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呂後是繼劉邦之後、漢文帝之前漢朝真正意義上的皇帝,盡管中間經曆了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及後少帝劉弘三位皇帝,但人們幾乎遺忘了三位男性而牢記了一位女性。而呂後僅是沒有去擔“皇帝”這個名稱而已。

毫無疑問,從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到公元前180年,大漢江山的權杖是屬于這位“呂”姓女人的。但是呂後把“僭越”做到了恰當的尺度,讓漢朝一直姓着“劉”。是以,呂後更像是一天空中一抹星光,閃亮過後便匆匆消失在曆史的夜空。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武則天光明正大地做了15年皇帝,而她實際上執唐朝權柄達二十餘年之久。而相比較呂後清靜無為的黃老政治而言,武則天用鐵血手腕差不多給唐朝來了一次大換血。

是以,在武則天主政時期,事關中國曆史鈎沉的關隴貴族逐漸瓦解,繼而寒門士族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另外就連“唐朝”也穿上了“大周”的外衣。武則天此舉就如身體上生出的一個“癰”,即便痊愈還會留下醒目的疤痕。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是以便有人産生疑惑,同樣是“篡權奪位”,為什麼武則天的下場要好于呂後?呂後去世後整個家族被清算殆盡,而武則天死後其家人卻安然無恙呢?其實這個原因也不複雜,我們可以分四部分來解答。

一、曆史背景的不同造就當事人利益訴求的不同,最終的結果也大相徑庭

劉邦做了六年皇帝,于公元前195年去世。而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幫“兄弟們”幾乎都還健在,也就是所謂的“軍功集團”。這樣一來漢朝就面臨一個江山易主的風險。

原因很簡單,因為“軍功集團”的成員和劉邦是同樣的出身,同樣的起點,既然劉邦能當皇帝,為何他們不能過一把“皇帝瘾”呢!還有一個緻命的原因,那就是皇權的“免疫力”太低,因為宗室的力量太過弱小。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劉邦在生前就想到了這個問題,于是第一步先是綜攬全局,消滅異姓諸侯,消除漢朝被分割的可能;第二步細微處着眼,制定《白馬盟誓》,杜絕異姓人稱王而消糜皇族權威的隐患。

顯然這兩樣措施還不夠,是以劉邦還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進而使皇位的繼承者能有一位強勢的母親來保駕護航。是以我們可以看到,盡管那位讓劉邦絕愛之的戚夫人哭哭啼啼地折騰了老半天,可是她的兒子依然沒有成為皇帝的繼承人選。因為劉邦心裡清楚,十歲的兒子與一位弱柳扶風母親的組合根本不是那幫詭詐多計大臣們的對手。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那麼呂後能否鎮得住“軍功集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她心裡還是沒底。是以,當劉邦去世後,呂後第一件事情不是發喪與昭告天下,而是謀劃着如何将“軍功集團”一網打盡。顯然這樣做有不可控制的風險,最終權衡再三,不了了之。

之後,呂後開始割宗室身上的“肉”,來給自己族人補充“營養”。因為隻有外戚的力量強大,呂後的心裡才有安全感,大漢的江山社稷才有保障。是以最終她的侄子呂祿、呂通、呂産等人在外懷揣諸侯王綏玺,在内手握虎符軍權。

然而,随着呂後的去世,她那張花15年心血編織的防禦網頃刻間土崩瓦解了。因為她的家人普遍缺乏像她那樣精明幹練的氣魄,進而很快在“軍功集團”與宗室骨幹的聯手打擊下灰飛煙滅。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那麼呂後族人為何被誅殺殆盡呢?因為以周勃、陳平、灌嬰等為首的“軍功集團”及以齊王劉襄及其兄弟為代表的“劉姓宗室”要對皇權進行重新洗牌。是以,他們甚至連漢惠帝劉盈的幾個少不更事的兒子都不放過,隻因為他們是呂後的外孫。

可是,最終掌控利益配置設定的主導權的還是“軍功集團”,就連有兄弟劉章、劉興據在京城做内應的齊王劉襄在他們面前也無奈地“折戟沉沙”。是以我們可以看到,當呂氏被誅後,“軍功集團”在選擇誰為皇帝的問題上有了絕對的話語權。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接下來,他們以土豪的架勢,像在水果攤上買杮子一樣挑來撿去,最後終于捏到一個手感不錯的代王劉恒。顯然将來的皇帝越“軟”,他們的利益越能最大化地實作。假如呂後族人都完整保留下來,“軍功集團”還能有那份從容與淡定嗎?還能賺得盆滿缽滿嗎?顯然不可能。

