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什麼孩子才會當街大打出手、放肆哭鬧?
一個人能不顧臉面的發洩,要麼特别委屈,要麼你讓他尊嚴掃地,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最近,微網誌上關于#如何看待女孩情緒崩潰當街打母親#的話題,讓千萬網友破防。

剛看到這個話題有點不了解,了解後不得不說:
這位母親的行為許多家長敲響了警鐘!
事情大概是孩子辛苦打工攢了四千塊錢,想換個手機,媽媽答應了孩子補貼2000元。
原本一切圓滿,可是這位媽媽把孩子領到手機店後又反悔了,并且聽了其舅舅一席話,覺得孩子太不懂事。
于是,當街引大家圍觀,讓孩子放棄換手機的想法,并上交4000元,就是這樣才有後續孩子情緒失控的場景。
最終警察調解,媽媽添錢買手機,賠了夫人又折兵。
看到這個新聞,除了心疼孩子隻能感歎這位媽媽走了最壞的路......
被當衆揭短的孩子
既失去了尊嚴也放棄了父母
在知乎上同一話題下,一位網友叙述起母親的形象大概是這樣的:
當着親戚熟人的面,從來不給我臉面,她看不出我的局促,反而朝着人群大聲呼喊我的丢臉。
據她回憶,母親最常說的話也是當衆揭短。比如:
“當着xx的面你好好說說你幹的事,還有臉哭?”
“我女兒是啞巴,是個木頭人,見人從來不說話。”
久而久之,她就成了“不禮貌”的孩子。
少年時代媽媽的做法讓她想逃離,是以小小年紀辍學走了很多彎路。
如今她已步入婚姻,可是仍舊忘不了那段創傷。
而前面那個當街對母親大打出手的女孩,也同樣被傷了心。
可以看出哪怕媽媽言而無信沒買手機,女孩都沒有崩潰。
但當媽媽不肯騎車走,任憑女兒被圍觀群衆指責羞辱,她崩潰了。
其實,可以了解父母急于教育孩子的心情,或者随口的一句,但無意的舉動卻造成内心的創傷,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人要臉樹要皮,别說我們教育孩子了,哪怕與人相處也不能這麼做。
記憶的創傷很難彌補,需要父母不間斷的改變、醫治。
孩子丢了尊嚴,你丢了孩子,得不償失。
始終不被滿足的孩子
放棄的是對世界的希望
持續拒絕孩子,扼殺的不是孩子的念頭,而是希望。
10歲時,她想要玩具被拒絕了,當街哭鬧,無果。
14歲時,她攢了很久攢了一大筆錢,想要買心心念念的手機。
可是還不夠,母親答應補一些錢卻出爾反爾,甚至要拿走剩下的錢,她當街打了母親,無果。
18歲時,她有了人生理想,有了喜歡的學校,母親卻強制改專業換學校,無果。
25歲時,訓斥她不争氣,不找工作不結婚一事無成,不顧自己辛苦。
她想了想,哭鬧沒用,努力攢錢沒用,喜不喜歡沒用,一切努力原來都沒用,就什麼都不想要了。
其實這樣的場景,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
如果說你讓孩子丢掉尊嚴,他可能會記仇、會放棄你、會不斷治愈自己的創傷。
但如果你持續拒絕、扼殺他的希望,他可能放棄的是自己。
因為你通過反複的拒絕,向他證明他的意見、要求不重要,漸漸他就會自己是沒用的人。
他們中幸運的找到機會努力改變現狀,不幸的要麼直接躺平,要麼可能走向極端。
可以不了解孩子的夢想
但要給予他們做夢的權利
拿這次母女事件來說,家庭條件不允許,母親大可一開始就拒絕,孩子繼續攢就是了。
可是,她不僅言而無信,還試圖拿走孩子辛辛苦苦賺來的4000元。
這種行為或許是怕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可是即便你不同意,何苦折斷她的羽翼呢?
作為父母,要尊重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直面挑戰,創造自己的生命奇迹。
在網上,有這樣一位幸運女孩,她不僅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榜樣,還用自己的方式創造了奇迹,她就是曾芷儀。
雖然聯考失利,卻因天賦拜到名師門下,19歲成功舉辦個人畫展,一時間風頭無兩。
但是商業畫作并不是她的目标,于是22歲的她毅然決然放下一切,選擇進藏學習唐卡。
她畫的唐卡不僅被供奉在西藏江譜寺大殿中央,而且她還被稱為漢地女唐卡畫師第一人。
期間,她扛過了沒有自來水的日子,打破了語言的壁壘,克服了海拔4000米以上帶來的高反,忍受了沒有米飯要适應當地的飲食問題。
生活雖然艱難,但更艱難的是學習唐卡。按照習俗畫唐卡的嘎瑪師傅隻收本地人,不收女性。
可她不放棄,最後她打動了老師,成為了這十幾平方米畫室裡唯一的女生。
如今,她自己制作顔料,上山采自然材料,憑借手感自己研磨顔料。
還在拉薩開了家客棧,養了條大狗,憑借着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對着天空作畫,偶爾還會辦畫展、接受采訪,十分恣意灑脫。
曾芷儀說:“人生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學會經曆生命裡的痛苦,學會不去逃避,才能成為一個強大的人。”
帶着好奇了解她的家庭後才知道,正是母親的開明,父親的智慧成就了今天的她。
理智的愛,讓她自由飛翔。
真正的愛不是我想給什麼,而是你想要什麼。
尊重夢想,尊重不同,讓潛質飛翔。
真正赢得孩子的教育
是父母懂得“舍得”
網絡上,一些孩子控訴父母種種不好。
仔細觀察他們的需求,無非就是兩點:
一是情緒需求沒有被滿足,長時間得不到安撫;
二是夢想被打壓,思想被束縛。
其實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難免會忽略孩子的情緒,也會習慣性用自己覺得好的方式付出。
但用錯了方法,最後不僅孩子不服,教育上也走了彎路。
得人心者得教育精髓,真正赢得孩子的教育是父母要懂得舍得。
舍得就是舍得投資,不見得非得是錢,哪怕投資情緒價值也是投資。
對于孩子來說,哪怕你真的讓他委屈了都不怕,就怕你讓他失望了,還對他視而不見。
父母的了解,才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另外,就是要舍得放下自己的執着,不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這樣孩子才能不卑不亢的面對生活,找到自己的價值。
那些哭鬧的孩子,如果他們的情緒能被安撫,選擇能被尊重,哪怕父母不提供幫助,也會為自己争取。
就像曾芷儀正是父母智慧的成全,才有了今天非同凡響的人生。
“不想你經受風雨,但如果你選擇經受考驗,我也舍得放手一搏,因為身後有我們為你托底。”
沒有誰生來就是被否決、被定義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