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是大人的老師,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在很多事情上,孩子的能力遠遠蓋過了我,“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真是至理名言。我這個前浪已經躺平在沙灘上無力掙紮了!
“
1
孩子關心我,勝過關心他自己
前幾天,我去學校接可愛多放學,見小家夥很開心,就敞開懷抱準備抱抱他。“來,媽媽抱抱!”
可愛多太興奮了,原地起跳,一個不注意,小腦袋撞到了我的下巴上。我一瞬間就懵了,想擁抱他的好心情碎了一地,剩下的唯有難以忍受的疼痛和生氣。
“啊!”我大叫一聲,用手緊緊捂着下巴,滿臉幽怨地看着可愛多。
可愛多意識到自己的過度興奮給我造成了傷害,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腦袋瓜子,有些不好意思。見我表情痛苦,立刻關切地湊上來詢問,“媽媽,你沒事吧,很痛嗎?對不起啊,我不是故意的。我幫你揉揉吧!”說罷,便伸手想要替我撫摸。
“不用了,我自己揉揉就行。”孩子如此懂事,我沒好意思責備他的無心之失,但已經沉浸在自己肉體的痛苦之中。

插圖來自繪本《石頭剪刀布》系列
這時,我突然想起來,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我的下巴被撞得有多疼,孩子的頭就被撞得有多疼。我隻顧着自己,竟忘了詢問孩子。“你的頭撞得疼不疼?”
可愛多羞澀地咧咧嘴笑了,摸了摸腦袋,“不疼,沒那麼疼。”見我沒有發火,他的臉慢慢放松了下來。我倒是有些心疼,兒子關心我勝過關心他自己,我真是太自私了!
等下巴的疼緩過勁來,我又敞開懷抱擁抱他,“好了,媽媽不疼了,媽媽抱抱你吧!但這次,可别再突然蹦了,媽媽消受不起下一次重擊了。”
“好。”可愛多卸下心裡的愧疚和緊張,滿心歡喜地投入我的懷抱。
穿着棉大衣的可愛多抱起來有些沉,我用雙手托着他的大屁股叮囑道,“你用手摟住媽媽的脖子,不然媽媽怕抱不住你,你會“撲通”一聲掉下來。”
可愛多乖乖伸出了手,不過第一時間不是摟我的脖子,而是輕輕撫摸我剛剛被撞的傷口,“媽媽,你還疼不疼?”
2
從不吝啬贊美和鼓勵
“哇塞,媽媽,你今天做的飯菜好好吃呀!你真是世界上最棒的廚師。”
“媽媽,你真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文章寫作家!”
“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比所有人的媽媽都好!”
“媽媽,你怎麼這麼厲害啊,什麼都會?”
“媽媽,你做的餅幹好好吃呀,太香啦!”
這些是可愛多平時對我的花式精神獎勵。
可愛多是一個特别暖心又純真的孩子,他從來不會吝啬對旁人的贊美和鼓勵。
吃到好吃的飯菜或零食,會表揚我的廚藝棒棒;聽說我今天在家順利完成了一篇稿子,會表揚我寫作能力強;想到同學們羨慕自己擁有的好媽媽,忍不住上來親一口,立刻奉上甜言蜜語,“媽媽,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人就是你。”
孩子的肯定和鼓勵,讓我自信心爆棚,有那麼一瞬間真的以為自己很厲害很厲害。
或許這就是精神鼓勵的作用吧!
相比較而言,我對他的肯定和鼓勵倒沒有那麼多,總是害怕表揚多了,孩子會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作為大人的我們,真應該向孩子學習如何直白、真誠地表揚别人。
3
永遠那麼精力旺盛
不知道大家的孩子是怎樣的,總之,我們家可愛多的精力是非常旺盛的,每天好像有使不完的勁。
一家三口去遊樂場裡玩,我和爸爸輪流陪玩早已累得精疲力盡,頭暈目眩,可愛多卻用手抹一把汗,輕描淡寫來一句,“我還沒玩夠,再來一次!”
