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作者:豐豐說曆史

2001年,傳奇人物張學良在檀香山安詳離世,享年百歲。這位曆史巨人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厚一筆,他的家族同樣功勳卓著。張學良本人更是曆史的見證者,親身經曆了無數重大時刻。

張學良的後裔中,三位兒子早于他離世,如今僅餘的張闾琳遠在美國。這位曾經的中國之子,已逐漸淡忘了母語,成為了美利堅的公民,這轉變,或許令人感慨。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1994年,已屆花甲之年的張闾琳,踏上了祖國的土地,他不僅是替逝去的父親完成心願,更是承載着家族與曆史的厚重期許。

張闾琳,身處如此家庭背景,他的人生軌迹又是怎樣的呢?他如今的生活狀态,又是如何呢?讓我們一同探尋。

【極其坎坷的父母愛情】

1927年春,南方的北伐戰争正如火如荼,國共兩黨關系緊張,仿佛随時都會爆發沖突。然而,這一切并沒有影響到北方的平靜生活。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洋政府仍沉浸在夜生活的歡樂中,名流雅士們依舊穿梭于各種社交場合。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春日的天津蔡公館,燈火輝煌,一場舞會優雅展開。在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少帥張學良與趙一荻相遇,她人稱“趙四小姐”。兩人的目光交彙,仿佛春風吹過湖面,漣漪輕泛,從此情根深種,一見鐘情。

趙一荻,16歲的她,青春如夢,懵懂而純真。而那時的張學良,英俊潇灑,卻已有了相伴一生的于鳳至。

張學良與趙一荻,如出一轍的家世背景,猶如天作之合。張學良,聲名遠揚,而趙一荻的父親趙慶華,也在北洋政府中舉足輕重。兩人的結合,堪稱珠聯璧合。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自從那次舞會上的驚鴻一瞥,張學良與趙一荻便如磁石般互相吸引。他們的感情如春日的暖陽,迅速升溫。短短一年後,張學良渴望與趙一荻在沈陽共築愛巢,共度餘生。

盡管此事充滿挑戰,但阻礙它的兩大力量不容忽視。一是張學良的深情妻子于鳳至,她的堅持如磐石;另一則是趙一荻的堅定父親趙慶華,他的反對如狂瀾。

趙慶華對女兒的婚姻抱有期望,渴望她與張學良結為連理。但身為趙家的大家長,他無法放下家族的尊嚴,容忍趙一荻成為張學良的妾室。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趙一荻的心早已牢牢系在了張學良身上,她堅決要随他共赴東北。趙慶華得知此事後,憤怒難當,決意割舍與趙一荻的父女情分,于天津《大公報》上釋出聲明,公開與她斷絕關系。

趙一荻猶如風筝随張學良的線而動,但前方,于鳳至這位原配夫人正燃燒着怒火,等待她的,将是一場未知的風暴。

盡管于鳳至的出身不及趙一荻那般顯赫,卻也并非卑微平凡。兩者之間的差距,并未大到天壤之别。

于鳳至,她不僅是張家的媳婦,更是張家的一顆璀璨明珠。她的父親與張作霖情同手足,兩家情誼深厚。嫁入張家後,她更是赢得了全家的喜愛與尊重,無人願意讓她承受絲毫委屈。她以智慧和賢良赢得了人心,為張家在東北赢得了無數贊譽。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于鳳至,這位張家的重要成員,多年間孕育了三子一女,她不僅是以在張家确立了穩固的地位,更是赢得了全家人的深深喜愛和尊重。

于鳳至聽聞張學良有意帶趙一荻歸家,内心難免掀起波瀾。張學良亦知原配之情難違,故而左右為難。最終,他尋得一策,将趙一荻暫居沈陽别苑,與己相伴,同時尋覓良機,懇請于鳳至接納趙一荻。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1929年,趙一荻的肚子裡孕育了新生命,那是張學良的第四個兒子張闾琳。在那個“母憑子貴”的年代,趙一荻因兒子的到來而獲得了于鳳至的認可。雖然她并未正式成為張家的一員,但母子倆被允許住進了大元帥府,開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真是令人惋惜,張闾琳的童年還未畫上句号,便不得不面對生活的流離失所。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颠沛流離的寄養歲月】

于鳳至内心對趙一荻始終有所保留,張闾琳誕生後不久,趙一荻便攜子赴港,自此她在張學良身旁的日子變得屈指可數。

在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目睹東北大片領土淪陷,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憤怒。他對蔣介石的不滿情緒也日益增長。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1936年聯手發動了“西安事變”。這一事件反映了張學良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國家完整的堅定維護。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在共産黨的巧妙調解下,西安事變最終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蔣介石也同意了與共産黨聯合抗日。從建構抗日統一戰線的角度來看,張學良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他的這一決策對于中國的團結和抗日事業的推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蔣介石的心胸卻如同針尖一般狹窄,對于任何挑釁都懷揣着強烈的報複心理。在張學良親自護送他回到南京後,他竟将其扣押囚禁,真是令人發指。這樣的行為不僅違背了人之常情,更違背了曆史正義的原則。

面對張學良的困境,趙一荻心如刀絞,于鳳至也深感憂慮。然而,蔣介石決心堅定,欲将張學良困住,對各方求情充耳不聞。最終,他僅同意讓于鳳至陪伴在張學良身邊。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其實,趙一荻内心深處極度渴望陪伴在張學良的身旁。她攜着張闾琳準備啟程南京,卻恰逢抗戰烽火連天,命運弄人,她和張闾琳隻能暫時在香港駐足。

