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3招讓爸爸愛上帶娃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3招讓爸爸愛上帶娃

好不容易擠時間上個廁所,孩子在門口撕心裂肺地喊媽媽。沒辦法,隻能抱着孩子上廁所;

好不容易哄孩子睡着了,剛想坐下來吃個飯,才扒拉幾口,孩子就醒了。隻好一邊抱着孩子,一邊狼吞虎咽;

孩子生病了,爸爸在應酬,隻能獨自一人帶着孩子去醫院;

……

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曆,說明你的家庭已經進入了“喪偶式育兒”。

“喪偶式育兒”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明明有老公,卻活得像個單親媽媽。

于是,你抱怨、指責爸爸就是個擺設,有他跟沒他差不多……

其實,這還真不能全怪“老公”,媽媽們在抱怨、指責老公的同時,也要想想自己的原因。

1

媽媽的态度決定了

爸爸育兒的參與程度

一個朋友曾這樣跟我訴苦:

老婆總是抱怨我:“孩子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你怎麼什麼都不管,要累死我啊?……”

這個時候,我通常要做的就是一聲不吭地聽着。因為一旦開了口,戰火就會直接燒到我身上。

其實吧,我也不是不想管。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3招讓爸爸愛上帶娃

一開始,我也給兒子輔導過幾次作業。結果老婆回來一看,就勃然大怒:“你怎麼輔導作業的,錯了這麼多!這裡、那裡都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寫。這要是被老師看到了,兒子鐵定要挨訓了。”

我拿過作業看了一遍,發現确實漏掉了一些問題,隻好投降認錯。

最後,老婆撂下一句狠話:“以後再也不用你檢查兒子的作業了,你隻會幫倒忙!”

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陪兒子寫過作業。

你看,并不是爸爸們不想陪孩子、管孩子,而是媽媽們總覺得爸爸們做得不如自己好,進而剝奪了爸爸們陪伴孩子機會。

長此以往,爸爸就會覺得:

“我的意見根本得不到你們的認可,我不如躲遠一點”;

“養孩子的事我不懂,我隻管好好工作,給你們多掙錢就好”;

“娃兒不找我,我也沒辦法”;

誠然,在一個家庭裡,尤其是育兒方面,媽媽更有話語權。但爸爸也需要有學習、成長的機會。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3招讓爸爸愛上帶娃

畢竟成為爸爸,對男人來說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因為,在孩子生命之初,他們和媽媽是一體的。對于爸爸而言,孩子出生前将近一年的時間裡,他隻提供了精子,卻缺乏與孩子之間生物學上的牽絆。

是以,男人從生理層面轉變為現實意義上的爸爸,需要一個調整、适應的過程,是需要慢慢成長的。

是以,媽媽們不要一邊抱怨爸爸“甩手掌櫃”的做派,一邊又拒絕看到爸爸的存在,甚至呵斥爸爸的粗心與笨拙。

要知道,媽媽的态度決定了爸爸育兒的參與程度。

2

“喪偶式育兒”

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喪偶式育兒”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由于沒有得到父母(一般是爸爸缺席)完整的愛,在情感上表現得明顯要比其他孩子脆弱,也容易産生自卑、焦慮的心理,甚至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著名獨幕喜劇演員潘長江,終其一生都沒有享受到父親自然流露的贊美。60多歲的人,提起父親,還眼泛淚光;

作家三毛曾直言,她和父親之間的沖突是她一生的戰役。後來,父親讀了三毛發表的《朝陽為誰升起》,留下了一紙贊言: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

三毛看了留言感慨萬千,回應道: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隻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3招讓爸爸愛上帶娃

歌手蔡國慶說:“當我知道妻子懷孕的那天,我就指着我爸爸的鼻子說,我絕不要成為你這樣的父親。”

你看,父愛的缺失,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

美國權威教育雜志《父母》,曾這樣總結父親的獨特之處:

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

2.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

3.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4.父親使用的語言更複雜;

5.父親對孩子的限制更多;

6.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7.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8.父親支援妻子;

9.父親更會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男人更具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這些特點會淋漓盡緻地展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具有更好的邏輯思考能力、自信心更強,而且性格更開朗、積極,責任心也會更強。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說:“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那麼,一個好的父親,應該勝過100個優秀的校長。”

是以,請媽媽們學會放手,多一些耐心和信心,給爸爸一個學習、适應的過程,以便其更好地履行父親的職責。

3

如何幫助老公

成為一個好爸爸?

