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句話廣為人知。但不廣為人知的是,為什麼勇者會勝利?《比武招親》章為讀者描繪了郭靖與楊康的激烈打鬥。讀者會發現,郭靖的頑強與毅力撲面而來。
01 郭靖實際上赢了楊康
丘處機與江南七怪立下賭約,看誰教的徒弟好,就算誰赢。那麼,誰赢了?看過《射雕英雄傳》的讀者都知道,最後是郭靖赢了。其實不用到最後再分輸赢。早在他們第一次相遇的時候,郭靖就已經赢了。
人家穆念慈擺個擂台,要比武招親。楊康去湊熱鬧,結果赢了不願意娶。這就惹惱了義憤填膺的郭靖。郭靖就上去要求楊康履行承諾,一言不合二人就打起來了。打了好長時間。
這次郭靖留了神,那公子連使詭計,郭靖盡不上當。講到武功,那公子實是稍勝一籌,但郭靖拼着一股狠勁,奮力劇戰,身上盡管再中拳掌,卻總是纏鬥不退。他幼時未學武藝之時,與都史等一群小孩打架便已是如此。這是武藝雖然高了,打法其實仍是出于天性,與幼時一般無異,蠻勁發作,早把四師父所說“打不過,逃!”的四字真言抛到了九霄雲外。在他内心,一向便是六字真言:“打不過,加把勁。”隻是自己不知而已。
這裡主要描寫的事實是郭靖有一股子狠勁,他奮力劇戰,就算楊康打了他再多掌,他也是不服輸的,也纏鬥着不會退縮。但是因為看到自己新結交的黃蓉小兄弟被壞人追,就要求退出去,回來再繼續打。
他跳出圈子,叫道:“且住!我出去一下,回頭再打。”小王爺給他纏住了狠拼爛打,早已沒了鬥志,隻盼盡早停手,聽他這麼說正是求之不得,當下冷笑道:“你認輸就好!”
這裡描述的是,楊康本身似乎武功更勝一籌,但是他的意志力好像不行,被郭靖纏住狠拼爛打以後,他就沒有了鬥志,就隻盼望着能夠盡快停手。後來他們又接上招了,但是情況依然對楊康不利。
郭靖随時接連輸招,确實愈戰愈勇。小王爺連下殺手,隻想傷得他無力再打,但郭靖皮堅肉厚,又練有内功,身上吃幾拳并不在乎,兼之小王爺招數雖巧,功力卻以限于年齡,未見狠辣,一時也傷不了他。
……郭靖鬥發了性,他自小生于大漠,曆經風沙冰雪、兵戈殺伐,那小王爺究竟嬌生慣養,似這樣狠鬥硬拼,竟然有點不支起來。
這裡面有兩方面的比較,郭靖雖然接連輸招,但是愈戰愈勇,反而鬥發了性,一發不可收拾。另一面的楊康雖然招數比較高明,但是連下殺手也傷不了郭靖,而且被郭靖纏住了,在狠鬥硬拼的架勢面前,竟然快支撐不住了。
如果時間持久下去,郭靖會越來越有力量,而楊康卻越來越會虛弱。這就意味着,實際上在這場激烈的打鬥中,郭靖已經赢了楊康。那麼,郭靖為什麼能夠赢楊康呢?
02 郭靖深刻體會到了能動的催化
在武功招數上的實力上,郭靖是不如楊康的。按照擺在明面上的實力來看,他們倆相鬥,郭靖要輸。但是除了明面上的實力,還有暗面上的實力。
郭靖從小在大漠裡長大,經過無數風雪捶打和兵戈殺伐,他非常熟悉激烈對抗的情形,是以不僅在心理上熟悉,因而也就不害怕激烈對抗,而且在身體上已經習慣這種場景。再加上他天生比較堅韌,是以他面對激烈對抗的時候,有綿長後勁,而且會越戰越勇。
如果楊康的武功實力比楊康高出很多,那麼郭靖再耐打最終無濟于事。可惜,楊康的武功隻是比郭靖稍微好些而已,并沒有在段位上拉開明顯差距。這樣,就為郭靖追趕與楊康的實力差距提供了可能性。
怎麼追趕呢?郭靖是發了性,咬着牙愈戰愈勇,死纏爛打。一句話,他展現了強大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使他發揮出了平時難以展現出來的實力。這種激發潛在能量使之大幅度爆發的狀态。
由此而來的能動性,使郭靖原來并不怎麼樣的武功實力,得到了較大升華。可以說,這種能動性,是郭靖武功進步的催化劑。從郭靖咬牙奮鬥以至于最後把楊康擊敗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比較強大的能動催化力量。
具體來分析,楊康為什麼會膽怯?因為他從小嬌生慣養,沒有經曆過什麼嚴酷局面。今天到街面上,本來想調戲調戲良家婦女,沒想到遇見郭靖這厮如此難纏。本來以為很好對付,結果給黏住了。
楊康哪裡經過這樣的陣仗,沒經過激烈打鬥的場景,心中就會發虛,就會膽怯。心虛膽怯了,行動上就會猶豫不決,肌肉就會收縮,結果就發揮不出來平時的實力。
郭靖恰恰相反,就是反正我要拼了,不拼就沒命了,或者太沒臉了。那就拼命吧。人隻要進入拼命狀态,大腦就會調動起所有的潛能,集中發揮到要擊敗的敵人身上。
而且既然存了拼命之心,就能心無旁骛地發揮自己的實力,全身心地去發揮武功。這樣就等于郭靖的實力在猛然間有了很大提高。
就這樣,一升一降之間,他們之間的實力差距被大緻填平了。楊康在心氣和膽氣方面受到郭靖的反态壓制。楊康後勁有限,郭靖後勁無窮。
因為沒有必勝把握和實力,是以楊康也就此知道自己很可能最後要被郭靖打敗,也就産生了膽怯心理。
郭靖通過自己的能動奮鬥,實作了對楊康實力的能動拉平。這也就顯示出,勇氣和意志力作為激發能力所實作的能動催化。
