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孩子的成長特别不易,父母希望孩子絕對順從,這本身就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
孩子不是“屬于誰”的私人物品,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1
打罵孩子
有人認為,不打不罵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
然而,打罵本身就不可取,也許能換來孩子一時的妥協,卻無法讓孩子真正接受。
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打他罵他,孩子不但不能認識到錯誤,還會被激起逆反心理。
如果父母在孩子調皮時打他罵他,孩子不敢再調皮,但也會變得沉默孤僻,害怕父母。
父母的打罵,不僅不能讓孩子聽話,還有可能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2
包辦一切
現在的孩子獨立性都很差,主要是因為父母包辦了一切。
父母怕孩子寫作業耽誤太多時間,就直接幫他們做;父母擔心孩子不适應上學,就天天到學校了解情況;父母害怕孩子上當受騙,就不允許他出家門半步……
父母的不放心、不耐心、不獨立,正在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變得越來越依賴他人。
孩子總有一天要走向社會,父母不可能庇護孩子一輩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就要放手讓他長大,不要錯過最佳獨立時期。
3
盲目攀比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是父母眼中的寶,卻是孩子心中的刺。
孩子天性敏感,沒有孩子不希望父母喜歡自己,更沒有孩子喜歡父母天天拿别人跟自己比較。
天天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邊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早已傷害了孩子,扼殺了孩子最獨特的天性。
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孩子,或許會強迫自己變成“别人家的孩子”,雖然變得優秀了,但再也不是他原本的樣子。
對自己沒有要求的孩子,非常反感父母的比較,可能故意與父母作對,做什麼都和“别人家的孩子”反着來,是以變得越來越差。
别人家的孩子,其實和我們的孩子一樣,不要盲目攀比,請務必靜待花開。
4
杜絕冒險
孩子想外出,父母擔心出門有危險,于是不允許;
孩子想學遊泳,父母生怕孩子會溺水,于是不允許。
因為怕孩子會受傷,是以杜絕孩子冒險與嘗試,這種因噎廢食的教育,正在摧毀孩子的天性。
《海賊王》等動畫之是以深受孩子的喜愛,正因為它們代表着冒險的精神和探索世界的夢想。
每一個孩子對于未知世界都充滿無限好奇,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探索與發現,才能拓寬孩子的認知世界,在挑戰自我中變得更強大。
5
死記硬背
對于學習,很多父母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
一首詩學不會沒問題,背30遍總能記下來;一道題不會做沒問題,做30道同類型的題連答案都能背下來。
死記硬背雖然也是一種學習方法,但一味死記硬背,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甚至讨厭學習。
好成績是強求不來的,必須先找到适合孩子的學習方法,才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專注學習。
不然,背了再多書,隻要他不會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就等于白背。
6
超前學習
目前,超前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主流,不少孩子上幼稚園時就要學英語、學奧數,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教育訓練班。
為了讓孩子赢在起跑線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卻沒有考慮過他是否能接受。
曾經有孩子因為壓力太大而自殺,也有孩子因為隻知道學習,而變成不能獨立、不能自理的“巨嬰”。
俞敏洪說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一棵樹,澆了大量化肥可能會迅速生長,但到後期就會衍生病态。”
學習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在合适的階段學習合适的知識,孩子才能更好地吸收。
7
扼殺好奇
每個孩子都有十萬個為什麼,但不是每個父母都有耐心回答這十萬個為什麼。
當孩子問父母“為什麼”時,有些父母可能在忙,或者不耐煩應對,随便應付孩子或幹脆趕走孩子。
當孩子在拆解玩具時,有些父母以為他在搞破壞,大聲斥責孩子,導緻孩子放棄探索的心。
孩子的好奇心要好好保護,父母的斥責、敷衍、不耐煩、拒絕回應,都在直接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隻要父母不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求知的潛能就能得到順利發展。
8
打擊自信
傳統的父母,為孩子設定的幸福是追名逐利,一輩子都要比别人強。
是以,他們很悲壯地發明了打壓式的教育:你恨我沒關系,隻要你有出息就行了。
可他們不明白,即使孩子今後飛黃騰達,心中卻始終藏着對父母的怨恨和遺憾,是很痛苦的。
自小被父母打擊的孩子,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不知道該怎麼做了,也不敢再做了。
父母以為自己的打擊輕描淡寫,可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心靈上的傷口被一次次撒鹽,自己的信心與自尊也被一次次拉低。
真的愛孩子,就不要以愛為名打擊他,要在孩子心中撒播愛的種子、自信的種子。
9
過度保護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過度保護會扼殺孩子的天性。
害怕孩子受傷、受挫,會讓孩子失去嘗試與挑戰的機會,也會失去交往的能力。
如果父母事事都為孩子考慮周全,孩子在父母“周全”的保護中,逐漸喪失了培養自己獨立決斷的能力。
孩子會變得唯唯諾諾、畏畏縮縮,怕事,怕與人交往,沉默寡言,缺乏自主性。
10
事不關己
當鄰居被盜、失火,或發生不幸時,父母置之不理,卻沒有留意到孩子臉上擔憂的神情;
當新聞報道某人被騙、被傷害時,父母冷冷嘲諷,卻沒有留意到孩子的欲言又止。
父母的一言一行,正在深刻影響着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若總是對身邊一切事情置之不理,孩子就會以為冷漠是正确的,對什麼事情都要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很多時候,對旁人稍微伸以援手,就能在孩子内心種下善良的種子,評價事情時多一些客觀與理性,就能讓孩子更準确地認識世界,認識他人。
父母的每一個行為,都應該一點點培養孩子的愛心,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