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起隴西》就這樣改變了結局,它留下的3個疑問,是時候解開了

你們對《風起隴西》昨晚的大結局,還滿意嗎?

起碼對我來說,這絕對是《琅琊榜》以後,國産古裝劇中最讓我百感交集的結尾,沒有之一。

一切都塵埃落定之後,荀诩立于趕赴東吳的船頭,陽光灑下來,整艘船被籠罩在一陣金色的落日餘晖中,荀诩得知了最後的真相,百感交集,但有些人,再也無法與他并肩了。

這個死裡逃生、失去了一生中唯一知己的人,露出了幾乎是全劇唯二一次發自内心的笑容。上一次,是他與陳恭在溪邊,他撩了陳恭一身的水,像個孩童般哈哈大笑。

最後常遠飾演的孫令出場,說了最後一次劇情情報,最後一句話是:這個故事就全說完了。

有網友不死心,問還有沒有第二季。當然不會有第二季了。

不是因為馬伯庸的原著隻是一個短篇,隻足以支撐一季的故事,而是劇集始終未能擺脫0.5—0.6的收視,對于日常黃金檔劇集收視破一的央視八套來說,這不算一個出衆的成績。

但這部從開播就引發熱議,卻在大結局後再度評分上升,最後拿下7.8分的古裝劇,無論從任何角度,都配得上一句國劇的年度驚喜。

僅就大結局來說,國産古裝劇也已經好久沒有這樣一個令人意味深長的大結局了。

雖然,這個結局幾乎改寫了所有原著主要人物的命運,尤其是兩位核心主角,陳恭和荀诩,但我卻無比鐘愛,這個殘酷又溫暖的結局。

或許就像本劇導演路陽在豆瓣上寫的:棋子之身,勇者之心。

既然這個三國無間道的故事到這裡,已經徹底完結,那麼,它留下的3個疑問,也就到了該解開的時候了。

1、 劇版到底如何改寫了主要角色在原著中的命運?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先要回答另一個問題——

《風起隴西》是爽劇嗎?

我曾經以為是,觀衆也曾經以為是。

這樣一部根據馬伯庸作品改編的、被腦洞出來的“可能”填滿的劇集,在從“蜀漢失街亭”到李嚴被罷黜的這段時間的曆史大背景中,植入了一個三國無間道的故事。

三國+諜戰,怎麼可能不是爽劇?

從第一集開始,故事無數次反轉,光是燭龍的真實身份,都變換了好幾回。

劇集把書中原本分開的兩條主要人物線索交織在一起,形成更緊密的聯系和沖突,全劇的叙事變得更為集中、緊湊。

放普通國産劇起碼50集的故事容量,它快刀斬亂麻24集拍完。

諜戰與懸疑如脫缰野馬。持續刺激。滿屏高能的動作戲。

心驚膽戰的權謀、反轉大戲。

怎麼可能不是爽劇?

但路陽偏偏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把劇集,拍成一部爽劇。

或者說,它并沒有把沖突和爽感,當成唯一的賣點,去犧牲更廣闊的表達,不管如何快意恩仇,緊張破案,都不可能給觀衆一個充滿爽感的大結局。

說清楚了這點,現在,讓我們一個個看過去,那些馬伯庸原著中的人物命運,和劇版,到底有哪些不同?

先說命運變化最大的那個:男主陳恭。

原著的結局,是陳恭看清了朝堂上的暗潮湧動,最後雖然抓到燭龍立下大功,卻拒絕出任軍謀司司丞,而是調回成都任谏議這個閑職,低調平安地過了下去。

劇版中,陳恭成了燭龍。

楊儀重重密謀,想用馮膺之計,把李嚴拉下馬,坐實他暗通曹魏的罪名。

原本計劃進行順利,李嚴上當了,密诏也被燒了,五仙道也被楊儀派兵滅了,陳恭還埋伏在黃預逃亡路上,手刃黃預,為妻子報了仇。

楊儀已經坐着在和陳恭慶祝勝利,說陳恭潛伏到目前已經價值連城。

但陳恭偏偏上演了一出李桃代僵,想要瞞天過海放過荀诩。

最終荀诩逃出陳恭為他設下的密室,帶兵直闖抓捕陳恭,導緻整個計劃功虧一篑。

陳恭卻不再辯解,一個人擔下所有罪名,甚至是馮膺的罪名,坦然認下自己是“燭龍”,案結事了,這個為國家付出了一切的男人,最終被枭首、棄市。

他所有的朋友、下屬都到刑場目送他離開,最後時刻才知道真相的荀诩,含淚扭過頭去。

再說荀诩。

原著的大結局是荀诩因為圖紙被盜取而遭受評議,卻被諸葛亮秘密召見,諸葛亮向他道歉,他本以為諸葛丞相是為評議之事道歉,沒想到諸葛亮暗示,自己愧疚的是,燭龍本就是他一手安排的,荀诩也被他利用。

