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们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驱使,为什么不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作者:君子不西
我们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驱使,为什么不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孩子们总爱问为什么?

“小宝,不可以爬到树枝上玩?”

“为什么不可以呢?”

“不可以去摘树上的花,也不可以去折树枝。”

“在电梯里不可以大声喧哗。” “为什么?”

我家孩子当你不让她做这个事那个事的时候,她总爱问个为什么。其实仔细想一想,也觉得蛮庆幸的,起码4岁的孩子她会习惯了这样问。

作为妈妈,我也并没有认真地去回答她的问题,有时候敷衍了事,有时候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她的问题。上周说她不可以随意去摘那些花花草草,她问了很久,问得我都觉得自己的回答是胡诌了,然后迫不得已去查书。

刚好那天看了一本关于户外游玩的绘本,然后晚上和她一起读书,她说,

“妈妈,我知道为什么不能去折树枝了,树和花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树枝折了,那树就会死的,我们摘了花,那蜜蜂和蝴蝶就少了食物。”

由此她对大自然的生命有了更大的兴趣,每天晚上都想继续看后续的书籍,我们又一起看了《法布尔昆虫记》系列,这套书看完了,她说还要继续看其他的。

我们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驱使,为什么不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成年人每天都沉浸在移动互联网中,其实很大一部分也是好奇心的驱使啊。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坐公共交通工具,只要我们闲下来,绝大部分的人就会选择做低头一族,手机在手,可以嗨一天。哪怕需要坐高铁10个小时也不会觉得时间很长。

那是什么驱使我们对手机欲罢不能呢?

是永无止境喜新厌旧的消遣性好奇心! 我们喜欢在网络世界里看一些在自己周边没有发生的事情、也会第一时间选择去围观。看完后往往会用“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来形容这些让你觉得“叹为观止”的事。

做一名资深的吃瓜群众是我们大多数人有着好奇心的显著特征,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不断地吃瓜,吃完一个又期待下一个更大的瓜,而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恰恰给了我们极致的便利。

这种好奇心可以给我们带来短暂愉悦感,但是却不能长久,反而让我们丧失了进一步求知的惰性。

我们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驱使,为什么不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年幼孩子的求知好奇心离不开父母的参与。

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她通常会咿咿呀呀,然后用小手指这指那,嘴巴哼哼唧唧。

如果大人给予孩子及时的反应,比如当孩子指着水杯的时候,告诉她,

“这是水杯,宝宝是渴了吗?想喝点水吧。”然后把水杯递给孩子。

如果孩子经常指这指那,但是大人无动于衷,那么慢慢地,孩子“指”的动作没有得到回馈,她就会慢慢地不会用手去指,也不会咿咿呀呀,稍大一点后慢慢连为什么也不会去问了。

我们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驱使,为什么不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大多数成年人的好奇心仅仅保持在消遣娱乐的层面,而不加以进一步的探索呢? 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我们更要积极的去引导。

很多人都说只有孩子的好奇心才重。

其实我们成年人的好奇心并不比小孩子的好奇心弱,不然我们也不会每天花那么多的时间在手机上,但是真正把好奇心用到极致的人却是极少的。

当我们对某一个信息有疑惑的时候,我们马上就会在网上查询,一下就会发现有很多的答案,我们很容易在这些答案中找到心中认可的那一个。答案来得太容易了。

比如说我自己吧,我对抑郁症心理学很感兴趣,很想了解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我在网上也查到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答案,心里面也对这个知识点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我却不愿意去啃一本一本厚厚的心理学著作。

没时间?没精力吗? 不是的。我有时间和精力看手机呀。

不去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都在专注于当前的消遣性的好奇心,至于破解背后的秘密,因为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大,就不太愿意去做了,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网络依赖的惰性。

我们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驱使,为什么不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当我这样做这样想的时候,我不得不去深思关于孩子们身上的求知好奇心。

如果我们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也是浅尝辄止,那么孩子们长大后的好奇心很有可能也是沿袭着幼时这一套浅尝辄止。

我们人类为什么和别的哺乳动物那么不一样?当马、羊的后代已经能跑,都在进行择偶的阶段了我们人类的孩子还在爬的阶段。在漫长的依赖父母的童年成长期中,我们人类学会了爱和被爱、学会了如何去学习,更要学会去问为什么。

孩子在问大量为什么的时候,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有了孩子她独有的想法。所以才会有这么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成年人每天都受好奇心驱使,为什么不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反思一下:

当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多和孩子说下:

孩子们长大了受好奇心的驱使,或许就能有专攻和博学的潜质,能潜下心来研究。

所以,好好对待孩子们问的为什么,我们可以回答不知道,但是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在书籍里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