到此,也許又有人産生疑問:為何“軍功集團”不篡權了?其實并不是他們不想篡,而是現實不允許,因為這時宗室的力量也強大起來了,他們隻能把分寸拿捏到位,打一場利益“擦邊球”而已。結果呂後族人就成了犧牲品。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反過來再看武則天族人的結局。當時趕武則天下台的是以鳳閣侍郎張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軍敬晖、右羽林将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右羽林衛大将軍李多祚、左羽林将軍李興宗等為首的一幫文武大臣。他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扶李顯上台,恢複李唐社稷。是以,他們既沒有傷害武則天本人,也沒有傷害武則天的族人,而是将阻撓武則天讓位李顯的張昌宗、張易之等兄弟五人及其同黨一網打盡。

從本質上講,張谏之等人隻是李唐的擁護者,他們大多是受宰相狄仁傑提拔而起,是以,他們并沒有如西漢那幫“開國功臣”的優越感,也沒有對皇權進行重新洗牌的力量,更沒有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野心。是以他們發動“神龍政變”的目的就單純了許多,隻要李顯複位,其餘适可而止。

綜上所述,相比較呂後族人的下場而言,多數人認為,武則天的族人在第一輪的絞殺中就應像呂後族人那樣被清除。但是由于曆史背的不同,造就當事人利益訴求的不同,是以武則天的家人才能夠幸存。

二、武則天的族人已經不是皇權的直接威脅者

因為當公元698武則天決定傳位于子時,武則天兩個為争取皇嗣而上竄下跳的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也變消停了。特别是沒過多久武承嗣又駕鶴西去,剩武三思一人更不敢硬折騰了。是以,最終圍繞皇權鬧得最歡并不是武家人,而成了武則天的男寵張家兄弟。也正是由于張昌宗、張易之從中作梗,以至于武則天傳位于李顯的日期一拖再拖。是以我們發現,當神龍政變發起後,張谏之那幫人直接繞開了武三思,而殺向張家兄弟。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三、武則天生前的緩沖作用及李顯的憂慮

武則天被趕下台後,又在病床上喘息了10個月,雖然她不再是皇帝,但是她還有一絲尚存的威嚴讓李顯發自内心的忌憚。這樣一來,生性軟弱的李顯更沒有了誅殺武家人的勇氣。反觀呂後是權力和人同時消失的,而武則天是權力消失了近一年時間,她的生命才終止。是以,也不排除正是武則天去世前的一個緩沖期,大大消減李顯對其族人的仇恨。更何況,就在李顯被從房州迎回之後,他一直在做讨好武家人的事情,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同武家人聯姻。是以,到頭來李顯連和武家人翻臉的勇氣都沒有。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四、武則天死後,軟弱與糊塗李顯成了武家人的“保護神”

毋庸置疑,如果當時張谏之等人一鼓作氣将武則天族鏟除如探囊取物,可是他們既不想多殺人,又想給李顯留一個樹立權威的機會。但李顯最終的做法讓張谏之等人腸子都青了。因為李顯非但沒有殺武三思等人,而且還将其重用。結果武三思不僅将韋皇後及上官婕妤來了個“一箭雙雕”,而且還将發動神龍政變的骨幹成員基本殘殺殆盡。

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李顯之是以不殺武家人,或許就是為了抗衡以張谏之等人為首的那幫“居功自傲”的功臣們。因為李顯太過軟弱,以至于完全是一個沒有血性、立場及原則的人。是以,李顯此舉并非英明,反而是大錯特錯,他稀裡糊塗地充當了武家人的“保護神”。結果李顯複位的五年裡朝令夕改,鮮有政績可表,朝政也被武三思同韋皇後一群人搞得烏七八糟。

為什麼呂後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總之,讓武家人幸免的并不是以張谏之等人為代表的“擁李派”,而是昏昏欲睡的李顯本人。公元707年,忍無可忍的太子李重俊率兵誅殺了武三思一家,而當他準備找韋皇後算賬時,卻被父親李顯命人擊潰,最終死于反水的部将之手。公元610年李旦複位,武三思被開棺戮屍。此後,唐朝的内部沖突争鬥又回去了李家人自己身上,是以也沒有人在意武家人那點殘存的勢力了。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