03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
郭靖與楊康激烈纏鬥過程中展現出了強烈的能動催化效應。但能動催化不僅僅在個體奮鬥中會出現,在政治鬥争中也會出現。
劉備很早就起兵去打擊黃巾軍,過了将近二十年還是一事無成,甚至連一塊安身立命的根據地都沒有。他就時常感歎自己大腿都生出肉來了,已經快五十歲了,但還是沒有什麼成就,整天寄人籬下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關羽和張飛跟着劉備已經很多年了,他們對劉備很忠誠,過五關斬六将的,千裡投奔都要跟着哥哥共度難關。這份感情那是沒的說的。具體該怎麼辦呢?他們傻了眼,也說不出來個是以然。
不是說他們沒這個心,而是真沒這個力。要想解決劉備提出的關于未來規劃的問題,必須具備高度智慧,才能從亂世中抓取出足夠的能動含量。否則,就是再有這樣的心,也沒有與這個高位心向比對的能力。
後來經徐庶竭力舉薦,劉備才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山來。諸葛亮三言兩語就把自己對天下的觀察給分析出來,并且在深入分析基礎上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這就在黑夜中為劉備指出了明燈,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還是那一兩千人,還是那些裝備,但是諸葛亮來到,改變了這一切。劉備集團不僅有了前路懸引的戰略規劃,更有決定戰争勝負的直接戰策。于是,劉備集團的行動力質變式地提升起來。
這也是一種激發集團潛能,使之得到爆發的鮮明案例。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智慧化身諸葛亮。諸葛亮在此實作的不是如同郭靖那樣的勇氣催化,而是基于智慧的能動催化,可以稱之為智慧催化。
04 不可忽視的加數戰力
不論是郭靖的勇氣催化,還是諸葛亮的智慧催化,都表明了人基于主觀能動性的能動催化。
這種能動催化,對戰鬥者來說,都是潛藏着的戰鬥力量,它們往往在關鍵時刻能起到加持戰鬥者的作用,是在表面實力之外的起到增加作用的戰鬥力量。是以,它們可以稱之為加數戰力。
加數戰力是不能忽視的奇兵,往往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出常态戰力難以企及的作用。郭靖在與楊康的戰鬥中,經由勇氣激發,自己身心得以倍增化發力,讓對手楊康因為沒有經曆過這種心理寬度,就産生對手還有很大潛能的認知,于是感覺到害怕和膽怯。
諸葛亮主掌劉備軍團以後,就用智力設計來彌補硬實力上的不足,往往能夠從諸多方案中找到最佳選擇,盡量讓自己多得利,少受害。
特别需要強調主體的勇氣能動性。所謂哀兵必勝,其實就是勇兵必勝。因為處于絕境,是以放下了所有心理負擔,激發出最大能動性,拼吧。這樣就激發出了很大勇氣。在這股子為了生存而戰的勇氣的催化下,士兵們往往能發揮出驚人戰力。
勇氣也包含着意志力頑強。強大的意志力,對于戰勝敵人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楊康與郭靖同樣堅韌耐打,那郭靖就要失敗了。
加數戰力是在平時不能表示出來的,而是在戰鬥過程中逐漸凸顯的增加值。郭靖為什麼剛開始沒有表現出非常強烈的那種勇氣感?
因為他剛開始不想與人拼命嘛,也就不可能調動出自己身體的潛能。但到了後來,楊康屢下殺手,不全力反抗就要被殺死,如此危急才逼出來郭靖身體上的潛力。
是以,對于那些擁有強大加數戰力的人,不能僅僅從表面的各項名額去判斷他的真實戰力。因為他有加數戰力,冷不丁地就會使出來各種奇特的力量或者計謀。是以判斷人的時候要加上這個加數戰力。
不僅判斷人的戰力值的時候要如此計算,判斷部隊戰力值的時候,也應該把加數戰力計算上。同樣的隊伍,李德等人指揮時節節敗退,毛主席指揮時卻四渡赤水等等,步步勝利。你看,這是多麼大的戰力對比呢?這就是基于高度智慧催化的戰力對比。
是以,在與人交往時,特别是在與人競争的時候,要注意對方有沒有潛藏着的加數戰力。如果對方有,那就千萬不可小觑。如果對方沒有,那麼自己方有沒有?如果有,那就加強它們。如果沒有,那就盡量結合實際條件去創造出來。
回顧全文可以看出,郭靖在與楊康的戰鬥中展現出了強烈的勇氣催化,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則凸顯足夠的智慧催化。這二者都是能動催化的表現。能動催化能力,是前潛藏着的加數戰力,在判斷對方戰力如何,進而需要采取什麼樣的态度和決策時,應該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