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葡萄媽
别在該立規矩的年齡,放任孩子的“天性”。
01
潘多拉效應:單純的禁止,隻會引起孩子的逆反。
02
登樓梯效應:路要一步步走,規矩要一點點立。
03
破窗效應:一次小錯放任不管,未來隻會變本加厲。
04
手表定律:給孩子立規矩,父母要統一戰線。
這個聲音,負責給孩子指明方向,同時也劃出了孩子的底線,讓制定好的規矩,不再動搖。
05
熱爐效應:适當懲罰,是立規矩的必要輔助手段。
媽媽還是不為所動,勒令他在那裡罰站10分鐘。
那10分鐘裡,媽媽就坐在不遠處一直看着,小男孩一直小聲哭着,看得旁人都心軟,紛紛勸媽媽算了。
媽媽說:
“小孩做錯事,不聽教,就應該接受懲罰。要讓他長長記性。”
懲罰結束後,媽媽帶着他給周圍乘客道了歉,才牽着兒子的手回到座位。
這之後,男孩坐在座位上安靜地吃起來,一路再也沒鬧。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複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的一番話:
“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
懲罰,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
因為懲罰能讓孩子切身體會到到底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就像是“熱爐效應”的含義一樣:
無論你是誰,隻要接觸熱爐,都會被燙傷。
任何人觸犯規章制度都要受到處罰。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時,既不能忘記立規矩,也不能忽視懲戒的必要性。
沒有懲罰、沒有規則、沒有權威,就沒有進步。
06
網上有一句話,說得特别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和節奏,用錯誤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孩子的規矩也不是一天立起來的。
要知道,面對一個熊孩子,父母嘴皮子磨了一萬遍,情緒崩潰一千遍,才能教育出一個好習慣。
當父母掌握了最适合孩子的方法,規矩才能立得省心有效。
*本微信公衆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