最後荀诩出使東吳一年後傳回蜀漢,和陳恭一同捕獲了燭龍,卻與諸葛亮在同一天去世。

而在劇版中,荀诩以一己之力摧毀了楊儀密謀的計劃,并直接導緻自己的好兄弟被枭首。

結局是他被派往東吳,建立新的情報網。

第三個被改變命運的,是聶遠飾演的馮膺。

原著中,馮膺遠沒有劇中的光彩,因為迷戀柳螢,還把發妻的簪子給了她,結果柳螢是魏諜的事情東窗事發,馮膺去職。

但在劇中馮膺化作了殉道者,以身為餌,引李嚴入局,為了讓整個計劃天衣無縫,形成完整的證據鍊,不惜故意事敗被捉,犧牲自己的生命,因為隻要他的罪名被坐實,那李嚴就難逃幹系。

但因為陳恭最後一個人承擔了所有罪名,馮膺官複原職。

原本馮膺自爆是想把陳恭摘出來,讓他置身事外避免受到此事牽連,但如今也無可奈何目送陳恭被枭首。

第四位被改變命運的,是李嚴心腹狐忠。

原著中,他才是燭龍,也是荀诩的好友,荀诩辦案“燈下黑”,直到最後才抓住他。

結局狐忠卻主動對荀诩說,自己這麼做,是為了漢室,他從來沒有背叛過蜀國。他為曹魏傳遞假情報,糜沖偷走的弩機圖紙,早就被諸葛亮調包了。

而在劇中,狐忠變成了一名普通配角,最終被當作李嚴同黨被抓捕。

第五位,糜沖。

表面看他在原著和劇中的結局差不多。

原著中荀诩跟随糜沖,追查到了蜀漢的草料場,糜沖偷走蜀國軍技司的弩機圖紙後,圖紙跟随運送糧草的車送了出去,糜沖被燭龍滅口。

劇中他是追查陳恭身份身死。

但王骁為這個角色注入了巨大的人格魅力,當糜司馬的身影湮沒于亂刀之中時,仍在以一敵衆、身受重傷還提刀蹒跚揮舞,讓觀衆忍不住為之共情。

第六位,諸葛亮。

原著中燭龍是諸葛亮一手安排,一切都是他的一盤大棋,目的是引李嚴入局,擺脫北伐掣肘。

劇中諸葛亮對這一切并不知情,在得知楊儀計劃後,怒斥他黨争要有底線,做人要有原則。

第七位,李嚴。

原著和劇版中,他都掉進了圈套,最終都被貶官。

但原著中諸葛亮一死,他覺得自己複職的希望徹底破滅,也郁悶而死。

劇中李嚴手握已經化為灰燼的密诏,欲哭無淚,最後走投無路時,在馬背上嘶吼要見諸葛亮,最終他和諸葛亮在牢房中第一次推心置腹地交談,但命運已經塵埃落定。

第八位,柳螢。

原著中荀诩安排高堂秉用美男計誘惑柳螢墜入情網,結果她的一片癡心,卻成了高堂秉利用她的工具。在看穿了高堂秉的真面目後,她刺傷了高堂秉,随後決絕自殺。

劇中她的命運徹底反轉,受命毀掉李嚴手裡的先帝密诏後,本來她已經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準備,但是陳恭把自己的令牌給了她。

結果她發現盜不走書齋中的密诏,就喬裝一把火把書齋燒了。

大結局她看着荀诩和陳恭給她的兩塊出城令牌在睹物思人。

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主要角色命運,都和原著不同,即使命運走向一緻,在故事中的角色也天差地别。

但變得最令人厭惡的,還是第九位,楊儀。

劇版大結局讓幾乎所有觀衆都記住了他那句,“都是為了興複漢室”!

