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中國鄉村,11萬“詩人”正在長大

在中國鄉村,11萬“詩人”正在長大

中新網昆明1月3日電 題:在中國鄉村,11萬“詩人”正在長大

作者 熊佳欣

“我信奉黑夜,

因為它能覆寫一切,

就像是愛。”

2020年6月1日,這首名為《黑夜》的小詩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作者是來自雲南的14歲女孩李玲。她幼年時失去父母,直到上國中,李玲遇到了一位教她寫詩的老師。

這位老師叫康瑜,是鄉村詩歌教育公益組織“是光詩歌”的創始人。康瑜告訴李玲,“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都值得被愛和尊重。”李玲開始寫詩,表達心情感悟,變得更樂觀自信,她說,“即使生活過得再難,也要有詩歌和光。”

在中國鄉村,11萬“詩人”正在長大

“會寫詩的孩子不砸玻璃”

“是光詩歌”即昆明市呈貢區是光四季詩歌青少年服務中心,于2018年由康瑜與聯合創始人張田田共同創辦,是中國首家且規模最大的鄉村詩歌教育公益組織。創始人康瑜說,“從兩年的大山支教到創辦‘是光詩歌’,我從未猶疑,始終在踐行我心中具象模糊卻力量堅定的使命。”

2015年,康瑜即将從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畢業,她放棄研究所學生錄取名額,憑着對公益的熱忱,毅然前往雲南山區,成為保山市昌甯縣漭水中學的一名支教老師。

在一堂書法課上,突如其來的大雨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康瑜便停下教學,帶着大家看雨花、聽雨聲,然後寫成小詩。寫着寫着,教室角落的一個女孩開始暗自落淚,康瑜看到她手邊的紙上寫着: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我希望雨後的太陽隻照在我一個人身上,溫暖我;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我希望世界上有個角落能在我傷心時空着;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我希望媽媽的愛隻屬于我......

在中國鄉村,11萬“詩人”正在長大

康瑜意識到,詩歌可以是一把鑰匙,能打開孩子們情感表達的世界,她開始嘗試開設詩歌課,以自然時序為主題的“四季詩歌課”在全校推廣。随着詩歌課的進行,漭水中學也漸漸改變,調皮的孩子不再逃學,暴躁的孩子減少違紀,師生戶外采風時,田間地頭總回蕩着歡聲笑語。

漭水中學的校長于春雲說,“以前,孩子們憤怒時都會砸我辦公室的玻璃,現在砸得就少了,他們會寫一首憤怒的小詩,塞到我的門縫下。”

在中國鄉村,11萬“詩人”正在長大
在中國鄉村,11萬“詩人”正在長大

“是光,不止照亮大山”

在康瑜和老師們看來,生活給了大山的孩子太多考驗——孤獨、疾病、貧窮、分離,也從他們的身邊奪走了很多關注、陪伴和肯定,“在漫長的夜裡,這些孩子需要自己學着長大。”

康瑜說,“我們教孩子寫詩不是為了培養詩人,隻是想告訴這些他們:要在這唯一一次的成長中,擁有探索的熱愛,保持感受的敏銳,即使是憤怒,也可以用一首詩慢慢舒展。”

結束支教後,康瑜帶着“是光詩歌”回到大山,聯合更多鄉村學校和教師為孩子們上詩歌課。詩歌課的場所并不固定,除了教室以外,師生們會到鄉村的田野、森林、河邊采風,觀察日升月落、四季變化,自然界的事物是“小詩人”們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在中國鄉村,11萬“詩人”正在長大

通過“是光詩歌”的線上教育訓練課程,在鄉村教室、田間地頭,來自全國各地鄉村的1400餘名教師帶着孩子們寫詩,他們共同的願景是:用詩歌實作鄉村孩子自由的情感表達。目前,“是光詩歌”已覆寫24個省份,走進1200所鄉村中國小,為11.6萬名孩子帶來人生第一堂詩歌課。

2020年5月,“是光詩歌”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山裡的小詩人》,被評選為2020年豆瓣年度文學(中國文學)榜單第六。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詩集、公衆号讀到大山孩子的詩,讀者“晚不安”留言:不見得是多麼華彩的詩篇,但一定是晶瑩剔透的心靈,你能看到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在接力。

大山裡的孩子用詩歌記錄成長,将無處訴說的情感輕輕吟唱。這些純美的文字飛出大山,成為一顆顆明亮而治愈的火種,照在人們心中閃閃發光,不禁令人遐想:

“詩歌在大山裡恣意盛放,這大概就是春天最美的景象。”(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