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藥行業 2022展望:回歸理性,醫藥創新“去僞存真”

健康時報 譚琪欣

回溯2021年,醫藥人大多心中五味陳雜。年初,據Wind資料顯示,醫藥闆塊估值水準先是創下68.29倍的曆史新高,之後各細分領域齊齊踩下刹車,截至2021年12月31 日,醫藥生物闆塊總體估值為35倍,下降48.7%。不過,歲末年終之際,興業證券、首創證券等多家研報均分析指出,醫藥闆塊2020年将開始觸底回暖。

多位受訪業内人士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2022年,醫藥行業将會在整體應變能力提升的基礎上,邁向成熟和理性。

醫藥行業 2022展望:回歸理性,醫藥創新“去僞存真”

資料圖檔,曹子豪供圖。

行業豐收之年,25個本土創新藥上市

2021年是我國醫藥行業的豐收之年。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截至12月30日,已經有25個本土創新藥在2021年獲“官宣”準許上市,創下近3年來新高。這一數字,在2020年為14個,2019年為16個。

健康時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獲批的25款本土新藥中,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優先審評、應急準許等加速通道獲得準許上市,并且具有一定臨床價值。例如,中國首款新冠中和抗體聯合療法,首款“first-in-class”系統紅斑狼瘡新藥泰它西普,首款選擇性MET抑制劑賽沃替尼,首款由中國公司自主研發的抗體偶聯藥物維迪西妥單抗,革命性的惡性良性腫瘤治療方案CAR-T産品等。

與此同時,從年初的首個新冠疫苗獲得緊急準許至今,共有7款疫苗獲得緊急授權使用,其中,科興的克爾來福滅活新冠疫苗上半年銷售額109.8億美元,位居全球暢銷藥第2位,而這也是“中國研發”首次進入全球暢銷藥前10榜單。

在這背後,則是整個行業研發投入創下的新高。據米内網資料,319家A股及港股上市藥企公布2021年H1研發投入合計金額近500億元,恒瑞醫藥、複星、石藥集團、信達等多款重磅1類新藥報産。98家藥企研發投入過億,9家超10億(2020年同期5家);近8成藥企研發投入呈正增長,27家暴漲超100%;創新型企業主導,9家藥企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超過100%。

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生物産業發展戰略專家韓祺看來,人民對健康保障的更高品質的追求是行業長期向好發展的根本動力,特别是2021年不斷變化的疫情形勢,也成為整個行業創新局面欣欣向榮的催化劑。一方面是,病毒不斷的變異要求相關的研發藥企必需保持高度敏銳以及提高反應效率,另外一方面,新冠中和抗體聯合療法/中國疫苗等治療手段的面世和向外輸出,對全球的醫藥産業格局都造成了影響,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藥品創新的國際影響力。

“長期來看,疫情終将過去,由疫情帶來的部分細分領域的增長不一定會得到長時的持續,但整個行業應對外界變化的能力會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韓祺說。

回歸理性,估值泡沫破碎

2021年7月6日是讓許多醫藥人難忘的一天,當天持續走高的醫藥醫療股突然遇冷,全線大跌,主力資金流出近300億,CRO、醫療器械、仿制藥、中藥、生物疫苗、醫藥商業等闆塊無一幸免。此後,市場整體走勢持續低迷。

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主任丁勝分析認為,市場遇冷背後是資本對行業發展價值的短期回調,今年以來密集推出的系列藥監以及醫保控費政策則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其中,于7月2日釋出的《抗惡性良性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征求意見》被業界視為向我國醫藥行業創新的池塘中投下的一顆巨石。

“指導原則明确新藥研發應‘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當有BSC(最佳支援治療)時,應優先選擇BSC作為對照,對進行me-too、me better類藥物研發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意味着一些分散的、低效的、重複低水準的研發将會加速退出曆史舞台,短期之内引發了資本市場對創新藥行業發展認知的調整。”丁勝解釋。

與此同時,2021 年為國家及地方集采頻次最高的一年,降價控費壓力強于過往曆年,帶來的影響遠超行業預期。包括剛出爐的第六輪國家集采(胰島素專項)在内,今年已經開展了四次藥械集采,集采品種從此前單一仿制藥拓展到胰島素生物藥、冠脈支架和人工關節等高值耗材,降價幅度均達到50%以上。

地方省級和省際聯采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在全國鋪開,全年共有 8 個省際聯盟采購,采購的藥品通用名數量也較為龐大,最新的廣東 16 省聯盟采購涉及藥品通用名 256 個,涵蓋化藥、中成藥和生物藥全品種。

丁勝認為,從行業長期發展的曲線來看,醫藥闆塊股市的短期下行并非壞事。2021年上半年,醫藥行業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估值過高,産生了泡沫,而過熱之後回歸理性本就是正正常律,政策的壓力同時也加速了泡沫的破碎。

去僞存真,差異化和國際化将成新風向

“我國創新藥發展經曆了從無到有、盲目同質化競争之後,已經從上半場的海選賽逐漸進入到下半場的淘汰賽,創新概念去僞存真。在創新發展的大邏輯之下,差異化和國際化将會成為未來很長時間的方向。”展望醫藥行業的2022年,丁勝分析。

差異化,即瞄準目前還未滿足的臨床适應症需求。PD-1、CD47等繼續面臨着過度競争的局面,癌症藥物開發靶點同質化競争日益加劇,倒逼後來者被必須積極地探索多元化的新技術新藥物,突出競争優勢。

國際化,即以me-better甚至first-in-class藥物打入國際市場。頭部藥企正在加快國際化腳步,例如以國内臨床資料進行PD1美國上市申報的信達生物,近兩年擷取FDA IND批件加速的恒瑞醫藥等。

2021年即将結束之時,國家藥監局牽頭國家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重磅檔案《“十四五”國家藥品安全及促進高品質發展規劃》出爐,明确支援産業高品質發展的監管環境更加優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深化,準許一批臨床急需的創新藥,加快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上市。

“可以預見的是,在經曆了充斥着不确定因素挑戰的一年之後,來年無論是從監管還是行業的角度,‘求穩’都會成為關鍵詞。”韓祺告訴記者,他期待未來監管能在頂層設計/制度設計上給行業更多的‘定心丸’,身在其中的個體則能擺脫躁動和不安,堅定地走出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醫藥行業 2022展望:回歸理性,醫藥創新“去僞存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