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享原創,侵權必究。
“雙減政策”真是太對了!
如果再不給“應試教育”踩下刹車,中國小生的家長們都要癫狂了!
你瞧,連醫生媽媽都被氣出“腦梗”了……
李女士是河北廊坊的一位女醫生,同時也是一個8歲小女孩的媽媽,按理說,能當醫生的一般都是高學曆人才,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工作崗位上也一直在給病人和家屬不斷灌輸“生氣傷身,有容乃大”的健康觀念,不應該遇到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既于事無補,又損害了健康。
可是,當這位“久經沙場”的女醫生,看到自己8歲女兒隻有58分的月考成績單時,還是繃不住了!
或許是愛女心切,李女士不但被氣得血壓升高,還檢查出大腦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和輕微腦梗。連她自己都感覺又無奈又好笑:
“自己都做了幾十年醫生了,沒想到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被氣成這樣”,既然如此,“以後孩子不及格也不管了,還是要放寬心态、平緩心情、理性教育”。
看到連醫生媽媽都被孩子氣得夠嗆,各位家長們,是不是打心底裡感到了一絲共情,也多添了幾分唏噓?
01 耐心。
“陪孩子寫作業”有多氣人?
無獨有偶,曾經有網友吐槽:“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随其自然吧。”
可見,因為陪伴孩子寫作業,或是看到孩子的成績滑坡就心力憔悴的,遠遠不止河北的李醫生一個人。
但是身為父母,自然有指導和督促孩子學習的義務。這在很多國小生的父母和家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大多數家長的眼裡,國小的國文數學,那是再簡單不過的題目:
還需要思考嗎?
還需要停頓嗎?
還需要筆算嗎?
這些簡單的個位數加減法、四則混合運算,或是乘法配置設定律和結合律,怎麼就說了三四遍,孩子還聽不懂?
别說是高學曆家庭了,就算是國小畢業的父母,如果說上兩三遍,孩子還聽不懂,大多數成年人都會覺得:自己家孩子的腦子有問題,根本就不是個學習的料!
以上就是不懂教育的表現。
一門學科和一個概念的學習,不是背會了幾個算式,然後學會簡單的替換、交叉,就算是學會了。
對于孩子來說,哪怕是“1+1=2”,我們作為家長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也應該嘗試從簡單到抽象,從表象和含義的多個角度,來一步一步地,給孩子留夠思考的空間,讓孩子通過自身的了解、思考和分析,去掌握知識的奧義。
比如說“相遇問題”:總路程是4500千米,小麗每分鐘走250米,小雲每分鐘走200米,問她們幾分鐘後能夠相遇?
對于這樣的國小生題目,如果孩子就是不能了解,家長完全可以先在草稿紙上,形象而生動地畫出每一步的過程圖。比如第1分鐘後,小麗和小雲各走了多少米;第2分鐘後,兩個小朋友又處在一種什麼樣的狀态……
但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引導和幫助孩子,而是大聲呵斥:
為什麼别人家的孩子會做,你就不會做?
為什麼老師明明上課講了,你還聽不懂?
為什麼我說了三四遍,你還是不了解?
然而實際上,孩子作為一個國小生,或許他玩遊戲“賊溜”,說話做事也像個“小大人”。但總歸在生命長河中,他還隻是個孩子,對于新知識的認識和思維的深度極其有限,遇到稍有變化的題目,孩子就會突然無法了解。
在這種時候,最需要的當然還是家長的耐心。
02 拆分。
那麼,“陪孩子寫作業”到底有沒有行之有效,不會輕易把父母氣到腦梗的好方法呢?
