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徐霞客懷着繪天下名山勝水的通志從二十二歲開始遠遊,從這以後,直到五十四歲病逝,他的大半人生都是在旅行中度過的。在這麼幾十年的旅遊歲月中,他走遍了21個省、市、自治區,真正是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徐霞客去世的289年後,有另一個青年做出了跟他類似,卻更為了不起的壯舉。如果說徐霞客是環遊中國,那麼這位便是環遊地球,還是徒步!不僅在中國曆史上他是第一個,在人類曆史上,他也是第一個徒步環遊地球的。這位英雄旅行家便是——潘德明。

潘德明,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不過他的祖籍是上海南彙的。潘德明從小就很喜歡體育活動,七八歲開始,便環着湖州城長跑。爬山登高也是常有的事,更是喜歡閱讀世界地理和各種有關旅行的書籍,後來漸漸長大,又生出了另一種心思。那便是“雪‘東亞病夫’恥”“以謀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在熱愛與信念的支援下,他才有了後來的壯舉。
1930年的夏天,上海幾個青年組織了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立志徒步亞洲。他們的宣言說:在曆史上背負了五千餘年的文明和創造的中華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頹廢,成了青年們普遍的精神病态......我們決定以堅毅不拔的勇敢精神,從上海出發,逐漸實踐我們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們要顯示中華民族曆史的光榮......一直到我們預定的途程的最終點。
宣言一經發出,便引起了轟動,彼時潘德明21歲。他本來在經營一家西餐館,讀到之後,便決定加入。放棄安穩的生活去完成看起來遙不可及又困難的夢想,顯然需要極大的決心。潘德明在踏上這條路的時候,卻沒有後悔,他走得很堅定。因着晚了步行團幾天,他隻好先乘車趕去杭州,追上步行團的步伐。
但這支隊伍,因為各種原因,抵達越南清化的時候,便隻剩下了潘德明一人。他并沒有退縮,反而将初衷改變,将此行定為走向世界。他在越南買了一輛自行車以及一本《名人留墨集》,準備環球旅行的珍貴紀念,前邊的自序寫明了自己的意圖。随後他從越南西貢經高棉到泰國,過馬來亞去新加坡,新加坡華僑巨商胡文虎是第一個題詞的人。
靠着僑胞的資助,他連人帶車踏上了去印度的輪船,遇上了泰戈爾。還受到聖雄甘地以及尼赫魯的接見,甘地流着淚跟他說:希望我們兩國迅速地自強起來。離開印度後,他先後去了伊朗、伊拉克、叙利亞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島,然後渡過蘇伊士運河,踏上了非洲大陸。見到金字塔後,潘德明生出了另一種想法,兩年來他見到的都是古文明之邦,該看看工業發達的國家。
是以,他又從亞曆山大港乘船渡過地中海,去了歐洲。希臘首相維尼各羅斯見到他時說:我從你身上看到了東方古國的覺醒。而潘德明也到了奧林匹亞,看到中國因沒錢參加1932年的奧運會時,很是憤慨。為此,他在紙上用英文和漢字寫下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雖然紙很快會沒,但他的所為終将被人看到。
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奧地利、意大利、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挪威等十六個國家他都一一去過。1933年7月抵達法國巴黎時,法國總統萊伯朗送給他拿破侖的一句話:中國是一個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當他醒來時,全世界都會震動。在法國,正巧遇上了治病的張學良,兩人一見如故。
進入德國之後,潘德明又受到了希特勒和戈培爾的接見,希特勒還為此跟他談了兩天。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還為這個中國人,畫了一幅畫像。但拜見英國首相麥克唐納時,他工業救國的理想卻破滅了,因為彼時的歐洲正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不過他并未停下自己的步伐,轉頭去了美國,受到羅斯福的接見。
随後,他徒步深入密西西比河、内華達山脈,美國是他停留最久的一個國家。本來他還想拜訪一下居裡夫人,但這位夫人太忙了,不過他得到了福特公司贈與的12種生産汽車的原料。得到原料後,潘德明迫切的想回國,希望為祖國發掘礦産。接着他去了紐西蘭、印度尼西亞,本來是打算去日本的,可想到日人殺我同胞,亡我中華便改變了計劃。
最後便從新加坡到馬來亞,由泰國入緬甸至雲南,最後在1937年7月6日傳回上海。七年的時間,他遊曆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着七七事變,勘察青藏高原的計劃取消。七年下來,他還有多餘的10美元考察費用,是華僑贈與的,最後全捐獻給了抗日事業。此後便過了一段平常的生活,将大部分時間用來整理資料,可惜在60、70年代左右幾乎被毀盡。
而這位環遊過世界的旅行家晚年也比較不幸,1976年10月18日,他聽到四人倒台的消息,太過開心。于是多喝了幾杯酒,結果突發心肌梗塞離世,終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