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鼓相當的對手之間,時間長了總會生出惺惺相惜之感。在一來一往的交鋒中,已經漸漸地摸清了對方的脈絡,也漸漸地知道了對方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謀士之間,交鋒時間一長,一眨眼睛,對方就能知道下一步戰局的走向。
諸葛亮和司馬懿就屬于這一種,雖然兩個人一開始就站在對立的陣營,一直都各為其主且盡忠職守,沒有什麼交流也沒有過多的溝通,但是他們兩個人之間互相了解的程度,絕對不遜于與自己的君主。
對于擅長計謀的高手來說,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看作是心理的寫照。在《三國演義》當中,作者的政治立場傾向于蜀,是以他對于諸葛亮的正面描寫要多于司馬懿,整個故事當中給人一種諸葛亮神通廣大司馬懿隻能氣急敗壞望塵莫及的感覺。

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其實屬于那種旗鼓相當不分伯仲的對手,在常年的蜀魏吳交戰過程中,正是因為二人的實力不相上下,是以他們才能堅持交鋒那麼久。并在交鋒中發展出一段段故事。
最典型的一個故事應該莫過于空城計了,這種計策,有人會說是源于諸葛亮的聰明,因為諸葛亮洞察人心的能力,是以他才能在兵臨城下看似千鈞一發的時刻瞬間扭轉戰局。
也有人說是因為司馬懿的錯誤估計,司馬懿一生對諸葛亮非常了解,他知道諸葛亮如此泰然自若的表現當中一定藏着什麼陰謀,是以才會讓自己的軍隊撤退,錯失對蜀軍一鍋端的絕佳機會。
但其實不是的,空城計的成功不能歸功于任何一方,因為這個計策說到底都是建立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互相了解基礎上的。少了兩人之間惺惺相惜的這一環,任何計策都不會起到什麼作用。
因為互相了解,是以諸葛亮才會淡然自若地坐在城牆上撫琴,面對空空的城池他心中不慌,因為他知道,這種僞裝出來的淡定一定可以騙過司馬懿,一定也可以保下這座處于危機中的城。
司馬懿亦然,看到城樓上坐着的諸葛亮,他應該也是有所懷疑的。但是他聽到諸葛亮的琴聲,能夠感受他彈琴時内心的甯靜。是以他知道諸葛亮的胸有成竹,是以諸葛亮的計策會成功。
這簡直就是伯牙和子期的千古絕唱,諸葛亮敢在此時使用危險系數如此之高的空城計,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了解司馬懿,也笃定司馬懿能夠了解他。
這兩個惺惺相惜的對手,一輩子都在明争暗鬥,是世界上最大的仇人。但也正是因為這一生的争鬥,這無休止的你來我往,讓兩個人互相的了解不斷加深,并最終促使他們成為了世界上最了解彼此的兩個人。
是以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用一句話評價他,這句簡簡單單的話,就完美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比任何的詩詞對聯都有說服力。
這句話很短,隻有七個字,卻達到了最完美的概括效果。
在知道諸葛亮身死于征伐的途中時,司馬懿為他作出了這樣的人生總結,說諸葛亮,“天下之奇才也”。
這短短的一句話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這兩個謀士之間的深情厚誼,雖然沒有時時刻刻在一起,但是多次的爾虞我詐之間已經讓兩人産生了一種神奇的默契。
天下都說諸葛亮的忠心和勇毅,但是提到他的經世緻用之才和超人的智慧,最有發言權的恐怕就隻有這個老對手司馬懿了吧。
正因如此,在諸葛亮振奮精神前來攻打的時候,司馬懿才能一直閉門不出靜候戰機。在别人都關心諸葛亮的排兵布陣時,他才能從飲食之中感覺到諸葛亮的身體大不如前,甚至知道他大限将至的秘密。
高手之間的過招總是惺惺相惜,司馬懿應該是知道的,在這個世上唯一能夠和他匹敵的人就隻有諸葛亮,是以在得知諸葛亮的死訊之後,他才會說出這句近乎贊美的話。諸葛亮是天下奇才,隻可惜天妒英才。
在諸葛亮死後,無敵的司馬懿應該是寂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