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12月26至27日,“北京銀行杯”2021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完成申遺助力團賽道的終評工作。經過2天的緊張評選,根據評分排名,拟定30位優秀選手作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團成員。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北京文化産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大賽專家委員會主任梅松為評委頒發聘書

本次終評邀請到北京市家、校、社德育研究會會員石立華,市委宣傳部公德心宣教處一級調研員、市志願服務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楊秀卿,北京市少年宮正進階教師、東城區人大代表紀東,北京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勝傑,國家一級導演、北京廣播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心大型節目負責人王淳華,北京市文化館研究館員、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石振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化藝術促進會戲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富博洋擔任評委。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北京文化産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大賽專家委員會主任梅松,北京科技教育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萍,北京科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鄒俊新出席本次活動。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講話

陳名傑在發言中表示,中軸線申遺助力團這個賽道吸引到很多小朋友參與和關注,這也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江山代有才人出,這也說明我們保護文化遺産的事業後繼有人。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少年兒童組專場中,小選手們表現出對北京中軸線的深刻認知,以及對中軸線文化的熱愛。有的小選手用稚嫩畫筆畫出了故宮、天壇、鐘鼓樓等中軸線上知名文化遺産建築,有的小選手用兩門外語來介紹中軸線,還有的小朋友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制作“飛毯”帶領大家在紙上“遊走”中軸線,或者以“奧特曼”“糖葫蘆”等形象來展示自己心目中的中軸線。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通過參加這次大賽,中軸線文化就像一粒種子,種在了孩子們的心中,“讓世界喜愛北京城,讓人類記住中軸線”,當一位小選手呼喚出這一句,立即得到全場熱烈的掌聲。除了選手個人參賽,還出現了姐弟倆組合參賽,一家三口作為家庭參賽的情況,展現出百姓對中軸線的熱愛是代代傳承。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在活動現場,小選手們都秀出自己的才藝,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各有精通。樂器方面包括二胡、長笛、吉他、揚琴、薩克斯等,還有曲藝、國術、舞蹈,如平劇、快闆、京韻大鼓、舞刀、雙節棍、拉丁舞、蒙古舞等。孩子們表示,未來将把自己的才藝,與中軸線文化的挖掘、展示、傳播結合起來,助力中軸線文化傳承與創新。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除了孩子,申遺助力團賽道還吸引到來自各行各業職業者的關注,他們中有設計師、畫家、媒體記者、攝影師、非遺傳承人,也有文化研究者、民間收藏者、短視訊從業者,有設計、藝術專業的大學生,甚至還有AI虛拟形象。在他們中,有緻力于向青少年傳播中軸線曆史文化的,有多年來堅持拍攝中軸線建築與人文的,有用工匠精神創作中軸線主題作品的,還有結合現代技術開發中軸線文化體驗産品的。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老物件收藏者宋振忠展示胡同叫賣及響器

在本次終評現場,選手們分别講述了自己與中軸線共同成長的故事,表達着他們将自己的生命與中軸線連接配接在一起的感言。“因為有人,中軸線才生動了起來”“将中軸線文化作為種子,埋在更多少年的心田”“造夢衛城,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城,認識這座城,讓中軸線文化活起來,動起來”,這些發自肺腑的話語讓全場動容。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專家評委及活動嘉賓合影

終評活動最後,專家評委對本賽道進行了整體點評。他們表示,看到這麼多孩子,以及各行業的成年人,這麼熱情地參與到中軸線申遺及文化傳播中來,非常感動,敬佩他們的勇氣和胸懷,希望以本次大賽為契機,促進中軸線文化研究和傳承創新更加長遠和常态化發展。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活動現場,評委們從選手們的個人形象和演講主題内容的主體性、知識性、創造性、思想性、才藝展示、多種語言表述等次元出發,對入圍作品進行了嚴格的評審。根據選手們的現場得分和網絡投票的權重分之和排名,本次終評拟定了30位申遺助力團的成員名單,待近期大賽專家委員會(擴大)會議審定後,組委會将向社會公布最終獲獎結果。

申遺助力團終評完成,30位成員即将“成團”

申遺助力團賽道自啟動以來,吸引了廣大市民、中國小生的積極關注和參與,2220餘位選手報名,100位選手經過初複評入圍終評。參賽者們用多種多樣的才藝、個人魅力的展示表達着對中軸線的深切情感。

申遺助力團賽道的征集和評選由北京科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北京科技教育促進會承辦。

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