一家人在家裡閑着沒事幹,大家都坐着或躺着休息,可愛多卻始終在折騰。不是在床上翻跟頭,在沙發上蹦跳,就是用玩具組裝各式各樣的小物件去戳天花闆,又或者躲進窗簾後、衣櫃裡跟我們玩躲貓貓。孩子總會給自己找事做。
要哄睡一個精力如此旺盛的孩子,那真的堪比登天,太難了!
3歲以前的孩子還稍微好一些,摟着躺在身邊一會兒就睡着了。3歲以後的孩子,可就不行了!即使拉上窗簾,營造好昏暗安靜的睡前氛圍,可他還會跟泥鳅一樣活蹦亂跳,一會坐起來說要看書,一會跳起來說要玩玩具,一會弓起身子要看窗外的風景,一會翹起屁股要表演扭屁股舞……
你永遠猜不到孩子想幹嘛,反正就是不肯睡。哄着哄着,每次都是我這個哄睡人先把自己給哄睡着了!
插圖來自《大家都要睡覺嗎?》繪本内頁
《大家都要睡覺嗎?》是一本特别真實的老母親哄睡繪本,每次陪可愛多親子共讀的時候,我都忍不住感慨,“這個場景太真實了,我就是這個瞌睡蟲媽媽,你就是那個怎麼都不肯睡覺的兒子。每次我一門心思地哄睡,總是以失敗告終!”
4
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說到想象力,我真是甘拜下風,可愛多絕對是我們家王者一般的存在,無人能敵。
上學路上,他把檔案袋放在頭上擋雨時,摸到檔案袋上的垂下來的拉鍊頭,稱自己戴上了老師帽(其實是博士帽);在家裡組裝程式設計玩具時,不按常理出牌,自己組裝了一套啞鈴,跑到我面前賣力表演艱難舉重;在吃香蕉時,突然把兩根香蕉放到頭上,假裝自己變成了一頭公牛,一會兒有把香蕉放在脖子上,假裝自己戴上了香蕉圍脖……
用engine程式設計積木搭成兩個啞鈴,表演艱難舉重。
看到天上不斷變幻的藍天白雲,一會兒說雲朵像一條大魚,一會說雲朵像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會兒又說雲朵像農民伯伯耕種的田地。
左圖為我們看到的藍天白雲,右圖為《大家都要睡覺嗎?》裡面男孩想象出來的大魚飛船。
前幾天的放學路上,可愛多一擡頭看到藍天上造型奇特的白雲,趕緊指給我看,“媽媽,你快看,天上有魚!”
我一看,還真的是,跟魚的外形一模一樣。
這又讓我想起了《大家都要睡覺嗎?》裡面的場景。男孩指着天空告訴媽媽,天上有魚形的宇宙飛船來接外星人回家,可媽媽擡頭看向窗外,并沒有發現孩子眼裡的魚形飛船,隻是嘟囔了一句,“好了好了,窗簾也開着是吧?我拉上了。”
所幸,我沒有昏睡,沒有錯過,真的看到了天上在飛的魚,并以圖文形式記錄了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孩子的眼裡,門縫是扭曲變形的門縫;媽媽的眼裡,門縫隻是筆直平常的門縫
在《大家都要睡覺嗎?》裡,我第一次讀懂了孩子,第一次明白了孩子不肯睡覺時都在胡思亂想些什麼。
原來,孩子眼裡的世界和大人眼裡的世界真的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真應該好好跟孩子學習如何耕種想象力,并讓其蓬勃生長。
5
細緻入微的觀察力
每次陪可愛多讀繪本,可愛多總能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找出一些我未曾注意到的圖畫細節和讀錯的字詞,重新整理我對孩子專注力和觀察力的認知。
還是以繪本《大家都要睡覺嗎?》為例。
男孩的幻想世界和現實真實世界對比圖
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哄睡的繪本故事,可愛多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卻發現幻想世界中屋頂上的紅筆和現實世界中的煙囪是互相對應的。而幻想世界中出現的火車、筆、鬧鐘、玻璃珠、郵筒、魚飛船、飛機等物品在前文也都出現過,是男孩現實中的玩具變身而來的。
當發現了這個點,我們再去一一對應尋找,就會揭開繪本閱讀的另一面——變成了專注力訓練的遊戲繪本,玩起來特别有意思!
