“不可以去摘樹上的花,也不可以去折樹枝。”

“在電梯裡不可以大聲喧嘩。” “為什麼?”

我家孩子當你不讓她做這個事那個事的時候,她總愛問個為什麼。其實仔細想一想,也覺得蠻慶幸的,起碼4歲的孩子她會習慣了這樣問。

作為媽媽,我也并沒有認真地去回答她的問題,有時候敷衍了事,有時候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她的問題。上周說她不可以随意去摘那些花花草草,她問了很久,問得我都覺得自己的回答是胡謅了,然後迫不得已去查書。

剛好那天看了一本關于戶外遊玩的繪本,然後晚上和她一起讀書,她說,

“媽媽,我知道為什麼不能去折樹枝了,樹和花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把樹枝折了,那樹就會死的,我們摘了花,那蜜蜂和蝴蝶就少了食物。”

由此她對大自然的生命有了更大的興趣,每天晚上都想繼續看後續的書籍,我們又一起看了《法布爾昆蟲記》系列,這套書看完了,她說還要繼續看其他的。

我們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驅使,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我們成年人每天都沉浸在移動網際網路中,其實很大一部分也是好奇心的驅使啊。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坐公共交通工具,隻要我們閑下來,絕大部分的人就會選擇做低頭一族,手機在手,可以嗨一天。哪怕需要坐高鐵10個小時也不會覺得時間很長。

那是什麼驅使我們對手機欲罷不能呢?

是永無止境喜新厭舊的消遣性好奇心! 我們喜歡在網絡世界裡看一些在自己周邊沒有發生的事情、也會第一時間選擇去圍觀。看完後往往會用“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來形容這些讓你覺得“歎為觀止”的事。

做一名資深的吃瓜群衆是我們大多數人有着好奇心的顯著特征,因為我們需要的就是不斷地吃瓜,吃完一個又期待下一個更大的瓜,而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恰恰給了我們極緻的便利。

這種好奇心可以給我們帶來短暫愉悅感,但是卻不能長久,反而讓我們喪失了進一步求知的惰性。

我們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驅使,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年幼孩子的求知好奇心離不開父母的參與。

當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她通常會咿咿呀呀,然後用小手指這指那,嘴巴哼哼唧唧。

如果大人給予孩子及時的反應,比如當孩子指着水杯的時候,告訴她,

“這是水杯,寶寶是渴了嗎?想喝點水吧。”然後把水杯遞給孩子。

如果孩子經常指這指那,但是大人無動于衷,那麼慢慢地,孩子“指”的動作沒有得到回饋,她就會慢慢地不會用手去指,也不會咿咿呀呀,稍大一點後慢慢連為什麼也不會去問了。

我們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驅使,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為什麼大多數成年人的好奇心僅僅保持在消遣娛樂的層面,而不加以進一步的探索呢? 對待孩子的好奇心,我們更要積極的去引導。

很多人都說隻有孩子的好奇心才重。

其實我們成年人的好奇心并不比小孩子的好奇心弱,不然我們也不會每天花那麼多的時間在手機上,但是真正把好奇心用到極緻的人卻是極少的。

當我們對某一個資訊有疑惑的時候,我們馬上就會在網上查詢,一下就會發現有很多的答案,我們很容易在這些答案中找到心中認可的那一個。答案來得太容易了。

比如說我自己吧,我對抑郁症心理學很感興趣,很想了解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我在網上也查到很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答案,心裡面也對這個知識點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我卻不願意去啃一本一本厚厚的心理學著作。

沒時間?沒精力嗎? 不是的。我有時間和精力看手機呀。

不去做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都在專注于目前的消遣性的好奇心,至于破解背後的秘密,因為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大,就不太願意去做了,久而久之,産生了一種網絡依賴的惰性。

我們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驅使,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當我這樣做這樣想的時候,我不得不去深思關于孩子們身上的求知好奇心。

如果我們對于孩子的好奇心也是淺嘗辄止,那麼孩子們長大後的好奇心很有可能也是沿襲着幼時這一套淺嘗辄止。

我們人類為什麼和别的哺乳動物那麼不一樣?當馬、羊的後代已經能跑,都在進行擇偶的階段了我們人類的孩子還在爬的階段。在漫長的依賴父母的童年成長期中,我們人類學會了愛和被愛、學會了如何去學習,更要學會去問為什麼。

孩子在問大量為什麼的時候,在學習和摸索的過程中,有了孩子她獨有的想法。是以才會有這麼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驅使,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反思一下:

當孩子問你問題的時候,多和孩子說下:

孩子們長大了受好奇心的驅使,或許就能有專攻和博學的潛質,能潛下心來研究。

是以,好好對待孩子們問的為什麼,我們可以回答不知道,但是要積極引導孩子們在書籍裡找到他們想要的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