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叛逆不是問題,而是成長的契機,掌握方法才能正确引導。
◆◆ ◆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他成長的一個标志而已。
如果你能真正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感到煩惱。
是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是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
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指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麼樣的,在他那裡就會得到反射。是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别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
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确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随心所欲的反應。
那麼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 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着你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那他會更聽不進去。
2. 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
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後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确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範圍内的,然後很嚴肅地再重複一遍自己的命題。
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範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 不要總是用指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着學習你的粗暴,接着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是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 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後我們出門去哦!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 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是以能輕而易舉地在“鬥智鬥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隻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麼是規則,什麼是規矩。
第二個叛逆期
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國小後,他們的主要社交不再是家人、鄰居了,而是學校的同學和老師。
步入了國小學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決定,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
可沖突的是,他們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得跟着變。
1. 把他當“小大人”對待
不要把孩子當成什麼都不懂的小人兒,學會把他當成一個“小大人”對待。
有事可以詢問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哪怕孩子的答案很稚嫩,最後你根本不會采用,但你可以給出拒絕的理由,讓孩子明白為什麼。
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大人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二來,滿足他們的成長心理需求,更有利于親子溝通。
2.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
孩子渴望能自我做主,給孩子有限的自由,恰恰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比如說,你想讓孩子趕緊寫作業,不一定需要催和吼,你完全可以跟孩子說:做完作業後到睡覺前這段時間,他可以自由安排。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内驅力會更足。
3. 能講道理就絕不動手
打罵教育,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當衆批評或責罵,會讓孩子很沒面子很受挫,負面情緒增加,産生自我懷疑,甚至形成消極、自卑、讨好的人格。
無論遇到什麼事情,請先冷靜,深吸一口氣,數10秒鐘再說話,憤怒會讓人沖動,控制人的心智,導緻問題更加複雜,更加難以解決。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理智的家長,而不是情緒化的家長。
第三個叛逆期
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由于心理發育還尚未成熟,常常會覺得有挫敗感,處于“煩着呢”狀态。
這個時期孩子:好面子、自尊心強、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做出一些挑戰父母權威的事,這對他們來說隻是一種獨立宣言。
在這個時期,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麼,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1.父母要盡量少幹預孩子,盡可能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就算孩子有什麼做得不對,也要把所有問題集中到一起,雞毛蒜皮的小事盡量忽略,隻選最重要的三四個問題,一個月左右和孩子集中談一次。
在談的時候,千萬别要長篇大論。隻有說的少,孩子越會聽得專注,才會用心去加以重視。
2.父母要開始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援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3.父母可以多給孩子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内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限制自己的行為。
4.這個時期可以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
5.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赢得孩子的内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是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另外,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教,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叛逆并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
它對于孩子來說是一次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作為家長無需過分的焦慮,隻需要放下慣有的權威,平和地去接受,有政策地去引導,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就好。
-END-
來源:女兒派
出品:武漢市婦女聯合會
本文屬于政務公益宣傳,如對文字或者圖檔有異議,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