但這個将興複漢室挂在嘴邊的人,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得知郭淮要陳恭用荀诩的人頭作為投名狀,他毫不猶豫地說出荀诩必須死,“因為孝和的作用已然完成,沒有價值了”。

相比之下,諸葛亮幾次勝券在握之時,眼中卻布滿憂郁,他不喜愛殺戮,更不享受這一切,這隻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勉力将蜀漢的命運扛在肩上。

而楊儀不過是官僚系統裡随處可見的權力蛀蟲。

這種人其實沒有信仰和底線,他的信仰,隻有權力本身。

到最後,這出三國無間道的赢家當然也不是楊儀,而是郭京飛飾演的郭淮。

雖然他反間陳恭 “青萍計劃”表面徹底失敗,但其實卻成功了,因為他還是挑起了蜀漢的内鬥,諸葛亮的二次北伐也因為這場内鬥又失敗了。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諜戰遊戲根本不可能有赢家,永遠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到最後,所有人的命運都一片血肉模糊,混沌粘稠。

最終,就是一個“無解的棋局”。

人人以為自己是下棋的人,其實人人都是棋子。即使再聰明,面對難測的命運,每個人都是管中窺豹,每個人都是盲人摸象。

但正因為劇中沒有一個完美的人。他們才是完整而真實的“人”。

2、 大結局後重寫角色塑造排名,誰升到第一?

《風起隴西》的“演技含量”可謂極高,陳坤、聶遠、常遠、尹鑄勝、王骁、俞灏明……個個都是實力演技派。

就連郭京飛、董子健這些戲份不多的角色,也是妥妥的演技派。

幾乎所有人都完成了表演任務,但誰演得最好?

一開始,出人意料的,是沒在主演前列,卻塑造了前半段最高光角色的王骁——糜沖這個原著中并不十分亮眼的小人物,被他演得太亮眼了。

一方面,這個人物死咬住陳恭不放,從劇情上令人十分讨厭,但另一方面,這個兢兢業業打好這份工的角色,卻又讓無數打勞工代入。

如果不是各為其主,這個機智幽默的人物大機率會和陳恭他們成為好友,因為他們都是一種人:為完成使命,雖百死尤未悔。

他智慧而隐忍,在污濁的諜戰世界中還守護着堅定的信仰。也正是這份信仰和機智,讓他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是以他最後那句輕描淡寫的:要什麼證據,就是不信我。

竟能讓無數等着他下線好讓陳恭解除威脅的觀衆瞬間心碎。

其實并不是糜沖可愛,是王骁為這個人物加太多分了,是王骁演得太有魅力了。

但進入劇情後半段,一直到大結局之前,演技飙升到第一位的,是聶遠。

就像之前說的,馮膺這個人物,在原著中也不起眼,但劇中這個角色卻變得舉足輕重,一是編劇把他變得重要了,更關鍵的是,聶遠把這個人物,演得神采飛揚。

聶遠演出了角色的精明,在遭受誣陷拼死逃獄後,他選擇投靠李嚴,出賣楊儀,面對老奸巨猾的李嚴,聶遠的台詞聲聲入耳,身體語言、節奏、情緒把控嚴絲合縫,沒有絲毫破綻,當年的偶像小生,如今已經完全蛻變為真正的演技派。

但最難的,是聶遠最後把這個聰明絕頂的人物,演成了一個甘為信仰付出一切的殉道者。

馮膺這樣城府心機過于深沉的角色,原本很不讨喜,但聶遠把他演得太讨喜了。

有場戲是馮膺和楊儀同時聽說郭淮要求陳恭親手殺掉荀诩,楊儀第一反應是讓陳恭為大義下手,而馮膺卻提醒陳恭,如何抉擇要三思。

那一刻聶遠演繹的馮膺是令人感動的,他願意為了自己的信仰,毫不遲疑的獻祭自己,但并不認為為了信仰随意犧牲他人性命是理所當然。

馮膺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而聶遠完全演出了角色的隐忍悲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面對生死都是淡然的。是以當他死裡逃生,回到家中聽到孫令的一聲姐夫,那淡淡一笑,太過動人。

