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的文章《一條麻辣味的評論》,引發了幾位網友激烈的讨論。
讨論中提及“熱愛生活”的話題。
電視劇《小舍得》裡風帆國小校長說:“熱愛生活的孩子,才會熱愛學習。”而且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們越來越熱愛生活,而不是相反。
作為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長,我太明白這句話的分量了。的确,熱愛生活的孩子,才會自動自發熱愛學習,才會眼裡有光,胸中有山海,才能赢在終點線。
都說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孩子隻是投射出家長生命狀态的一面鏡子。
那麼,我們做家長的不妨扪心自問,你自己熱愛生活了嗎?
我勇敢地自揭其短,我過去是活着為有期徒刑,永遠在等待。等待老公變得更穩重,能關心我照顧我。等待孩子快點長大。等待退休。孩子罹患心理疾病了,又在等待孩子早日痊愈,回歸人生正軌。
現在我經過學習後,已經确定自己當初不健康的生命狀态,傳遞給了孩子太多的焦慮和壓力,這也是孩子罹患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當然,我可以自我辯解說,“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還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什麼的。但那又有何意義呢?今日果,昨日因。而且願意為了女兒去調整改變的隻剩下我了。
而且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一位朋友比我更悲觀,她對活着更沒盼頭。對生活一點兒不愛,更談不上熱愛。明明她事業有成、家境優渥、财務自由。
是以,我大膽猜想,應該有好大一部分家長,并不真真正正熱愛生活,活得焦慮痛苦,活得煎熬無助,活得有氣無力,活得渾渾噩噩。
要不然,這麼多人說人生是苦,人間不值得,未來不可期。下輩子再也不來這鬼地方了。
誰痛誰改變,從去年我開始學習成長改變以來,為了承擔起原件的重任,我漸漸的開始愛上生活了,一點點兒愛,慢慢地愛,越來越愛,終于變成熱愛、深愛。不僅自己整個人的身心狀态大大改觀,女兒情況也越來越好。是以,要想影印件好,關鍵是先修改原件。
道理總是越辯越明的,讓我們一起看下網友們的想法:
網友一:“可是我兒子ipad 上手幾周,就瘋狂開始下載下傳遊戲了,這速度快得我都沒意識到......
當然,這之前周邊環境他看得很多了,對平闆的使用已經不陌生了.....
可這我沒法防,小朋友在一起看人家玩之類的,看爸爸玩之類的,總不能把孩子隔絕在一個不真實的世界裡......
我現在隻能每天限定他玩的時長。
但是,他做任何事情都感覺是我在逼他,連上午上課他都說沒意思,隻有下午的托班他還覺得蠻好玩,回家就是完成作業練習,有時候去運動班,全部結束每天必須要玩一個多小時遊戲,好在目前還知道到點關機上床睡覺......
我也不知道控制的所謂好的家長是怎麼控制的?感覺養育孩子,太難啦......
也不知道我媽怎麼就會認為孩子給口吃的就好了,照她當年那麼樣,竟然我能被養得這麼正,也是有點不可思議......
孩子不愛看書,真逼急了,又是父母管教的錯。”
我的回複:“熱愛生活的孩子,才會熱愛學習。家長先看書,做好榜樣。”
網友一:“太空洞啦......
我熱愛生活着呢,可是感染不到孩子......
我一天還得工作做飯打理家務睡覺啊......
工作日每天就4-5小時和娃相處的時間,他還要完成半小時彈琴(真正是一秒都不能多彈那種),半小時聽喜馬拉雅,1-1.5個小時玩遊戲,半小時吃飯,半個小時中文和外語閱讀,大概20分鐘連環畫時間,怎麼搞?
時間就這麼點,其實也沒幹啥特别的,怎麼能讓他熱愛生活呢?要問他熱愛啥?就愛遊戲......”
我的回複:“過度用力的人生是災難。
能讓孩子多發自内心的歡笑嗎?
多接觸大自然,和小夥伴瘋玩追逐。
放下功利心。
熱愛生活的孩子,才能走得遠。赢在起跑線,并不能保證赢在終點線。”
網友二回複網友一:“看到你的安排,我就知道孩子為什麼愛玩遊戲了。”
網友一回複網友二:那怎麼安排?
來來來,不要光批評不給建議,除了展現出個人莫名的優越感外,沒有任何意義......
你安排個讓孩子熱愛生活的plan?
每天念書打卡是學校規定的,家長也沒辦法,除了每天彈半小時琴和連環畫20分鐘,我哪兒促進了什麼讓孩子玩遊戲的動力了?
人身攻擊是最low 的事情,有建議就說說,沒有就少放厥詞......”