信任、鼓勵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例子,假如爸爸幫孩子輔導作業時,媽媽不多過問,或是用贊賞的語氣對爸爸的行為加以肯定,那效果就不一樣了。

即便媽媽發現爸爸輔導的作業有一些疏忽錯誤,也不要指責、否定其功勞。

可以說:“今天爸爸真棒,能騰出時間來輔導作業。不過,好像有幾個小錯誤給遺漏了。下次要再仔細點,就完美啦!”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3招讓爸爸愛上帶娃

相信爸爸聽到類似的肯定與鼓勵,一定會喜歡上輔導孩子寫作業的。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賞和贊美。”爸爸也不另外哦。

夫妻互誇,不分勝負

閨蜜說,她和老公帶着幾個月的女兒旅遊時,她發了一組朋友圈,感歎這趟行真的太累了。

結果,朋友圈裡卻是誇贊她老公體貼溫柔。

閨蜜嗔怪道:“明明是我累得渾身酸痛,夜裡還睡不好,怎麼大家誇的還是你啊?”

她老公打趣道:“大概是你平時把我塑造得太好了。”

确實,閨蜜是個炫夫狂魔。不管在外面,還是在家裡,都愛誇老公。

比如,她會對老公說:“你怎麼那麼厲害,既能賺錢,也能換尿布、哄孩子,而且總是這麼氣定神閑的。”

她老公一眼就看穿了她的用意,毫不客氣地回擊:“别這麼誇我,你就是自己不想做。”

當然,她老公也會誇她:“你看,對内你要協調兩個家庭的關系,要給孩子喂奶、講故事;對外你要工作,隔着螢幕處理公司的問題,簡直是全能,無人可取代!”

分工明确、定期溝通

我哥自從意識到“喪偶式育兒”的危害後,就決定做出改變。

首先,他改變了房間的格局,給兒子弄了一個閱讀角,擺放上适合孩子閱讀的書籍,每周都會陪孩子一起看書(至少兩次,不少于1小時)。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3招讓爸爸愛上帶娃

其次,他與我嫂子做好了分工,比如孩子的數學、圍棋類歸我哥輔導,國文、英文由我嫂子負責。同時排下各自工作和可能需要應酬的時間,各興趣班排好接送時間表。

由于我哥周一到周五回家比較晚,是以我嫂子負責校内所有作業的輔導,我哥負責周末提高班的陪同任務。

他們會選周末中的一天作為親子日,陪伴孩子遊戲,運動和學習。他們還會專門抽出一個晚上交流孩子的情況,也聽聽彼此的感受和需求。

平時隻要在家裡,如無特殊情況,他們都會在19:30-21:00這個時間段放下手機,關閉wifi,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

而且,他們還會一起聽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課程,甚至與孩子成為同學,一起參加社群學習。

你看,隻要爸爸願意,就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參與者,而不再隻是旁觀者。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雖然爸爸們不能面面俱到地陪伴孩子,但一定要按照以下基本标準去做:

能夠與媽媽保持良好溝通,形成家庭分工合作的共識;

能夠與孩子建立積極的情感互動;

能夠實作自我的成長與進步,為孩子樹立模範與榜樣。

正念之父卡巴金說:“為人父母即修行”。孩子的需要既繁多又不斷變化,這都是父母的大好機會。父母們一定要珍惜并利用好這些機會,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互為榜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