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萱爸育兒經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衆所周知,剛生下來的小寶寶身上有一股濃濃的奶香,這種嬰兒階段特有的味道被稱為“嬰兒味”。
由于寶寶軟糯可愛,親子間又有血緣關系維系,是以嬰兒味被很多父母所偏愛,甚至一些父母聞着孩子的臭腳丫都覺得噴香。

而與嬰兒味截然相反的,是被很多子女所嫌棄的老人味。
當父母逐漸老去,身體機能慢慢退化,他們的身上或房間裡就會散發出一種類似于發黴一樣的淡淡氣味,這種味道往往被人認為和生活習慣相關,是以也常常被嫌棄。
在一個家庭中,當嬰兒味遇到老人味,中國父母的“偏心”就十分明顯了。
李凡是一名寶媽,由于結婚比較晚,38歲才有了第一個孩子,此時李凡的父母已經70歲了,平常一家五口居住在一起。
小寶寶出生後,李凡對女兒愛不釋手,恨不得每天都和女兒待在一起,寶寶身上的嬰兒味也惹得李凡忍不住湊近去聞,隻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好聞的氣味了。
孩子的出生讓全家人都将精力轉移到了寶寶的身上,作為外公外婆,李凡的父母自然也很疼外孫女,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感受到了女兒對自己态度上的轉變。
一次洗澡過後,李凡和父母爆發了争吵。
由于父母年紀大了,洗澡換衣服都沒有從前那樣勤快了,這讓李凡誤認為父母是不講衛生,于是直接開口抱怨:
多洗幾次澡怎麼了?不知道你們身上老人味很重嗎?這樣抱孩子也不衛生啊!
女兒的話刺痛了父母的心,回房後,母親對着老伴流淚:人老了就讨嫌了,小寶寶的味道趕着去聞,我們身上的味道卻嫌難聞,看來孩子對父母永遠比不上父母對孩子啊。
網上有這樣一組對比照。
學校開學第一天,很多父母守在護欄外,哪怕隻能通過縫隙看到校内的情況,他們也堅決不肯離開,在父母眼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足以讓自己挂心。
但在養老院,則是一幅完全相反的景象。
一些老人習慣性地待在大門前,雙目盯着遠方,隻盼望子女能夠經常來看看自己。
但很遺憾,老人們的期盼總是以失望為結束,除了過節過年,很少有子女登門,就算節假日,由于要照顧自己的小家庭,子女們大多也就會在養老院裡待到半個小時。
難怪有網友感慨,中國父母的“偏心”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
父母愛孩子永遠多于孩子愛父母嗎?
生活中,這個問題經常會被拿出來讨論,我們先看看網友怎麼說:
“必須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父母患有重病,孩子不一定會賣車賣房為父母治病,因為他還有自己的小家庭要照顧,但如果孩子身患重病,父母一定會砸鍋賣鐵地為孩子治療。”
“ 雖然不願承認,但現實真的很心酸,父母愛我們永遠是無條件的,但子女對父母就會有很多顧忌。”
“ 沒有結婚生子時,子女對父母是百分百的愛,但有了另一半和自己的孩子後,子女對父母的情感投入就不會那麼多了,他們會更傾向于自己的小家。”
親子關系的維系,重在“得體”
為人父母,我們的精力往往是非常有限的,當年輕人組建好自己的小家之後,對于老人和孩子難免會在感情上有所傾斜。
事實上,這種現象非常常見,也很正常,但如何維系好親子關系,既能讓老人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又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心,的确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其實親子關系的維系,重在得體二字。對于年輕人來說,需要得體地付出,雖然孩子可能會更多地占據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不能夠厚此薄彼,偏愛孩子嫌棄老人。
而作為老人,也應當懂得得體地退出,不過多參與子女的小家庭,不過多地去抱怨子女,與其将喜怒哀樂都寄托于子女的态度,不如發展愛好,取悅自己。
本期話題
你認為父母愛孩子永遠多于孩子愛父母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小萱爸爸,積極學習帶娃的“女兒奴”一枚,每天分享育兒過程中的所思所感,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轉發、評論,你的喜歡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文中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