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紅

"周村烤餅博物館"位于周村街南端
昨天(1月31日)晚上,接到于其昌先生的微信,詢問周村烤餅創作者郭海婷(公元1889---1976年)和次子郭俊川(公元1898---1976年),對嗎?"當我出去的時候,手頭沒有資訊,我把它傳給了周村烤餅博物館館長李愛宗,他說他明天需要檢查一下,讓我知道。
今天打開電腦,我第一次發現一個資料,是《山東老企業——周村烤餅》初稿,李愛宗寫,去年發給我,我隻是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手稿是一樣的,隻是郭海婷于1981年去世。我把它寄給了龔先生,他對郭海婷92歲有些懷疑。
我看着郭氏四代人的生死,想了更多的問題:郭雲龍(1853-1935)在36歲時有了長子?長子比第二個大九歲?兄弟不一樣?郭俊川36歲時生了一個兒子郭芳林(1934-2009)?
位于主要街道上的"Convergence Jai"的原始地點
根據現有資料,郭氏的四代烤餅繼承如下:
郭雲龍(1853-1935)原籍山東省煙台縣玉龍灣。14歲時,他獨自一人來到周村,在親戚的介紹下,來到了烤餅店周村魚店街當學徒。1880年,郭雲龍在周村街南側買下了一棟老房子,原廠店,正式上市開一家"彙合齋"烤餅店。并嘗試将烤餅推入薄薄的烤餅中,烤餅酥脆,成為周村市的新食品。因為中間薄的烤餅周長厚,被稱為"木耳烤餅"。
郭海婷(1889-1981)郭雲龍的長子。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和父親就在周村經營傳統的吊床烤餅。郭海婷繼承了父親的生意,看到周村撫順店的糖酥小吃很受歡迎,借鑒了它的加工工藝,經過無數次實驗,和清光緒去年一起生産了薄、酥脆、香味、酥脆的大脆皮烤餅。
郭俊川(1898-1976)郭雲龍次子。14歲時,他學會了制作烤餅。1935年,他在濟南魏家莊開了一家90%的烤餅店,作為周村聚合的分号。1947年,他回到周村,繼承了聚合的Jai的尺寸,生産和經營了大脆皮烤餅。1956年,他參加了一個公私合作夥伴關系。
郭芳林(1934-2009)是郭俊川的兒子。16歲時,他學會了制作大面包和烤餅,并于1956年加入了一個公私合作夥伴關系。
2006年,他與老店第三代繼承人郭芳林(中)合影留念
我聯系了李愛宗主任,他說,這些資訊的來源是2007年周村烤餅在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時根據郭方林調查的口頭記錄計算得出的。
李愛宗還說了一件事:幾年前,煙台縣玉龍灣的郭氏家族為了修家譜,來到周村,參觀了烤餅博物館,提出了幾個錯誤,一個是郭雲龍應該是"郭雲龍",另一個是郭海庭的生日是1905年,三個是郭芳林不是原名, 後來又變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郭海庭在3歲時(清光緒的最後一年是公元1908年)就不能做"大脆皮烤餅"了。
如何解開謎團?我想起了我的同學郭勇,他是郭芳林的兒子。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實施"活舊式工程",出台《老漢語》認證規範(試行)。周村烤餅申報了第一批"老中國人",我負責在市内這項工作,曾陪同省政府到周村烤餅有限公司考察,遇到了73歲的郭芳林,相隔30年再次見面,也隐約認出了他。
2006年為周村烤餅題詞
我和郭勇1975年高中畢業隻有一次,而且不在城裡,多年沒有聯系。花了很長時間才通過其他學生找到他。開始我們的對話:
問:你爺爺叫什麼名字?
答:郭雲龍。
問:郭俊川是誰?
答:這是我爺爺的另一個名字。
問:那是指郭雲龍,君川?
答:應該是的。
問:這兩個詞是什麼?
答:雲,龍。
問:你的家鄉人說什麼在繁榮中是允許的"是"和"長期"?
答:這還不清楚。
問:你是哪一年去世的?
答:與毛主席共事一年。
問:1976年?
答:是的。
問:現在幾歲?
答:七十七歲。
問:郭海婷是誰?
答:我的爺爺。
問:有消息說,你的爺爺在1981年去世,享年92歲,對吧?
答:這絕對不對。
問:他死的是哪一年?
答:現在還早,我不記得了。
問:是比你祖父的死早還是晚?
答:早。
問:資訊說你爺爺和你爺爺相差9年?
答:沒那麼多,小時候經常見到他,四五歲差别。
問:有多少兄弟姐妹?兩者之間還有其他人嗎?
答:隻有兩個兄弟,沒有其他人。
問:你父親去世時多大了?
答:76歲。
問:2009年?
答:是的,是的。
問:你父親還有其他名字嗎?我聽說我改了名字。
答:不,我沒有這麼說。
問:你父親的兄弟有多少個?
答:三個兄弟,他是老闆。
問:你爺爺叫什麼名字?
答:我不知道。
2006年,"Choucun烤餅"被認定為第一批"古漢字"
從上面的回答中可以明顯看出,郭雲龍和郭俊川是同一個人,是名字和字的關系;郭海婷和郭雲龍是兄弟,不是父子關系;郭海婷去世的時間比郭雲龍早,大概是在1971年,筆誤認為是1981年。至于周村的烤餅從郭的是誰開始?兩個孩子的父親的名字等等,也許可以查一下郭的家譜來尋找答案。我把結果告訴了李愛宗主任,說下一步就是聯系郭氏族,把水和石頭拿出來。
周村烤餅可能有秘密等着揭曉,期待吧!
二月 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