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詠史詩,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謎團

唐朝大詩人杜牧出身相門,自幼熟讀兵法與典籍,喜歡三國時期的曹操。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他奉命前往黃州擔任刺史。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詠史詩,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謎團

乘船經過湖北武昌的赤壁的時候,杜牧偶然在河中打撈到了一支斷戟,于是借題發揮,作了一首七絕諷刺三國的周瑜,就是著名的《赤壁》。

一、《赤壁》賞析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白話翻譯:

折斷的鐵戟沉埋在河沙裡面,經曆了數百年的歲月,也沒有被徹底腐蝕掉。我把它從河裡撈上來,清洗去泥沙,重新打磨光亮,依稀可以辨認出這是三國時代的文物。

在當年的赤壁戰場之上,要不是那一場東風來得及時的話,隻怕江東二喬就要被曹操鎖進銅雀台了。

這首詩的頭兩句交代了事件發生的起因,以“折戟沉沙鐵未銷”來暗喻三國那段往事,在中國曆史上留下的不可誤滅的印記,描述的語氣顯得十分莊重。

不過最後兩句卻換了一種調侃的口吻,嘲諷周瑜在赤壁一戰中是占了“天時”的便宜,他的成功是帶有偶然性的。

杜牧是中晚唐著名的大才子,與李商隐并稱“小李杜”。他出身于宰相世家,二十六歲參加會試與制試,接連奪魁,自謂“兩枝仙桂一時芳”,頗有些李白似的狂傲。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詠史詩,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謎團

因為很小就有遠大的志向,是以杜牧“坐擁書城”,熟讀兵法,還為《孫子兵法》作過注。并且他所作的注和曹操作的注,還被後人認為是《十一家注孫子》中口碑最好的兩部。

杜牧欣賞曹操的雄才大略,他研究三國曆史後,認為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失敗帶有偶然性。完全是那一場東風讓火勢擴散得太快,否則曹軍不可能敗退。

是以杜牧才寫了這首詩,諷刺周瑜的成功帶有偶然性。詩中的“東風”可以做雙重了解,一是實指公元208年赤壁戰場上的自然天氣狀況,二是指周瑜成功路上的“運氣”。

從戰場的角度來講,如果當天沒有刮那場東風,黃蓋即使成功縱火,火勢蔓延的速度必然不會那麼快,很可能馬上被曹軍撲滅。

那麼,接下來吃敗仗的就該是孫、劉聯軍了。而等待周瑜的将是國破家亡,老婆被人搶走的結局。

從個人“運氣”上來講,周瑜傳說中七歲能文,十三歲當水軍都督,聽起來固然有些扯淡。不過在真實曆史上,他二十四歲身居江東要職,成了孫策的“連襟”兄弟。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詠史詩,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謎團

二十五歲的時候,周瑜已經成了江東重臣了。說他有能力,那是肯定的,但要說他沒有一點點“運氣”,也不可信。

到了公元208年,周瑜三十二歲之時,就發生了“赤壁之戰”,他也從此成為了光耀千古的三國名将。

讓我們再看看杜牧本人,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被朝廷外放到黃州擔任太守,這一年他三十九歲,雖然官階不低,但是論政績卻是一事無成。

人說“文人相輕”,其實是“同類相斥”。人們總愛拿和自己相類、相近的人經曆、成就和自身做比較。比得過,自然是洋洋得意;比不過,雖不至于惱羞成怒,心中也老大不爽。

再加上杜牧這個人一向自恃才高,好發“王霸之論”,看到周瑜比自己厲害,自然少不得要寫詩嘲諷一頓:你牛什麼呢,你也就是運氣好一點點,不然老婆都成了别人的了。

後來杜牧被調任池州刺史,又跑到“烏江亭”去寫詩嘲諷項羽,他說:“包羞忍恥是男兒”。你這個糊塗蛋,為什麼要自絕呢!回你老家去等待時機,再卷土重來不好嗎?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詠史詩,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謎團

項羽二十五歲就成名了,比周瑜火燒赤壁的年齡還早了七年呢。可見得“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些人都是借了“東風”的。

