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遇事不慌不亂,不急不躁,應對泰然處之,遊刃有餘,我想這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心态和能力,這也表現出這個人具有定力。
如何做到有定力?首先是不能慌亂,因為“慌了不打糧”,驚慌失措,也就談不上什麼恰當應對,隻能是本能的防禦。其次,就是不能亂替代,要有邊界感,因為“成人意味着承擔責任”,如果包辦代替,必定身心交瘁,最後搞得一團糟。
是以,提高定力水準先要明白定力是什麼,也就是昨天文字說的“情緒和想法”,即情緒穩定和想法合理,這是根本,然後是搞明白定力不是什麼,即不慌亂和不替代,第三步才是怎麼做,如何應對。
這裡,給大家一些個人體會,看看可否訓練提升我們一些定力水準。
一個是底線思維訓練,接受可能最差後果。
《大學》給出告誡,“知止而後有定”,我們可以通俗解讀為要想有定力,就要先學會止住。
什麼是止住?就是停止無效行為,就是培養底線思維,就是估計到最差後果,然後看看如何應對。
舉例子。
參加會議,眼看着一定遲到,不可能不着急,那就老老實實接受現實,接受遲到帶來的糟糕後果,然後立即給會議舉辦方電話聯系,說明情況,讓人家及早知曉。
再比如,組織某個活動,出現不利情形,那就需要采取預案,所謂預案就是應對意外情況出現的,這也是為什麼一定沙盤推演,提前考慮到最糟糕情形,如此才可以不慌亂。
聯考焦慮家長和學生咨詢案例,直接點破假設聯考不如意可否接受,這就是把最糟糕情形展現出來,再思考最好最可能結果,緩解焦慮情形,理性處理事情。
上面做法也就是穩定情緒,情緒是失控的欲望,期待高結果差一定導緻負面消極情緒,提前預警應對是正道。
反面例子,是蘇轼“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故事。
再一個是邊界意識訓練,接受誰的事情誰擔責。
王陽明說,“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可動亦定靜亦定”,也就說定力訓練不是空談,而要落實到具體事情上。
如果說底線思維關注事情可能後果,包括最好、最差、最可能,邊界意識則關注事情是誰的責任,包括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有好多人,遇到事情不論是誰的範圍和責任,急于處理,包辦代替,結果出力不讨好,自讨沒趣。
家庭教育,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家長着急起來,恨不得替孩子學習,這個是最無效的,允許孩子犯錯走的慢,引導孩子學習興趣,給選擇權利,體會到成就感,确定合理目标,這才是家長可以做的。
孩子成家立業了,最常見的是包辦代替,父母去孩子家照看孫子輩,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無原則,把孩子家裡所有事情承擔下來,委曲求全唯恐孩子不高興,結果自己累的憋屈,還親自培養了白眼狼,寄希望這樣的孩子以後孝順很難,因為“一個人不會記得跋山涉水看你的人,隻會記得跋山涉水去看的那個人”。
再比如,父母年老了,做好自己要孝順的那份就是,無法要求别人如何,也無法替代父母減少痛苦。
自己的事盡力做,别人的事少幹涉,老天的事接受它,如此而已。
上面這些底線思維和邊界意識,是基礎,人性都是積極向上的,有了這些作為底層代碼,自我努力,量力而行,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遇事有定力,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