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好,2022】從“扶着走”到“跟着跑” 縣醫院的蝶變之路

央廣網肥東1月6日消息(總台記者譚瑱 王利)站在新年的入口,我們回望2021年的點滴,迎接2022年的到來。總台央廣中國之聲從2014年元旦起推出大型記錄報道,10位記者每年對10個中國基層地點和個體進行持續追蹤和樣本觀察,記錄時代、社會、國家的進步,展示微觀個體不斷遞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廣西的布兵國小到深圳的黃貝嶺城中村,從青海的阿什努鄉到北京的寸草春晖養老院,從杭州的留下街道到上海自貿區……那些我們一直牽挂、惦念的人,他們的2021年過得怎麼樣,對2022年又有什麼新願望、新期待?

今年是我們觀察記錄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第九個年頭。九年來,藥品加成取消、醫療耗材收費降低、醫院收入下降,我們感受過醫改走向深水區後醫院的隐隐陣痛,也看到了醫院提高醫療服務品質、增加醫務人員收入的決心;九年來,醫院門診量不斷攀升,老院區超負荷運轉,我們曾記錄下醫院2013年人滿為患的門診挂号處,也見證了2017年高新院區啟用,醫療環境持續優化。在過去的一年裡,安醫大一附院迎來了新成員,安徽省肥東縣人民醫院成為了安醫大一附院的東城院區,安醫大一附院能給縣醫院帶來什麼?我們來到肥東縣找尋答案。總台央廣中國之聲大型記錄報道《你好,2022》,本期推出《從“扶着走”到“跟着跑”,縣醫院的蝶變之路》。

導入頭發絲粗細的金屬導絲

介入手術讓患者轉危為安

安醫大一附院東城院區(肥東縣人民醫院)導管室,一台心髒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正在開展。在醫學影像技術的支援下,患者的血管影像直覺顯示在螢幕上。監控室裡,安醫大一附院東城院區院長、心血管内科專家張勇實時關注着手術進展。

【你好,2022】從“扶着走”到“跟着跑” 縣醫院的蝶變之路

張勇在關注手術進展(總台記者王利 攝)

張勇告訴記者,幾天前,患者突發心肌梗死,醫院給他進行了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病人心梗,來急診的時候整個血管完全沒有了,當時我們急診把他的一條血管給做通了。我們今天複查造影,主要看另外一隻血管。保命的那支血管,我們把它救回來了,現在要把快要閉塞了的血管給想辦法拯救回來。”

穿刺患者手臂上的桡動脈,置入導管,導入導絲,手術進展順利。随後,導管内被注入造影劑,猶如開了“探照燈”一樣,冠狀動脈血管堵塞情況瞬時顯示在螢幕之上。在院區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侯傑的精準操縱下,頭發絲粗細的金屬導絲順着導管被送往心髒的冠狀動脈血管,為後續的血管疏通工作建好了通路。

【你好,2022】從“扶着走”到“跟着跑” 縣醫院的蝶變之路

介入治療醫療器械——頭發絲粗細的金屬導絲(受訪者供圖)

【你好,2022】從“扶着走”到“跟着跑” 縣醫院的蝶變之路

造影劑顯影(總台記者譚瑱 攝)

心電監護提示,患者心肌缺血情況加重。手術進行到第八分鐘,張勇進入手術室,接管了手術。很快,總耗時不到二十分鐘的介入手術結束,患者轉危為安。張勇介紹,通過手術,患者心髒冠狀動脈快要閉塞的血管内被放置了兩個支架。

張勇告訴記者:“一根支架也就700多塊錢,老百姓能負擔得起。如果要是外科搭橋手術,創傷很大,需要開胸,一般病人不能夠接受。我們現在的微創手術就從手上做,做完以後,病人也是清醒的狀态。”