再來看這兩幅圖,上圖是兩隻恐龍在哭泣,配文是“……誰是迷路的孩子呀?”下圖是兩隻小恐龍找到了自己的媽媽,找到了自己的家。
我想當然地說,這兩隻在哭泣的恐龍是迷路的孩子。
可愛多卻提出了質疑,他認為上圖的恐龍和下圖的恐龍媽媽大小相當,與恐龍寶寶身形差别太大,是以上圖出現的應該是恐龍媽媽。
于是,我們隻能通過查找細節來判定兩隻恐龍究竟是恐龍寶寶還是恐龍媽媽。
翼龍還是比較好認的,翼龍媽媽和翼龍寶寶脖子上的顔色差别比較明顯,我們一緻認可上圖出現的翼龍是寶寶。
三角龍評判起來比較困難,外形看起來沒啥特别明顯的差别。
我以三角龍寶寶與男孩的身形比例來說明。并且恐龍媽媽身體的正中間有深綠色條紋,而恐龍寶寶沒有,以此判定上圖中出現的是恐龍寶寶。但由于上圖的恐龍隻有側面,這個說法可愛多并不是十分認可。
但後來,他自己看着看着,反而發現了端倪。“媽媽,三角龍媽媽的臉頰上有四個突出來的角,前面的三角龍臉上隻有兩個角,他是三角龍寶寶!”
我沒發現的,孩子全發現了,這次視覺查找大比拼,我輸得很徹底!
6
玩就是學
對于幼齡孩子而言,玩就是學,他們最擅長的就是以遊戲的方式來學習,而非正兒八經地坐下來看書、寫字。
就算看書,他們也絕不會看嚴謹刻闆的圖畫書。腦洞大開、稀奇古怪的幻想故事,或者富有生活氣息,能讓孩子找到帶有自己影子的圖畫書,最能引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插圖來自《打開大人的童書之眼》
以可愛多愛看的童書為例。他不喜歡看長相酷似教科書的《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卻很喜歡看萌趣活潑的《知乎版十萬個為什麼》。他不喜歡看說教風格特别明顯的飲食健康書籍,卻深愛《國際大獎漫畫學英語》中的《派崔克吃豆豆》。因為裡面那個挑食、愛搗蛋、怕黑、總是幫倒忙的派崔克讓他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他不喜歡寫數學習題,卻喜歡玩數獨玩具,小賣部遊戲,骰子計數等小遊戲。
這就是孩子。
“如果你的爸爸媽媽總是唠叨,讓你多看一些對學習有用的書……” “你可以告訴他們,喜歡看書對學習就很有幫助!” “連老師都經常在課堂上,給大家讀書。她讀書的時候兩眼放光!”