可即使聶遠和王骁的演技已經這麼好,這麼完美。我依然要說,大結局兩集過後,演技最好的前三名,沒有他們。

大結局後的第三名,是尹鑄勝。

作為公認的話劇舞台之王,尹鑄勝整部劇的台詞功底、演技拿捏都收放自如、十分精彩,但最後讓他整部劇的表演更進一步的,隻用一場戲。

就是他明白大勢已去,惶恐之間,被陳恭說動出逃的那場戲。

隻此一場戲,尹鑄勝的演技,堪稱出神入化,徹底演出了一位權臣惶惶如喪家犬的慌亂、惶恐、憋屈和無奈。

劇中是劉備的帝王心術,加上楊儀的不擇手段,注定了這個角色的悲劇。楊儀之惡,放在權謀劇中是明目張膽,人人皆知的。

李嚴之惡,卻深埋幽暗狹縫間,終有一日忍不住蓬勃而出,這才是真實的人性。

尹鑄勝,都演出來了。

第二名,白宇。

隻有白宇可以演荀诩,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演,特别是這個大結局,能夠讓觀衆看完不想罵荀诩的,隻有白宇。

隻有白宇,能演出荀诩這個《風起隴西》原著裡,最為單純的角色。

單純,不是低智。

相反,他有智謀,卻不陰險;他重情義,卻不軟弱;他有理想,但不古闆,令人窒息的故事裡,他曾是最幽默豁達的那個。

直到他為了理想變殘疾,目睹身邊的親人,摯友,一個個死去。

即使這樣,荀诩也從來沒想過放棄追逐真相的腳步, 唯一一次心軟,是他将自己的令牌送給了心愛的女子,即便他知道對方是魏諜。

白宇将這個人物演得太戳心了,是以觀衆能夠了解,為什麼陳恭在假意刺殺他後,懇求林良要像護着自己一樣,用生命護荀诩活下去。

因為荀诩在這個亂世中,實在太難得。

白宇,演出了這份難得。

但第一名,我給陳坤。

我想任何看過大結局的觀衆,都應該明白,無論之前陳坤遭遇了多少演技質疑,他都已經徹底為自己的演技正名。

就憑最後兩集中,三大名場面。

第一個,殺黃預為妻子複仇。

這本來是一場打戲,但路陽導演真是當代中國導演中,最會拍打戲的導演,不僅是動作和情緒一氣呵成,暢快淋漓,而是他能在打戲中,為演員的表演留下空間。而陳坤完全演出了那種,隐忍與克制終于爆發的張力。

是以這場戲,觀衆能夠徹底和角色共情。

第二個,陳恭遊說李嚴出城。

這場戲陳坤和尹的表演都已進入化境,這個場面,也絕對有資格進入2022年國劇演技名場面。

第三個,就是獄中兄弟訴心聲。

這場戲,白宇和陳坤,一個攻,一個守,一個試圖解開謎團,一個試圖隐瞞真相。

到最後真相大白,一句“不要查了”,亂世兄弟情,以及無力的宿命感,展現的淋淋盡緻。不管角色本身的遭遇帶來的易碎感,還是對馮膺沖突情感,陳坤都完美演繹。

如果這還不是會演戲,要怎樣才算有演技?

最後提一下楊穎。

因為這部劇全都是原聲,而她面對的又都是聶遠白宇這樣的演技派,是以台詞功底差等毛病肯定藏不住,但這确實是楊穎在國劇中表現最好的一次,因為路陽會用人:美人出場,台詞越少,效果越好。

她的确精準地完成了角色任務,至少不會讓觀衆出戲,對于楊穎來說,已經是一次演技突破了。

到最後,劇中的好演員,一起演出了一出好戲。

曆史都是由人寫的,但劇中很多是那種“寫不進曆史的人”。但這些演員演出了角色的名字,讓觀衆記住了。

因為“演員演角色,是演他們的弱點。”劇中的好演員,都抓住角色的“弱點”。

這些弱點立住了角色,也打動了我們。

3、路陽為什麼拍出了一個國産古裝最虐大結局?

但為什麼《風起隴西》還是曲高和寡?

諜戰劇一直在影視作品占有一席之地,從《潛伏》《黎明之前》《風筝》等經典作品,到去年底《對手》,都既赢口碑,又是爆款。

《風起隴西》将三國時代與諜戰結合的故事搬上熒屏,首度上演古裝諜戰劇。路陽又拍得極好。

資訊高密度,服化道高還原, 節奏、制作、劇情發展,全在牽着你走。看漏一秒,必須回看。

放在長期注水的國産劇中,簡直獨樹一幟。

路陽打造《風起隴西》,完全是拍電影。

室内場景僅有為數不多的案幾、矮凳、書簡,火光、燭光等環境光。細心的觀衆能發現,劇中蜀地的房子牆上常常濕潤,草葉是滴着水的,相比曹魏,蜀地的植被也更加豐富多樣。連環境音也考慮到了,因為除了劇情之外,導演還要完成古人生活的視覺呈現。

劇集的動作場面不多,但每個都很絕,大結局陳恭截殺黃預的場面,可以封神。

那完全是真是的古代打鬥的感覺,短平快,有效率,沒有花招,不走架勢,淩厲、迅捷、力道和情緒十足。

到最後,整部劇的觀感,刺激,帶勁。

那為什麼劇集還是沒能成為收視爆款?

