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美國第一次見到摩天大樓,說了一段話,洋人聽後沉默了
“如今的安居樂業,都是先烈們用鮮血跟生命換來的。”
如果要評選一個最不願提及的曆史朝代,那麼清朝的晚期,大機率得票率是最高的。隻要翻開曆史課本随便看一看都明白,晚清時期的老百姓都是吃着大苦的年代,加上清廷的無能,各路列強入侵中國,而清廷還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更是讓百姓們生活在了水深火熱之中。

而在簽訂這些不平等條約的時候,清廷派出的代表,便是名臣李鴻章,而李鴻章受到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比較複雜,在整個中國曆史上,都能稱得上是最為褒貶不一的人物。
但有一說一的是,李鴻章簽訂的條約,這完全不是他個人的意願,而是整個清廷的意願,隻不過李鴻章卻是成為了那個擋靶子的人。
然而在洋務運動之中,李鴻章跟張之洞等人都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洋務運動并沒有讓清朝真正走上富強,但對于後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那就是想要自身的強大,那就要好好學習,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
然而就在當年,李鴻章第一次來到美國,看到阡陌縱橫的摩天大樓時,他說了一句至今都讓人倍感心酸的話。
李鴻章說:“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你們的摩天大樓,我看它們足足有20層以上這麼高,我在歐洲也沒有看到過這麼高的大樓,我們也建造不了這麼高的大樓,如果我們建造的這個高度的話,會非常的不牢固。”
這話并不是李鴻章妄自菲薄,而是當時清朝的中國還真就處于一種國力乏善可陳的程度,當時李鴻章遊曆了幾個歐美國家,這些國家當時正進行着工業革命,李鴻章聯想一下自己國家之後,自然覺得會有一種無力感,萦繞在心頭。
說起李鴻章這個人,如果不是晚清時期那一系列事件,他很大可能會是一位在中國曆史上都能留下位置的忠臣,當然如果按李鴻章做過的正事來看,忠臣也是絕對夠格了。
李鴻章17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這在那個并不是人人都能讀書的年代,李鴻章的成就絕對算得上是人中龍鳳。
在後來的洋務運動中,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曲線救國的成效,但一場甲午中日戰争便是讓持續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此時李鴻章的心路不言而喻,誰都不希望看到自己好幾十年的心血,就這樣毀于一旦。
從1896年開始,便是有着李鴻章四處拜訪國家的現象,諷刺的是,當時的清朝岌岌可危,不少國家雖然表面上歡迎着李鴻章,但他們對于李鴻章的态度,仿佛就是看待一隻喪家犬一般,畢竟當時的清朝在列強眼裡,就如同一個笑話一般的存在。
在《李鴻章傳》中提到,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辛醜條約》的簽訂下,精神上再度受到了嚴重打擊,最終去世,終年79歲。而在11年之後,清朝也正式覆滅,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
有一個問題是值得疑惑的,為什麼李鴻章一直都是一個争議那麼多的人呢?這其中繞不開的就是:很多曆史事件,将李鴻章的道德問題展現了出來,然而人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又會本能的用聖人的标準去看待一個人,畢竟從道德的标準來看,李鴻章肯定是一位不完美的人,或者說,誰都是不完美的人。
也有人覺得,李鴻章更多都是一位服務于清朝的人,而不是一位服務于國家的人,總而言之,這些所謂的評價能夠立足,也并不是不對,隻不過站在李鴻章的立場上,他也是一位沒得選擇的人。
也許隻要設身處地想一想,将自己帶入李鴻章的視角,他大概也隻是一個有着道德缺陷的普通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