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恐輔症”困擾的家長們
近日,上海市民劉女士在家輔導兒子作業,跟兒子起了沖突,一氣之下跳河輕生。
接到報警後,附近消防員迅速趕到河邊營救,劉女士哭泣稱:“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消防員一邊安慰着劉女士一邊用救援繩将她固定住,最終,劉女士被成功救上岸。
目前,很多上了學的家長都會被一種病症深深困擾——恐輔症。“恐輔症”是形容父母輔導作業像渡劫,一輔導就情緒失控、血壓上升的一種當代病。
有家長被氣得心髒病發作的,也有家長被氣得把手給錘骨折的。這種病症對家長和小孩的身心不利,而且長期影響親子關系。
恐輔症隻是目前家長帶娃路上的一個代表性病症。
很多家長,遇到育兒方面的問題,不論問題大小,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停下來想一想,像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全靠慣性解決問題。

2 停下來想一想,事情其實很簡單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在一次分享中講過一個案例。
一位家長問她,她的小孩不聽話,老跟她鬧别扭,打她罵她都不行。
尹建莉問她到底是什麼大事。
家長說,我們住在5樓,小女孩每天下樓都要用胳膊肘夾着樓梯扶手,滑下去。由于樓梯扶手很長時間沒人擦,衣服很容易弄髒。因為這個事情,打也打過了,罵也罵過了,就是不聽。
尹建莉說:“為嘛要用打罵的方式?何其簡單。你跟她一人拿一塊毛巾,把樓梯扶手從上擦到下面,既做了公益,又能讓孩子簡單玩兒。”
這麼簡單的方法,為什麼家長沒有想到呢?
其實,背後映射出的是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和管制,并沒有給她充分的自由。
遇到問題,很多家長并沒有停下來想一想,而是直接打罵,或者馬上指點。
3 停下來想一想 做成長型父母
最近我一直試圖讓5歲的女兒修剪頭發。我想過各種方法,包括剪頭發的時候給她玩手機,買好吃的給她,但是她一看到理發師拿着剪刀就大哭大鬧。
于是,我建議我用力按住小孩,讓理發師直接給她剪頭發。
但理發師拒絕了我。理由是,按着剪頭發效果不好,還要我思考下孩子不剪頭發的原因,然後再說服她。
作為媽媽,我當時挺慚愧的,覺得自己這方面真的要跟這位理發師學學。
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周裡,我就時不時問女兒:“你為嘛不剪頭發啊?是不是覺得剪了不漂亮?要把頭發修剪了,才會更好看哦。”
有次在她心情好的時候,她告訴我說她覺得剪頭發會痛,頭發會痛,眼睛會痛,鼻子也會痛,是以不剪頭發。
原來這才是問題的症結,我一直以為問題在于剪頭發就不美了,原來她認為的是剪頭發會很痛。
于是,我這次帶她去理發店的時候,就非常耐心地告訴她,“你看,這個阿姨也在剪頭發哦,你看阿姨一點都不痛,還跟你微笑呢。”她仰着小臉半信半疑看着我。
接着,我從網上找了個小狗剪頭發的視訊,對她說,“你看,小狗也剪頭發,它笑的多開心,它也不哭。那你剪頭發也不哭,是不是?”
“我剪頭發也不哭的,我也不怕剪頭發。”女兒大聲說。
得到了小主的同意,理發師拿起剪刀開工了。我在一旁陪着她,她漸漸放松下來,最後看到新發型竟然咧嘴笑了。
很慶幸自己聽從了理發師的建議,并沒有強力按着女兒剪頭發,讓剪頭發成為女兒童年的暗黑經曆,而是讓我們母女之間又多了一次溫馨的回憶,自己又做了一次成長型媽媽。
漫長的育兒路上,停下來想一想,能用在孩子的大事上,比如選擇心儀的學校,也可以展現在日常的點滴小事上,比如小到修剪頭發。
隻要家長不按慣性操作,停下來想一想,用心觀察孩子,和孩子共同探讨,一起成長,很多問題都會變得迎刃而解。
4 停下來想一想,提高細節處理水準
目前,生活節奏加快,家長被無窮無盡的資訊包裹,很容易焦慮。遇到孩子的問題,焦慮的情緒就會被立馬點燃。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父母之愛都深入大海,但有品質差别。決定品質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曆、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準。”
這裡的“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需要家長停下來想一想,然後再行動。
比如,6歲的孩子不愛上數學課,很多家長會着急給孩子報輔導班。其實在報班之前,家長可以想一想,問題的根源在哪裡?是自信心不足還是學習方法不對,還是對數學不感興趣?
如果是自信心不足,則可以自己多鼓勵孩子,或者請孩子的數學老師多鼓勵他,給他積極的回應。
如果是學習方法不對,則可以請老師進行學習方法啟蒙和訓練。
如果是對數學不感興趣,家長可以多買些數學啟蒙的書籍,也可以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數數,認識各種圖形,培養數感。
你看,火急火燎送入輔導班不是唯一的解決答案,家長要做的是停下來想一想,找到問題的根源,再對症下藥,才更有效果。
《正面管教》倡導“和善和堅定”。“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于尊重我們自己,尊重形式的需要。
停下來想一想,能展現出家長對孩子、對自己、對形式的尊重,讓和善和堅定并行。
願每一位家長在的育兒路上,都能每天抽空停下來想一想,哪怕就兩分鐘的時間,用心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而不是給孩子制造困難,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END
作者:婷婷, 一枚愛寫作、愛演講、愛運動的寶媽。
歡迎大家留言探讨,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