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土散文:老師傅

作者:億聰起名鄉土文學社
鄉土散文:老師傅

文:胡祥義

  人之一生,為師為傅不易,那是要一點真才實學的,何況被人稱之為老師傅。清.紀曉岚智釋“老頭子”:萬壽無疆謂之老,萬物之首稱之頭,天地之兒視為子,進而躲過蔑視皇上的彌天大罪,怎麼看都有點狡黠和逢迎。而我欲介紹的“老師傅”,卻是一平凡地不能在平凡的普通之人。

“老師傅”之老,絕不是“萬壽無疆”中的“萬壽”,靠的是他一手過硬的整田技術。他是一個“莊稼把式”,幹得一手好農活。還在生産隊的時候,就是隊上的“上手師傅(農村人對有技術人的稱謂)”。那時候都是用牛耕田,一個村民小組也隻有一兩頭牛,是以也隻能有一兩個“整田”師傅。因為這是技術活兒,是以工分比别人高,僅次于隊上的“上司”,是以受人羨慕,而且不用肩挑手扛、彎腰伏背。想當這個上手的人有不少,但不是你想當就能如願的。因為想的人越多,“整田”的情況被挑刺就會越多,犁田的深淺,泥爛的程度,田面的平整,挖彎的多少,甚至愛護牛的情況,都會受到村民們的诟病。那時候隊裡養了兩頭牛,種了七八十畝地,全靠兩位整田師傅給拾掇出來。另一位師傅年年換,隻有“老師傅”穩如泰山,雷打不動。他整出的地從來沒有人指責。插秧的婦人們喜歡他,因為他“整”過的田,田面幹淨,田泥稠爛,沒有“間子”,不會戳傷手指;施肥打藥的男人們喜歡,因為他“整”過的田,田底結實,深淺合适,不會走不穩當;放水的、“劃輪子”的喜歡,因為他“整”過的田,田面平整,一馬平川,誰走的快,輪子滾動時不跳躍,線就劃得直,能得到大家的稱贊;隊長喜歡他,因為上司來視察的時候,看着田面平整,光潔無草,禾苗成行成路,筆直精神,就會表揚隊長工作做得細緻認真,會把它作為樣闆田向别的生産隊進行推介,為隊長群組民們赢得不少榮光。他憑借過硬的技術得到隊長的青睐,受到大夥兒的認可,是衆所公認的“老師傅”,其實他那時候真不老,也就三四十歲。

“老師傅”之師,來源于我等後輩後生的尊敬。世間萬象如煙飄,繁華總有淪落時。農活兒做得多了,日曬雨淋,再加上年齡日益增長,身體自然會有吃不消的時候。後來分田單幹,包産到戶,家家承包責任田,犁田整地變成了每家每戶的事情。雖說是個莊稼漢,都能拿得起這個活兒,但就是做不到那麼精彩,插秧放水時,大家都會覺得少點什麼。至于有些個長期的上司和平時缺點心眼兒的人,從來就疏于實踐,一時還真是弄了個“四不像”。再說牛也欺生,翻翻“頸架”、躺躺水那是溫和的,性子躁一點的牛,時不時就會來個四野狂奔,架犁的人被牛拖倒在地也是常有的事。每當此時,出來救駕的就是老師傅了,那牛也奇怪,剛剛還瞪大牛眼與人對視,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隻要見到他,立馬就老實了,乖乖地拉犁耕地,間或還撒着歡。老師傅這一身馭牛的本領,令人不得不佩服的五體投地,尤其是那些個後生們。于是乎,湊近讨教者不計其數。而老師傅也大度得很,從不藏私,将一身的拉犁耕地的技術傾囊相授。衆多後生得到指點,技藝日益精進,工夫得心應手,自然而然,師傅便叫的順暢,叫得親熱。

唐代韓愈給師者定義為“傳道、授業、解惑”之人,重學識能力,而輕品德修養。《說文》以“輔導”為“傅”之本義。個人以為,“師傅”一詞,應是德藝雙修,為師重藝,教人以學識、才能,為傅重德,育人以品格、道義。那麼,“老師傅”之傅,則在于他勤儉、忠厚、樂于助人、與人為善之淳樸美德。他一生勤勞簡樸,自少至老,一直勞作于田間地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無懈怠。“坐不住”是鄉親們對他的勤勞最樸實的了解和贊美。少壯時家庭人口衆多,農業生産技術薄弱,他不得不時時刻刻通過勞作來養家糊口,出工、種菜、養豬、畜魚,伐薪、燒炭等等,繁重瑣碎的農活使得他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沒得休息。步老之後,兒女各自成家立業,生活好轉,家有餘糧,按理說,他可以好好休息,頤養天年,靜享天倫之樂,可他不願意呆在家中享福,依然自己種菜,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仍複一日一日勞作如故。他為兄重義,父母早逝,二弟、三弟年幼,均是他一人撫養長大,尤其是三弟,參軍回家,一無所有,是他幫着修建房子,娶妻成家。他待妻重情,妻子壯年罹病,精神衰弱,幹不了農活,菜地裡也鮮有涉足,後來更是郁躁,待人非打即罵,家人鄰居苦不堪言,各方醫治并無效果,後來卧病在床,整整十年,吃喝拉撒全是他一人料理,從無懈怠,從無怨言,如此相濡以沫,令人敬仰。他待鄰居最熱情,任是誰家有困難,第一個過來幫忙的是他,能幫到最後解決問題的也隻有他,記得我叔婆去世時正是六月雙搶,正是忙收忙種趕時間的緊要時節,叔公家勞力本來單薄,又逢喪事,按舊時規矩,喪家居孝,是不能随意抛頭露面的,可田裡的禾苗怎麼辦,正當叔公着急時,正是他帶着自家孩子,叫上隊裡的鄰居,侍弄好了叔公家的田地;如此種種,還有很多,不會耕地的,他幫着更了;建房子缺人手的,他總是第一個頂上;田間的水圳堵塞了,是他幫着修通......

如今,各行各業師傅多,走村入戶,遇着不大相識的人,人們往往也會稱一聲“師傅”,師傅一詞,已成為衆多行業從業人員的代名詞,他們各有技藝在身,是某行某業頂佼佼者。“老師傅”已于去年離我們而去,人走了,皈依于天國,笑貌音容也漸漸如輕煙飄散。但于我而言,“老師傅”這三個字,已經深植于腦海中的某一處,是不可磨滅的印記。

  【投稿說明】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鄉土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