網友三回複網友一:“我爸是這樣,我做完作業就要求我幹别的。
最初學鋼琴學畫畫是我自己提的,被他硬逼到不想學。
不要強求孩子一蹴而就。
熱愛是一個過程,你逼他彈琴,逼他閱讀,最後就是什麼都不愛了。
你先要求他做這個做那個,問他愛幹什麼肯定是愛遊戲。
遊戲讓孩子有藏身的機會(至少對于我來說)。
在他的強權下我從未熱愛過生活。
這兩年離開他我終于體會到什麼是愛,雖然仍舊做不到熱愛。
遊戲并不讓我快樂,隻是委身于遊戲讓我感到安全。
我很贊同答主的看法,答主是真的勇敢地放下了一切。
雖然我是作為孩子的身份,但是我仍舊做不到抛下一切,仍舊焦慮,仍舊有功利心,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始終無法真的熱愛生活緣故。
看你的回複我感覺你有點焦慮,像我一樣被定在了思維閉環裡。我也覺得時間很少,不夠用,我要學習,還要玩樂。
怎麼辦?
隻能逼自己,越逼越焦慮,越逼越沒有時間冷靜下來放慢腳步反思自己。
我覺得上面這位知友其實并沒有攻擊你,語氣雖然有些尖銳帶着質疑,但是說的是實話。作為孩子其實我能共情到為什麼他會這樣回複。冷靜冷靜。”
網友二回複網友一:我不是攻擊你。
你看别人的回答應該也能明白。
我不知道你家孩子幾歲,但讓孩子有充分的自主玩樂時間非常重要。
作為家長,不能引導孩子喜歡。學校安排的你認為一定要安排的活動也就罷了,連你自己安排的活動孩子也是必須完成的。在孩子不喜歡的情況下,還天天如此。
孩子進入遊戲逃避的是什麼?是強勢而不自知不檢討的家長。
看你回答如此憤怒,也許還要加上情緒不穩定,這更是孩子的災難。
興趣愛好,首先應該是觀察孩子并嘗試,如果孩子确實不喜歡,就放棄。
“喜歡”能強迫嗎?”
網友二回複網友三:“就是這個意思,當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會發現自己原來有這麼多喜歡的東西,生活還能這樣,不用全聽别人的,幸福感也提高了,效率也高了。因為之前的精力都耗費在焦慮本身上了。”
網友一回複網友二:“多謝,會說話很重要,秀優越感很多餘。
如果你一開始就能像現在這麼好好說話,我不會針對你的。
以其人之道還知其人之身,很有用。
至于你說的放手讓孩子自主玩樂,我也不是沒放手過,結果就是天天都是遊戲,完全除了吃飯睡覺隻有遊戲。
我還要做很多事,我真的是一個人帶孩子,徹徹底底意義上的一個人,沒有任何親人朋友幫忙。我根本騰不出時間,我還要工作養家。
是以,不焦慮是家,但是完全放任帶孩子探索他的天性,對于我這樣的家庭來說是奢侈,因為家庭條件決定我沒辦法放手讓他探索自己的天性。”
網友一回複網友三:“我沒有在孩子做完功課後逼他幹什麼。
每天完成該完成的事後,就是他自己的時間,隻是時間少。
冬天下午4點就黑了,一通操作完,已經晚上7點多了,能出去找小夥伴玩?
一般7點半到9點之間都是孩子自己的安排,隻是他全都用來安排遊戲了,我也随他。
至于聽書什麼的,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我每天真的隻有半小時彈琴和20分鐘的連環畫,是他需要完成的。
周末他會找小夥伴玩啊,放假我會帶他出門旅遊啊。
每天1個小時不到的任務也算逼迫、壓抑孩子的話,那隻能說每個人對于生活的了解差異太大了。
我父母倒是從來不逼我幹什麼,我媽隻管我吃口飽飯,但是我同樣不快樂。
我自己知道自己童年是很不快樂的,因為我一樣擅長的東西都拿不出手。我兒子雖然練琴的時候生無可憐的樣子,但是真的在人前表演起來的時候,他的自豪和喜悅是擋不住的......(當然,現在學琴的孩子很多,他隻在矬子裡拔個高個)。
很多事,不能僅憑片言隻語就下論斷,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回複網友三:“是的,很容易生氣,其實是不夠愛自己。
說真的,不相幹的外人,口舌之争,不值得生氣。
生活本就一地雞毛,不必在外面撿雞毛。”
我回複網友二:“是的,喜歡發自内心,傾聽孩子内心的聲音。
還要給生活留白白,天馬行空,發發呆,走走神,有利于心理健康。”
我回複網友一:“抱抱,也的确很辛苦。
我當年太多加班出差學習,對孩子缺陪伴缺愛,缺耐心缺包容。
家長活得焦慮痛苦,這是一切悲劇的根源。
在可能的範圍内:盡力讓自己放松些,快樂些,幸福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