一年做一千多台介入手術

縣醫院介入治療團隊從無到有

介入手術需要在輻射環境下開展,醫護都需要身穿三十多斤重的防輻射鉛衣。張勇和團隊成員輪流上陣,一天做了九台介入手術。張勇介紹,院區2021年做了一千多台介入手術,拯救急性心梗病人生命的急診介入手術也做了一百多台。“如果碰到急性心梗患者,120直接送到導管室,繞開急診科。從發現心梗到開通血管,最快的救治時間十幾分鐘。2021年急診的心梗介入手術已經做了100多台了,這就相當于拯救了一百多個患者的生命。”張勇說。

【你好,2022】從“扶着走”到“跟着跑” 縣醫院的蝶變之路

張勇團隊在實施介入手術(總台記者譚瑱 攝)

對于在肥東縣人民醫院工作了十幾年的侯傑來說,在之前這是不敢想象的事。他說,由于縣裡醫院前些年都沒有介入治療手段,前些年遇見急性心梗病人第一反應便是立即轉送到省城醫院。“以前因為裝置條件還有技術力量的限制,很多技術開展不了,像這樣心梗的病人做不了,就讓他轉到上一級的醫院去,經常遇到這樣的無奈。這樣的轉院也讓很多病人對我們的技術力量産生懷疑,對醫生的水準産生懷疑。”

而對于跟時間搶生命的急性心梗病人來說,轉送也就意味着很可能錯過救治的黃金時間。張勇說,縣裡醫療資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導緻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肥東人口數有100多萬,受限于當時的醫療條件,很多老百姓生病以後沒辦法在家門口得到有效救治,被迫去到上一級醫院,甚至到省外去就診。”

借助安醫大一附院優勢

院區多個科室得到極大發展

為促進省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2018年,安醫大一附院與當時還是二級醫院的肥東縣人民醫院組成緊密型醫聯體,選派13名臨床專家和管理人員入駐肥東縣人民醫院,張勇就是其中一員。

【你好,2022】從“扶着走”到“跟着跑” 縣醫院的蝶變之路

安醫大一附院與肥東縣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定(受訪者供圖)

侯傑說,在專家團隊的幫扶下,肥東縣人民醫院的介入治療團隊實作了從無到有的轉變,“每年都會派1個到2個醫生去安醫大一附院進修學習。由張院長帶領的專家團隊會在每個星期的固定日期到這來幫扶我們手術。經過大概一年時間的幫扶,整個團隊的技術力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完成九台手術,侯傑脫下穿了一天的鉛衣走出手術室,門口有人朝他迎了上去。他們交流之中,記者得知,他是已經康複了的患者,去年九月份突發心梗,侯醫生把他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今天來醫院複查,特意來找侯醫生聊兩句。侯傑說,現在再面對此類患者,終于不再是無奈,“把他搶救過來,病人恢複得非常好,也給我們整個團隊帶來極大的信心。他周邊的人知道這個事情以後,對醫院也非常認可。”

2021年1月,肥東縣人民醫院通過安徽省衛健委三級綜合醫院執業登記驗收,順利完成托管任務。2021年7月29日,安醫大一附院全面接管肥東縣人民醫院,安醫大一附院東城院區(肥東縣人民醫院)正式挂牌,張勇被任命為院區院長。

【你好,2022】從“扶着走”到“跟着跑” 縣醫院的蝶變之路

安醫大一附院東城院區(肥東縣人民醫院)(受訪者供圖)

張勇介紹,借助安醫大一附院在學科、人才、技術、教學、科研等方面的顯著優勢,院區多個科室得到極大發展,2022年将加速引進适宜在院區開展的診療手段。“像這樣一些對于縣域适宜的技術,可能在下一步得到進一步的應用和推廣,病人在家門口就能看得起病,而且能看得好病,我到這邊來如果不把這個事情做好,來這邊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安醫大一附院黨委書記金宗祥表示,從托管到接管,不僅僅是用詞上的變化,将對标三級甲等醫院要求,讓院區實作“跟跑”。“三年多的工作時間,肥東縣人民醫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都有一些實質性的進展,核心醫療名額不少實作了翻番。我們提出把這種模式打造成一個緊密型合作的安徽樣闆,為更多省級醫院與縣級醫院的合作提供一些可複制的經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