我想一個原因是:劇集過于燒腦。

暗藏玄機的對話,暗殺、離間、誣陷、竊密……劍拔弩張、瞬息萬變的古裝諜戰宇宙,反轉加反轉,反擊再反擊。

但。對于忙碌了一天的普通觀衆來說,這樣的古裝諜戰,太費腦子了。

但最關鍵的原因其實是:觀衆到最後才發現,《風起隴西》根本不是一部爽劇。而諜戰劇在觀衆印象中,就該是爽劇的。

比如觀衆的一個巨大疑惑是:看了24集,好像一場三國無間道下來,一切并沒什麼改變,除了主角死了。

對啊,表面看,燭龍落網了,但燭龍其實是蜀國自己安排的。

主角們挖空心思、不惜付出性命,結果怎麼樣了呢?好像一切都是虛無。

好像最後真是擊敗了李嚴。但他們複興漢室了嗎?

所有人都知道,諸葛亮離去世後,蜀國離滅亡之日也為時不遠,最終都是敗亡,陳恭付出那麼多,保住了所有人,然後呢,蜀國還是滅了。

這個結局,何止是不爽,簡直是太不爽了。

傳統爽劇結局是什麼?

大團圓。至少,是善有善報。

但不爽的大結局,就不動人嗎?我卻覺得,非常動人。

時勢和命運當然不由他們掌控,可每個人仍不得不有所抉擇和進退。

有人忠誠于信仰九死不悔,有人明知不可而為之,亂世中的殉道者無法被镌刻在曆史上,因為他們的全部肉身已經構成了洪流本身。

《風起隴西》劇名有“風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間”的意思,其實是借助家國之事,演繹小人物的人生悲喜。

比如裴緒,在樹林裡看着中箭的荀诩,以為荀頭死了,就拿樹枝将其掩蓋,以免被敵人毀屍。

最後他那句“碎碎念”令人動容,說今天是自己殉國的日子,沒機會照顧荀頭了。

又比如荀诩,失去了妹妹,摯友,夫妻,這輩子都得帶着一身的傷病,這麼遺憾地活下去了。

陳恭更是一個悲涼的人物,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被動的,被動的加入到馮膺楊儀的布局裡,最後舍命救了荀诩,自己卻要背上“不忠不義”的罵名。

但這一切都沒有意義嗎?

就像導演路陽自己說的,“在三國那個恢弘紛亂的曆史時代中,陳恭、荀诩等角色,他們隻是活躍在蜀漢和曹魏之間的一些小間諜,棋子一樣的角色。他們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有着情感的羁絆和煩惱,有軟肋。他們不是天生的英雄,不是超人,不是上天選中去完成一些特殊曆史使命的人物,但他們卻有理想,并且盡可能做出忠于自己内心的選擇。他們身上那些義薄雲天、守信重諾的氣節,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裡所信奉的一種品德。”

這些人是不會變的,即使重來一次,相信他還是會為了追尋真相跌得頭破血流,因為密不透風的權謀背後,始終有堅定的信仰與柔軟的人心。

這些亂世小人物的情與義,是有意義的。

三國的曆史命運自有注定,但這些流傳下來的品格,造就了中國人。

而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其實也在劇集主創身上,《風起隴西》是一個嶄新的三國題材,在古裝類型的外衣下,它帶了該類型中罕見的諜戰、職場元素。路陽還用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手法去拍,你以為他拍的是爽劇,其實不是,你以為他拍的古裝諜戰,但最後他探讨的,是曆史中小人物的命運。

大結局那場戲,我還一直等着,以為陳恭會在去東吳的船上忽然冒出來,可惜還是沒有。

有些結局,終究難以改變,就像《風起隴西》,最後也沒成為國劇爆款。

但在這個大量充斥工業快餐,人工糖精的國劇市場。這是一道值得慢品的功夫茶。

成敗不論,這一刻你品到了茶香,便是值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