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堯為何叫“堯”?甲骨文改寫認知

與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中往往會攜帶一些曆史,帝堯之堯極有可能也攜帶了帝堯的某些曆史,比如帝堯的職業。

中國古人造字很有規律,有“禾”部的文字都與“谷物”有關,有“氵”部的都與水有關,有“宀”部的都與房屋有關,有“貝”部都與财寶有關等等,即便不認識某些文字,但隻要見到相關部首,也能猜出大概意思。但含有“堯”部的文字,大抵有澆、撓、饒、繞、燒、曉、僥、跷、铙、蛲、硗、荛、桡、娆、哓、骁、峣、翹等等,它們與什麼有關呢?如果聯系到帝堯另一稱呼——“陶唐氏”,那麼這些文字似乎與制陶有些關系,也即是說帝堯起初可能是一位制陶勞工,或陶城管理者!而甲骨文出土之後,根據上面的“堯”字字形,可以進一步證明了這個觀點。

帝堯為何叫“堯”?甲骨文改寫認知

帝堯别稱——陶唐氏

帝堯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姓祁名放勳,大約生活在距今4000年前。周朝之前,男子13歲就算成年,周文王13歲時娶妻,帝堯13歲時受封于祁地,15歲時諸侯國都定于陶唐,是以被稱為“陶唐氏”。帝喾去世之後,傳位給了大兒子帝摯,定都于亳,據說後來帝摯因不善于管理國家,幡然醒悟後禅位于弟弟帝堯,定都于平陽。

除了帝堯稱呼之外,他還有兩個稱呼,即祁放勳與陶唐氏,其中陶唐氏在很多文獻中都提及,說明陶唐氏廣為人知。從“堯”稱帝過程來看,帝摯禅位之前,“堯”在陶唐發展,積累了強大的實力與财富,《史記》說他“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又展現出了治國能力,于是帝摯才會禅位給他。是以,陶唐是帝堯崛起的關鍵之地,那麼“陶唐”二字代表什麼意思呢?

帝堯為何叫“堯”?甲骨文改寫認知

陶,現代語境中代表陶器,但在上古時期“陶,燒瓦器土室也”,就是後來出現的“窯”,讀音也是“yao”,即先有陶字,後有窯字,而窯出現之後,陶字往往代表“窯”的産品——陶器。

從字形上看,起初陶字左邊沒有“阝”,隻有右邊部分,與“窯”字非常相似,其中右部的“缶”代表瓦器,是以右部整體是瓦器放在土室内焚燒。“阝”放在左邊,代表有階梯的山丘,加在“陶”字上表示制陶時從高坡上取黏土之義;至于“阝”放在右邊,一般是代表城邑。

唐,字形上“庚”下“口”(上圖),表示與用口講話有關,但這個字本義是什麼,有說“庚”是一種鐘鈴之類的樂器,有說“庚”字是加工糧食的風櫃,有說“庚”在“唐”字中僅為聲旁而不表意等等,至今沒能解開。盡管唐字本義還是謎團,但絕大部分的解釋都是與聲音有關,這讓筆者想到了鑒别陶瓷的技巧,好的陶瓷組織結構緊密、密度大,敲擊時會發出較為清脆的聲音,而差的、甚至有裂紋的陶瓷組織結構松散,發出聲音就發生變化,聽起來較為低沉。是以,唐字可能是一種陶器鑒别方式,後來慢慢演變為大言、大話等。

總之,從陶唐這一稱呼來看,帝堯與制陶密不可分。

帝堯為何叫“堯”?甲骨文改寫認知

堯字本義——制陶?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堯(繁體字為“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許慎之後,古代學者們普遍将堯字解釋為“高”,比如《風俗通·皇霸》中說“堯者,高也,饒也。”帝堯是上古五帝之一,登高發号施令,似乎的确可以如此解釋堯字本義。但甲骨文中的堯字,很難看到“高遠”之意。

帝堯為何叫“堯”?甲骨文改寫認知

從上圖來看,許慎等人看到的應該是演變後的堯字,最典型的是第一排左邊第三,仿佛人在土丘之上,自然就高了。但如果看甲骨文堯字,分明是“上土下人”,即一個蹲着的人,頭上有兩個土丘。

帝堯為何叫“堯”?甲骨文改寫認知

當然,土丘高出地面,也可以勉強解釋堯與“高”有一定關系。但甲骨文中已有高字(上圖),字形與今天的差不多,與堯字字形毫無關系。既然商代已有高字,為何還要造出另一個堯字表示高?而且,相比其他一些文字,高字創造要相對簡單一些。是以,堯字本義不太可能是“高”。

另外,之是以說堯字上面是“土”或“土丘”,而不是陶器,或其他什麼東西,不妨看一看甲骨文中的土字(下圖),兩者高度相似。

帝堯為何叫“堯”?甲骨文改寫認知

既然如此,堯字本義是什麼呢?在古代漢字中,讀音相近或相同的漢字,往往存在密切的聯系,比如商與宋就有關系,因為宋字下面的“木”是桑木,桑與商同音,是以周成王将商朝遺民封于宋,而堯字與窯、陶的古音一緻,再結合“陶唐”二字來看,堯字上面兩個土丘應是制陶所建造的高出地面的土窯,下面是一個人或在燒火等,即帝堯善于制陶。後來,可能用堯字表達制陶過程太過籠統,于是古人在堯字基礎上,加上三點水變成澆,加上火字旁變成了燒等。

帝堯為何叫“堯”?甲骨文改寫認知

陶寺遺址——堯都?

1978年,在山西臨汾襄汾縣陶寺村,考古發現的“陶寺遺址”,距今4300年—3900年。對比文獻來看,陶氏遺址很多發現可以印證帝堯的曆史,比如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台(上圖)、以及龍圖騰等,是以如今陶氏遺址被很多人定位為“堯之都”。而在陶寺遺址中,制陶技術令人歎為觀止。

通過考古還原,中國上古時有三種制陶技術,即“貼敷模制法”或“泥片貼築法”、“泥條盤築法”、“輪制成型法”,其中“輪制成型法”最為先進,不僅大幅度提高了生産效率,而且造出的陶器器形規整、胎薄而硬,陶寺先民就采用這一種制陶技術。

陶寺遺址的陶窯,結構更加完善,密封性更好,窯内溫度可以提高到1000℃左右,在同時代遺址中處于技術領先地位。同時,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器,不僅普遍使用袋足、圈足、三足、耳和搖桿等附件,而且陶器樣式繁多,炊具、藏儲器、食器、飲器等,每一種都有很多形狀,猶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可見,如果陶寺遺址是“堯之都”,那麼将進一步證明帝堯與制陶存在密切聯系。

帝堯為何叫“堯”?甲骨文改寫認知

以今天眼光來看,制陶沒什麼太大的技術含量,但在4000年前,制陶卻是高精尖的技術,而當時古人日常離不開陶器,制陶、賣陶可以迅速強大起來。帝堯掌握了先進的制陶技術,或許就是借此迅速強大了起來,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上古五帝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