在香港的三年裡,趙一荻母子相依為命。她時刻思念着遠方的張學良,同時,她也沒忘記對兒子的教育投入。

當母子倆初抵香港,張闾琳恰好迎來了學習的黃金時期。趙一荻果斷地将他送入一所頂級學府。在那裡,張闾琳如饑似渴地鑽研英語,僅用三年的時間,他便如同掌握了魔法般,能與外國人流暢交流。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1940年,趙一荻得知張學良被遷移到貴州,心中憂慮不已。她毅然決定傳回張學良身邊,但内地正被日寇肆虐,帶着兒子張闾琳恐不安全。于是,她隻能獨自踏上尋找夫妻的征程。

趙一荻在萬般無奈之下,隻能将張闾琳托付給曾經的軍需官、外國友人伊雅格夫婦。自那時起,張闾琳的寄養生活便開始了,他如同一隻無家可歸的小鳥,在趙一荻回到内地的那一刻,開始了颠沛流離的生活。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伊雅格,溫文爾雅,學識淵博,早早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在東北的歲月,他身為張作霖和張學良的軍需官,深得人心。張學良與他相見恨晚,兩人結為知己。當時,伊雅格夫婦在香港,趙一荻得知後,便放心地将張闾琳托付給了他們。

伊雅格夫婦與張闾琳随着戰争的蔓延而不斷漂泊。他們乘船回歸英國,卻遭遇德國的轟炸。于是,他們再次啟程,曆經千辛萬苦,橫跨大西洋,穿越美國,最終在舊金山安家落戶。

在舊金山的懷抱中,張闾琳終于找到了他的歸宿,生活開始悠然自得,如同一個遊子找到了家,他的心在這裡安定下來。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替父回國終完成遺願】

伊雅格夫婦盡管不确定要陪伴張闾琳多久,但他們深深珍視與張學良的友誼,将張闾琳視作自己的孩子。張闾琳的聰明才智和流利的英語,使得他們之間的相處更加和諧愉快。

當張闾琳和伊雅格抵達舊金山時,張闾琳已然到了中學适齡期。伊雅格,這位熱心的朋友,立即開始張羅張闾琳的入學事宜,盡自己所能,確定他順利融入新的學習環境。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趙一荻曆經波折,終于在内地與張學良重逢,然而命運捉弄,他們卻雙雙被囚禁,與兒子失去了寶貴的聯系,趙一荻的内心痛苦不已。

直到1952年,23歲的張闾琳學業有成,正邁向更高的學位殿堂,這時他才得知父母的音訊。由于長期浸潤在英語環境,張闾琳已漸漸遺忘了漢語的美妙和漢字的韻味。

盡管美國的教育水準舉世聞名,張闾琳在此仍接受了卓越的教育。伊雅格不僅資助張闾琳繼續深造,更如同對待親子般傾盡全力栽培,他的熱忱與投入令人動容。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1956年,張闾琳跨越千山萬水,終于在台灣的懷抱中找到了久别的母親,與父親的重逢也擦去了十五年的記憶塵埃。

曆經歲月洗禮,張學良與于鳳至孕育的三子中,長子與三子已遠去,二子亦因早年車禍沉睡,生命岌岌可危。在這風雲變幻的世間,張闾琳,張學良的唯一健在之子,成為了家族傳承的希望。

這次相聚猶如一場匆匆的邂逅,幾天後,張闾琳便踏上了傳回美國的旅程,繼續他的學業。然而,這次的别離并未阻斷他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紐帶,反而讓他們的書信交流更加頻繁而深情。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成年後的張闾琳,其人生篇章遠比他的童年更加絢爛多彩,每一步都書寫着非凡的傳奇。

在加州大學的日子,他邂逅了軍閥陳濟棠的千金陳淑珍,兩人仿佛前世有約,一見傾心。彼此間的身份地位亦相當,他們很快便在美國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愛情的結晶接踵而至,1962年長子張居信降生,1967年次子張居仰亦來到這個世界。

張學良的孫輩兄弟倆,繼承了父親的智慧與勤奮,學業有成。弟弟張居仰更是被譽為張家的“神通”。而張闾琳,畢業後順利進入美國太空署,成為了一名傑出的航空航天專家。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張闾琳深知自己身上中國文化的不足,是以他熱切地鼓勵兩個兒子多結交華人朋友,并到中國留學,尤其要深入學習漢語。兩個孩子也極為乖巧,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掌握程度,甚至遠超過了張闾琳自己。

在九零年代,張學良重獲自由之身,他與趙一荻手牽手,跨越大洋,前往那片充滿夢想的美國土地,與兒孫共享天倫。然而,在他生命的黃昏時分,心中卻有一個無法填補的遺憾——他再也無法踏上那片熟悉又陌生的故土,看一看那片他深深眷戀的大陸。

懷揣着父親的期望,張闾琳在1994年踏上了内地的土地,他特意前往張學良的故鄉,那裡的一磚一瓦都仿佛在訴說着曆史的滄桑,他沉浸其中,感受父親的情懷,多日流連忘返。

張學良唯一在世兒子:美國國籍不會漢語,64歲首回國完成父親遺願

自2001年張學良辭世,張闾琳便踏上了頻繁的歸國之旅,幾乎是歲歲如約。這不僅是遵循先父的遺願,更是他内心對故土的深切眷戀,那份落葉歸根的渴望,如同磁鐵般牽引着他。

現在的張闾琳,已是九旬有餘。他的身體尚健,但長途跋涉已非易事。是以,他隻能讓兒子代他每年返鄉,為祖先燃起一炷心香。

即使在美國生活了八十多年,張闾琳也從未忘記自己的中國根。盡管語言上的隔閡使他無法流利說漢語,但他始終堅守着身為中國人的驕傲,這份執着令人由衷敬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