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一個書法的盛世,在這個時代,幾乎所有的文人士大夫都能夠寫一筆好字,同時由于太宗皇帝開啟了一項“以書取仕”的選官制度,是以每一個讀書人都在書法上着力甚多。
唐代是一個宗教文化極其濃烈的時代,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了一門書法職業——“抄經生”。由于宗教信徒衆多,這種“抄經生”需要量極大,其來源有落地的秀才,有寺院的僧侶,還有一些士大夫階層的文化人,甚至一些王宮貴胄都參與到“寫經”的工作上來。

武則天小楷《金剛經》長卷
被譽為“天下第一小楷”的《靈飛經》,便是出自當時的王公大臣鐘紹京之的筆下,乃是寫給當時玉真公主的一幅道家經文。
而近年來由于網絡的發達,武則天的一幅抄經小楷問世了,此作乃是以純金粉寫就的《金剛經》,全篇總計有5162個字,字字精美,通篇充盈着一種富貴氣息,論及書法功力和格調,此作比《靈飛經》更勝一籌。
但就是書寫所用的材料都是普通人見都難以見到的,紙是藍底瓷青箋宮廷用紙,用墨乃是以純金粉調和的墨液,頗為華麗。
武則天小楷《金剛經》長卷
武則天書寫這件《金剛經》的過程,可以說是書法史上的一大書法盛事。
在唐代有兩次皇家出面的頗為浩大的書法工程,一次是唐太宗時期的為了“玄奘”取經一事而敕令懷仁團隊,耗時40餘年集字完成的《懷仁聖教序》,另外一個工程就是武則天在萬歲通天3年的時候,為了紀念和超度自己笃信佛法的父親與母親,敕令當時天下著名的抄經生數百人,分别抄寫《金剛經》與《妙法蓮華經》各3000卷。
這一工程前後曆時三年,才完成,每一件經文抄寫所用的紙張都是當時極為昂貴的黃裱紙,為了儲存更久,所用的墨也極為珍貴。抄寫完成的6000卷經書分别藏于全國的各大寺院供奉,其其中有一部分藏于甘肅敦煌的藏經洞之中。
武則天小楷《金剛經》長卷
經過曆史的更疊和朝代的演變,供奉在全國各大寺院中的經文已經逐漸散佚了,而藏于敦煌的經文最後在北宋時期封存在了藏經洞當中,幸免于難。在這個山洞當中,一封存就是700多年。
而在上個世紀初,敦煌藏經洞被打開,大量的珍貴的典籍被外國人搶騙到了自己的國家,法國人所搶最精,英國人所搶最博,而俄國人所搶最巨。
武則天小楷《金剛經》長卷
而當年武則天敕令抄寫的《金剛經》與《妙法蓮華經》,有一部分也封存在了藏經洞當中,裡面幾乎皆是殘卷,而找不到一件完整版。
而直到這件金粉小楷《金剛經》的問世,此作藏于最為珍貴的17号藏經洞當中,其經文背後的校驗人數極多,以及所用的紙張與墨色等等方面可以判斷,此作乃是武則天親筆抄寫的《金剛經》,也是目前敦煌藏經洞存世唯一完整版的《金剛經》。
武則天小楷《金剛經》長卷
武則天小楷《金剛經》長卷
隻可惜此作現在藏在了法國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