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教育,都在細節裡。

當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時”,你的回答,正是幫孩子建立世界觀, 樹立大格局的最好時機。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

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訊:

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

媽媽回答:

“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

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

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

這位媽媽回答:

“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兩種不同的回答,背後展現的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誠然,對于很多父母來說,拿起工作無法陪你,放下工作無法養你;

但是,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回答,卻會如金科玉律般,影響孩子對于職業、乃至人生最初的看法。

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

“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上班”這個問題,展現的正是孩子對外界的思考,這個時候,父母的回答非常重要。

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日後的格局。

不同的回答

孩子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也許,剛開始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父母會覺得好笑。

甚至,有些父母在聽到這個問題後,會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進而開始吼孩子:

“我不上班,錢從哪裡來,你的零食玩具從天上掉下來啊!”

“我不上班,你吃什麼?喝什麼?你讀的書、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玩的玩具,都是花錢買的!我不上班,哪來的錢養你?”

不可否認,所有的父母,都想孩子能夠了解自己,能懂得賺錢不易、生活不易,出發點是好的。

但仔細想想,你的回答,孩子聽了會是什麼感受?

孩子會直覺地認為:“上班就是為了賺錢!賺錢就是為了吃喝!”

甚至,在情感上受到震動的孩子,還會覺得爸媽之是以要上班,都是自己拖累的;

如此,孩子以後再也不敢奢求父母的陪伴。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一個5歲的小女孩,哭着喊着不讓爸媽去上班;

媽媽勸她說:“媽媽要去賺錢,不然哪來的錢給你買糖?”

女孩聽到後,哭得更厲害了,她把手裡的糖扔了,哭着說:“我以後再也不吃糖了”。

這樣的場景,讓人心酸。

在孩子的心中,這個問題,是孩子渴望擁有更多陪伴。

如果爸媽不着家,不陪自己,孩子内心就缺乏安全感。

其實,你完全可以告訴孩子:

“爸媽喜歡工作,工作能學到新奇的知識,給其他人帶來快樂。

爸媽上班不能陪你,但會一直想着你。”

這樣的回答,雖然不能滿足孩子陪伴的願望,但會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

并且,父母還可以傳遞給孩子積極的信号:

既然工作這麼快樂,孩子也會對未來的職業、對生活充滿期待,并盡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此,孩子在學習上,也會更加積極上進。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一位父親在寫給女兒的信中,曾這樣說到:

“我從不跟你說我上班是為了賺錢,因為我害怕你會覺得錢比你重要。”

金錢,很重要;

但幫助孩子提升思維,擴充觀念,更重要。

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的不同回答,足以決定孩子不同的思維高度。

讓孩子知道

爸媽即使工作,也依然愛你

在《少年說》中,一個女孩,在天台上對媽媽喊話:

“媽媽,你是不是沒那麼愛我了?

為什麼你可以跟陌生人講那麼多話,卻不能跟我說說話?”

“有一次我給你打電話,你電話忙音,等我終于打通時,你用很冷漠的語氣問我什麼事?

你是不是沒那麼愛我了,如果是,你能不能再愛我一次...”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女孩的哭訴,讓在場的觀衆,無不感動落淚。

其實,父母起早貪黑,都是為了家庭能夠過得更好,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條件。

然而,有時候,父母的這種付出,卻并不一定可以得到孩子的諒解。

因為,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眼裡隻有工作,根本就不愛我。”

在孩子眼裡,父母是自己的全世界;

對于孩子渴求陪伴的眼神,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冷眼相對,而是應該溫柔地對孩子說:

“媽媽雖然工作很忙,但你永遠都是媽媽最愛的寶貝。”

父母看待工作的态度裡

藏着孩子的人生格局

網上有一個視訊: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辛苦,會造成什麼影響?

孩子的父母經常在女兒面前,抱怨工作累,新來的上司是個變态,整天讓他們加班,一想到加班,每天有這麼多事情就頭疼。

有一天,女兒對媽媽說:

“媽媽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學,一想到我們要上那麼多課,我就頭疼。

而且我們數學老師,特别喜歡布置作業,一想到這些我就想哭,要是可以不上學就好了,真是太讨厭上學了。”

媽媽非常生氣,非常嚴厲地拒絕女兒說,不可以。

對女兒大吼道:“你小小年紀就不想上學,還想逃課,我看你是欠打。”

接着女兒問媽媽為什麼:“就允許爸爸媽媽讨厭上班,不允許我讨厭上學嗎?”

工作中難免會受累,甚至是受氣,把工作壓力傳遞給孩子,隻會在孩子幼小的心裡,種下一顆毒瘤。

讓孩子對工作産生恐懼感,會讓孩子覺得,工作仿佛就是洪水猛獸,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甚至會加深孩子對學習的厭惡,影響孩子的未來。

工作無論多累,都不要把生活的負能量,傳遞給孩子。

曾看到過一個清潔工的故事:

一個冬日的早晨,天剛蒙蒙亮,一位媽媽準備出門上班;

5歲的兒子,帶着睡眼朦胧的眼神,哭着對媽媽說:

“媽媽,你為什麼每天都要那麼早出去上班啊?”

這位清潔工媽媽回答說:

“你是不是每天去上幼稚園,都要走過一條長長的馬路?如果馬路上很髒,全部都是垃圾,你會開心嗎?”

孩子說:“不開心,媽媽說過,愛衛生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媽媽繼續說:

“是以啊,媽媽要早一點出門,把馬路清理幹淨。

這樣啊,就能讓小朋友們,每天走過那條馬路時,都能開開心心的。”

孩子聽了,非常開心,他用溫柔的聲音對媽媽豎起了大拇指:

“媽媽,你好偉大。”

有時候,父母對待工作的态度,就是父母面對生活的态度。

格局狹隘的人,總是沉迷于自己的現狀,自怨自艾,抱怨社會的不公;

相反,認知廣闊的人,即使身處平凡而普通的崗位,也能做出超乎常人了解的成就,得到自己想要的快樂。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父母對待工作的認知,決定了孩子看待事物的眼界和格局。

正如埃隆的母親梅耶 馬斯克在一次采訪中所說:

“要讓孩子在父母努力工作的環境下長大,知道越努力地工作,就會得到更好的成績,獲得更大的幸運。”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領路人;

父母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會在孩子成長的旅程中,留下它獨有的印記。

是以,當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時”,請彎下腰,俯下身,耐心地對孩子說。

你的回答,你對待工作的态度,會決定孩子未來對待職業、生活的态度和格局。

哪怕苦點累點,也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美好的童話,讓孩子,用愛與期待,去擁抱未來的世界。

▍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