當然,也有很多史學家認為杜牧對周瑜在赤壁一戰中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孫、劉聯軍的成功,的确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三國演義》把“借東風”一事神化,說成是諸葛亮的功勞,雖然搶了周瑜的風頭,但是同時也削弱了“赤壁一戰”中孫、劉聯軍全靠“運氣”取得勝利的印象。

這樣就顯得劉備一方還是有實力的,後世的人比較愛吹劉備,大概這個風氣在唐朝就非常盛行了。杜牧身為一個合格的曹操粉絲,簡直就不能忍。

由于心中先對周瑜存了幾分不屑,是以這首詩的後二句就寫得充滿了诙諧與調侃。有點拿人家的痛處開玩笑,往傷疤上撒鹽的意思。

尤其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問世後一直存在争議。宋代有一個詩評家叫許凱,他在《彥周詩話》中批評杜牧:“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隻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詠史詩,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謎團

“措大”是指舊時的貧寒的讀書人,用到這裡的意思是:吳國都要亡國了,老百姓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你還在關心二喬要被捉走,可見窮酸文人不知輕重。

當然,駁斥這個說法的人也很多。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杜牧在這裡提到二喬,并非真的關心美人。

二喬是孫策、周瑜各自的夫人,而孫策的弟弟孫權和周瑜又是東吳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他們的夫人被捉去了銅雀台,那自然就說明了亡國的現實。

另外,許凱是宋人。宋人是公認的寫詩好講道理,卻不懂要“運用形象思維”。七言詩短短二十八字,要表達那麼多内涵,用隐喻來激發讀者的想象,當然比直白地講述現實更為高明。

因為用典巧妙,杜牧這首七絕才讓人印象深刻,後來有人稱它是唐代七絕中的“随侯珠”。不過現代也有人支援許凱的說法,認為杜牧在寫這首詩時提到二喬,态度實在太輕浮了。

杜牧出身世家公子,年輕的時候流連歡場,自言“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活脫脫的風流浪子,寫詩也偏好從婦人女子處下口。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詠史詩,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謎團

再說曹操建銅雀台,公開說要搶孫權、周瑜的老婆這件事,都不必實行,光是嘴上說說已經是孫、周二人和整個吳國陣營的奇恥大辱,他卻是拿來開玩笑。

這樣的行為很不厚道,活該被許凱罵成“措大”。個人認為反對者的說法,也是在理的,誰叫他是曹操的粉絲呢?

二、杜牧詩中隐藏的千年謎題

不過談到曹操修銅雀台這件事,卻有一個謎題。修銅雀台的事情,其實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一年之後了。曹操修這個銅雀台的時候,有沒有“鎖二喬”的意圖,史書上并沒有說明。

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曹操修這個銅雀台,是為了“鎖二喬”呢?那是因為《三國演義》裡面,曹操在進軍江吳時,曾有“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的說法。

但是《三國演義》成書于明朝,再往前推,《三國演義》又是按宋元話本寫成,于是推到宋朝,這個“八卦”又是從哪裡聽來的呢?搞不好就是從前朝杜牧的詩裡聽來的。

杜牧知道曹操後來修了一個銅雀台,在裡面蓄養了很多歌姬美妾,于是他在寫詩的時候突然想到,周瑜你小子要不是借了東風,你老婆就被關進銅雀台了。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詠史詩,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謎團

結果杜牧這首詩後來出了名,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傳抄,最後到了明朝小說家那裡,就按照他的幻想給編出了一段細節,寫進了《三國演義》裡。

結語

孟子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經提及了作戰取勝的三個條件,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意思是說,對于一場戰争而言,有利的天氣和時令,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勢,而有利的地理形勢,又比不上作戰人員的“上下團結”。

但是在小說《三國演義》之中,在“赤壁之戰”時,周瑜并沒有一心對付曹操,因為他一直都在與諸葛亮鈎心鬥角。

是以有人指出,孫、劉聯軍當時已經算是失了“人和”吧,而杜牧詩中卻指出,周瑜最後是憑借“東風”,也就是“天時”取得了勝利,這算是推翻了孟子的名言。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詠史詩,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謎團

不過諸葛亮與周瑜之間到底有沒有不和,全是《三國演義》中的小說家言,真實的曆史上是怎麼樣的,我們已經無法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