有倒是有的,但總歸還是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誰也打不了“包票”。
首先,我們可以将孩子當天的家庭作業“化整為零”,拆分成更容易解決和分割包圍的幾個小段。通過小獎勵、計時或講解答疑,來鼓勵孩子主動完成。
切忌看到孩子寫錯一個字、做錯一道題就暴跳如雷,随時随地打斷孩子的學習狀态。
如果當天的作業實在沒法拆分,我們也可以和孩子約定好,每做兩三道題或是每寫15分鐘,我們會幫他看看有什麼問題。當然,每一個孩子集中完成的“小任務”,最好都是同一學科的内容,比如背兩首詩,做兩道題,或是抄寫生字等等。
為了避免孩子頻繁看表,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計時器,每15分鐘提醒一次,然後嚴格要求孩子在15分鐘内專注學習,時間到了,在家長對其作業進行檢閱和批改的同時,孩子也進入了一個思考消化和短暫的放松階段,相當于也享受到了一個短暫的隻有兩三分鐘的休息,可以更加專注地投入到下一個15分鐘的高效學習中。
這樣的“陪學方法”,相當于“番茄工作法”的簡化版。
是以說,科學合理地“陪孩子寫作業”,能夠極大地避免“雞娃父母”因為怒火攻心而氣到心梗或腦梗的發生,既有利于孩子對學科知識的消化了解,也有利于保持父母的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更何況,對于某些無法控制自身焦慮,時不時地想要窺探孩子學習狀況,不是洗個梨就是遞牛奶,不是關窗子就是拿衣服……心裡頭從早到晚都在操心和牽挂孩子的學習,在家裡卻無時無刻都在幹擾和影響孩子讀書的“躁郁型家長”,用計時器來輔助和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更好地培養孩子學習時的專注習慣,實在是最好的選擇。
除此以外,在孩子完成每個“小單元”的學習任務以後,家長可以負責打分和評價,不用太複雜,隻要用三言兩語幫他做出總結回顧就可以,還可以準備一個“作業日記”,每天記錄下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讓他在每天按時完成多個小單元的家庭作業後,能夠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喜悅感,同時還能得到家長的小獎勵。
這豈不是美事一樁嗎?
03 心态。
再說心态。
我覺得,現在很多國小生家長的“教育心态”很有問題。
本來,國小生剛開始讀書,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出現成績波動很正常,比如某天因為生病請假而沒有上課,某次因為思想走神沒有聽懂,或是哪節課因為被老師批評根本無心上課……然而國小啟蒙階段的課程章節設計,往往是相對獨立的(因為要點太多了,根本還來不及串聯),這就造成一種現象:
如果孩子因為請假或其他原因,漏聽了一節課,那麼那一節課相關的知識要點和例題思路,他就很可能完全不會!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必須每次考試都考到前幾名或是次次拿滿分,就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說,國小階段的考試成績,主要還是依賴于父母和家庭的“重視”。
如果作為父母,你能夠幫助孩子解決好每門課程的難點和遺漏,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在國小階段必定是次次考試名列前茅。
但問題是,大多數父母對國小生的學習,不是不夠重視,而是力氣使不到點子上!
孩子不會做題,有些父母隻看到孩子磨磨唧唧,做兩道題要一個小時;孩子背不會課文,有些父母隻知道大發雷霆,卻沒發現孩子有些單詞根本就不認識……類似種種,都是如今一些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謬誤。
當然在我看來,“陪孩子寫作業”遠沒有辛苦和煩躁到足以把我氣到心梗或腦梗的地步,或許是因為我的孩子還不夠氣人,也或許是因為,如果我們在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時候,多思考孩子的内心所想,把孩子的情緒感受放在和我們自己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要把上課聽不懂、考試成績差的過錯,全都歸咎于孩子的不努力、不用心和不懂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積極主動、勤奮努力地學習。
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個父母和家庭的條件也不盡相同。
但是我想,即便是河北廊坊被8歲女兒氣到腦梗的女醫生,在平時勸誡病人“平心靜氣”的前提下,都免不了因為一張58分的月考成績單而氣得夠嗆,這說明大多數父母的教育心态,還是太過急躁和焦慮了些。
但其實孩子們也是很想學習拔尖、成績優異,拿着一張滿分成績單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炫耀的,我們作為家長就算是再心急、再煩躁,也總得契合自己家孩子的這份心意吧?既然孩子想學,家長想教,那為什麼總也湊不到一起去,非要在家裡鬧個雞飛狗跳呢?
依我看啊,無非是有些家長總感覺自己是爹媽,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孩子無腦照辦就是,正是這樣一種“尊卑貴賤”的心理作祟,才極大地損害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感情。
可實際上呢,學習這件事兒講究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有期待是好事,但切勿急功近利、沖動冒進。
否則,就是“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