《打開大人的童書之眼》裡的這段話,我深有同感。
很多時候,為了考試成績,身為家長的我們總是不自覺地督促孩子多看有用的書,少看無用的書。殊不知,大人眼裡“無用的書”能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快樂與美好。
這份快樂是無價的。
孩子隻有從閱讀中不斷體驗到快樂與幸福,才會真正愛上閱讀,養成随時随地閱讀的好習慣。
《打開大人的童書之眼》中,爸爸媽媽看不明白晦澀難懂的詩歌《籠中鳥》,孩子直接畫了一副籠中鳥,籠裡的主角是爸爸和媽媽
作為家長,我們給孩子選書時,不應該局限于有用,名著,而應該着眼于孩子愛不愛看。
作為家長,當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寫作業時,我們應該反思是否當下的學習方式出現了問題。
倘若孩子能時時刻刻在學習中體驗到遊戲的快樂,我想,沒有孩子會拒絕學習。
7
表達真實情感
自從成為大人,我很少哭了,總是會不自覺地克制自己委屈時想要流淚的沖動。
流淚就代表着示弱。而我不願意示弱。
我夫妻更甚。他非常克制自己的情感,從來不在外人面前輕易表露自己。他甚至要求可愛多也别動不動就哭,“男兒有淚不輕彈”。
但是,孩子做不到像大人那麼克制,他們生氣了哭,委屈了哭,受傷了哭,迷路了哭,做錯事情了也哭。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向世界展示真實的情感。
也因為這一聲哭,他們的壞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
插圖來自《你會哭嗎?》
《你會哭嗎?》講述的就是一個小男孩與爸爸媽媽走散了,思考要不要哭的問題。
如果可怕的妖怪和我一樣,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會不會哭呢?
如果兇狠的大灰狼和我一樣,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會不會哭呢?
如果強大的武士和我一樣,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會不會哭呢?
如果可怕的幽靈和我一樣,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會不會哭呢?
通過想象其他人遭遇相同的處境,來思考并且決定自己應該怎樣做,這是孩子的思維模式。
去年,我帶可愛多去某大型遊樂場玩時,也經曆過一次母子失聯的情況。看到畫面中男孩孤零零的身影,我一下子就穿梭時光回到那個可怕的時刻。
當時,我驚慌失措地流淚,腦袋一片空白,甚至忘記及時打電話告知夫妻,讓他過來一起找孩子。後來,在從業人員的幫助下找到失聯的孩子時,可愛多并沒有大哭大叫,也是紅着眼睛默默流淚的狀态。
突然找不到爸爸媽媽,孩子的内心該有多慌張,多害怕,多孤獨呀!直到現在,失聯事件的陰影自然刻在可愛多的腦海裡,久久不散。
我想,如果當時可愛多也像圖檔中的男孩一樣大聲哭泣,也許就能及時把心裡的恐懼、孤獨和悲傷發洩出來了。
是以現在,有時候可愛多委屈了,受傷了或者受挫了,我也會引導他,“哭吧,哭吧,把心裡的不開心全部哭出來就好了!”
有時候淚水不夠,我還會鼓勵他多喝水,多排尿,“把不開心通過流淚、撒尿和放屁的形式通通排出體外。”
這個方法屢試不爽,可愛多也堅信不疑。其實,隻是時間久了,不開心就會被慢慢遺忘而已。
孩子的心裡住着“孩子氣”,他們不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決定好的,對一切都充滿疑問,并充分發揮想象力。
看到杯子,他不會簡單地認為它就是杯子,而會認為它可能是外星人僞裝的;看到雨傘,不會認為它僅僅是一把雨傘,而會認為它是一個大頭娃娃一般的黑袍怪;看到一朵盛開的鮮花,不會僅僅認為它就是一朵花,朝上盛開是超級大喇叭、雷達,朝下盛開,旋轉一下就是我們家裡的電風扇。
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作為大人的我們都應該努力克服内心想要盡快把孩子培養成大人的焦躁,細心呵護孩子們内心的“孩子氣”,等待他們自然成長,綻放屬于他們自己的生命之光。
最後,分享一首詩給大家。
《一個小小孩》
海桑
一個小小孩,如果他幹幹淨淨
衣帽整齊,如果他規規矩矩
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開口
便是叔叔好阿姨好再見再見你好
如果他四歲就能讓梨
這又有什麼意義
一個小小孩,應該是滿地亂滾
滿街瘋跑,臉和小手都髒兮兮的
還應該有點壞,有點不聽話
他應該長時間玩着毫無目的的遊戲
他是一隻自私、可愛又殘酷的小動物
他來到世上,是為了教育我們
讓我們得以再一次生長
而不是朽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