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收到了一位母親的私信求助:
“求助!我和孩子父親平時工作都很忙。怕孩子獨自在家出什麼事,就在家裡裝了一個攝像頭。
孩子并不知道這個攝像頭的存在。平時放學回來玩玩ipad,看看電視,以為我們不知道,但這些都是小孩子很正常的貪玩行為,我和孩子爸爸也不在意。”

“可我今天下午打開攝像頭,萬萬沒想到看到了這一幕!”
在家長眼裡的早戀,可能不是真的早戀。
可有些家長強調自己的家長權威,非要按頭讓孩子承認自己早戀,這樣可能會适得其反,釀成悲劇。
2020年11月7日淩晨3點,17歲的高三女生欣欣發了一條朋友圈:
“我沒有早戀,有點不開心,就這樣吧。”
淩晨4點,她來到河邊,走進了冰冷的河水中。
第二天,家人在她的房間裡發現了一封遺書,立刻報警,可惜已經晚了。
在她的遺書中,我們可以窺得她對世界的熱愛和留戀,也有被誤解的無奈和乞求——
“再見啦,這個可愛的世界。
我沒有早戀,也沒有作弊,請不要無端懷疑我了。
從來沒有想過害人,可為什麼一直不快樂?”
在知乎關于青少年教育的領域,有一個提問:
“擔心14歲的女兒早戀,我應該看她的手機嗎?”
高贊回答是:
既然如此,關于早戀,有沒有成功的父母教育例子可以借鑒?
有。網上一個媽媽的做法就很好,當發現孩子書桌裡的“情書”時,她沒有偷偷拆開。而是在冷靜之後,把想說的話寫在一封信裡,同樣放在孩子的書桌裡。
信裡寫了這麼三件事:
一,祝賀孩子長大了,很高興我的孩子有人喜歡。
二,告訴孩子,在互寫情書時,是愛情萌芽的快樂幸福階段,但前路也充滿着危險和不确定性。
三,對孩子闡述什麼是愛情,解釋戀愛和結婚的關系。
這位媽媽既沒有表達“不許你談戀愛”的情緒,也沒有憤怒的将情書撕碎,她将選擇權留給了孩子自己。
當你的孩子真的戀愛了,你可以告訴他這四句話——
一,戀愛是每個人的權利,你值得被珍惜;
二,尊重自己的感情,也尊重别人的感情;
三,保持思考力,明确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四,既不要傷害他人,也要保護好自己,我們永遠是你最堅實的後盾。
戀愛是美好的事情,懵懂的感情更是青蔥時光的見證。
各位家長們,用正确的溝通,正确的引導,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