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文解字》第564課:細說“書”字,“書”字的本義為啥是“書寫”?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聿”部的兩個漢字“[聿+彡]、書”。[聿+彡]在現代漢語已不使用,“書”在現代漢語簡化為“書”,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是以,本課的重點漢字是“書”,即“書”。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聿+彡]。讀jī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聿+彡],聿飾也。從聿,從彡。俗語以書好為[聿+彡]。讀若津。”會意字。本義是筆飾。徐锴《說文系傳》:“《筆經》曰:世人多以流離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尚輕也。凡飾物通用‘彡’字也。”《玉篇·聿部》:“[聿+彡],飾也。”它的字形演變如圖:

([聿+彡]的字形演變)

從戰國始,[聿+彡]的字形都是聿上加飾筆,會意就是筆飾。《字源》認為“聿”是手持筆的象形,“彡”是“毛飾畫文”,即毛發、彩飾、筆畫、花紋等的象形,二者結合會以筆進行裝飾、書寫美好之意。這其實是[聿+彡]的引申義,并非本義。

本義之外,“[聿+彡]”還有另外一個意義:

贊歎;羨慕。這其實就是許慎說的“俗語以書好為[聿+彡]”,指的是書寫美好為[聿+彡],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别一義。今人所謂津津亹(wěi)亹者蓋出此,歎羨其好則口流津液,音義與津通。”現在說得“津津有味”,“津津樂道”,都是這個字。

(加飾的毛筆)

[聿+彡]的本義筆飾漸漸消亡,最終[聿+彡]字亦消亡,原因是毛筆加飾往往不利于書寫,用琉璃、象牙等特殊材料做成的筆,也不好用。

“[聿+彡]”的小篆寫法如圖:

([聿+彡]的小篆寫法)

2、書(書)。讀shū。《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書,箸也。從聿,者聲。”形聲字。本義是書寫;記載。因為書的造字方法有争議,我們看一下字形演變:

(李學勤《字源》書的字形演變)

在李學勤編《字源》中,省去了“書”的甲骨文字形,從金文“書”開始讨論,認為“‘者’是書的源頭、聲首、初文,初時以‘者’表書,後乃分化出專字‘書’。西周時書作從聿,者聲。”其實,“書”有甲骨文,見上圖,上部是“聿”,表示手執筆,下部是“口”,表示說, 即用筆寫下口說的内容。這個“口”也可是書寫用的陶、瓦、甲骨等物品的象形。

“書”的金文字形變化很大,主要組字要素與甲骨文相似,小篆規範筆畫後寫作“書”,成了上“聿”下“者”的形聲字,其實也是“聿(筆)者” ,即“書寫的人”的會意字,表達的也是“書寫;記載”的意思。

後來的楷書字形,通過把“聿”旁下部的“者”旁上部的筆畫合而為一的辦法簡化了字形,就是後來隸書的“書”。

這裡的“箸”,看《說文解字叙》說“箸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這裡的“箸”,就是“著”,古“箸”通“著”。

(書寫者)

徐灏《說文注箋》:“書從聿,當以作字為本義。”《釋名·釋書契》:“書,亦言著也。著之簡紙永不滅也。”《廣雅·釋言》:“書,記也。”《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天子的一舉一動,由左史負責記錄;天子的每一句話,由右史負責記錄。韓愈《贈崔立之》:“好事漆園吏,書之存雄辭。”也可以指畫。《資治通鑒·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今大将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胡三省注:“書可,畫可也。”而如今大将軍奏事,為什麼隻讓我畫押認可呢?

本義之外,“書”還有很多用法:

(1)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正字通·曰部》:“書,凡載籍謂之書。”許慎《說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把文字寫在竹簡、絲帛上,叫做“書”,“書”意味着寫事像其事。《論語·先進》:“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書籍)

(2)特指曆書、占書、刑書。《漢書·刑法志》:“民知争端矣,将棄禮而征于書。”顔師古注:“驗證于刑書。”人民知道争訟,就要放棄禮義而去求證于刑書。

(3)《尚書》的簡稱。王筠《說文句讀·聿部》:“《尚書》者,史所書也,亦謂之《書》”《論語·為政》:“子曰:《書》雲:‘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參與政事了。

(《尚書》)

(4)文字。《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遠古的人系繩子作标記來處理事務,後代聖人發明契刻文字改變了過去的結繩方式。

(契刻文字)

(5)字型字形。唐代張懷瓘《書斷中》:“然十書之外,乃有龜、蛇、麟、虎、雲、龍、蟲、鳥之書,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指在古文、大篆、小篆、籀書、隸書、草書、章草、行書、隸書、八分、飛白“十書”之外,還有龜、蛇、麟、虎、雲、龍、蟲、鳥等字型。

(古玺印中的鳥蟲文)

(6)指“六書”,即大陸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論。《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鄭玄注:“書、六書之品。”賈公彥疏:“六書者,先鄭雲:象形、會意、轉注、指事、假借、諧聲。”關于“六書”,《說文》的六書體系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三家“六書”)

(7)書法。《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王羲之)每每自稱“我的書法與鐘繇比,可以和他并行;與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可以與之同列。”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8)簿牒檔案等。《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于君前,有誅。”在國君面前撣去檔案上的灰塵,或者在國君面前整理檔案,這表明準備工作沒做好,都要受罰。

(9)書信。《左傳·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産書。”叔向派人送給子産一封信。

(書信)

(10)古代皇帝的诏書或臣下的奏記。《漢書·董仲舒傳》:“今以一郡一國之衆,對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顔師古注:“書,謂舉賢良文學之诏書也。”現在各郡國的人都很多,可是有些郡國還沒有應舉賢良文學策問、作對策的人,就是因為王道經常在那裡斷絕。

(11)文體名。用法有兩種:

[1]司馬遷《史記》鋪叙國家政體的一種文體。《文心雕龍·史傳》:“故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以總侯伯,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是以司馬遷叙述帝王時用“本紀”,記錄公侯用“世家”,記錄卿士用“列傳”,記叙社會政治問題用“八書”,記錄年代和爵位用“十表”。

[2]古代一種以議論為主的特殊文體。明徐師曾《文體明辨·書》:“按編内既以人臣進禦之書為上書,往來之書為書,而此類複稱為書者,則别以議論之筆為書也。然作者甚少,故諸集不載,唯唐李翺有《複性》、《平賦》等書……”

(12)某些曲藝的通稱。如:說書;書場;評書。《老殘遊記》第二回:“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

(說書人)

此外,“書”還是姓。《萬姓統譜·魚韻》:“書,商音。尚書,官名。以官為氏。”

“書”的小篆寫法如圖:

(書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64,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