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提高定力水平:培养底线思维,保持边界意识!

如何提高定力水平:培养底线思维,保持边界意识!

遇事不慌不乱,不急不躁,应对泰然处之,游刃有余,我想这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心态和能力,这也表现出这个人具有定力。

如何做到有定力?首先是不能慌乱,因为“慌了不打粮”,惊慌失措,也就谈不上什么恰当应对,只能是本能的防御。其次,就是不能乱替代,要有边界感,因为“成人意味着承担责任”,如果包办代替,必定身心交瘁,最后搞得一团糟。

因此,提高定力水平先要明白定力是什么,也就是昨天文字说的“情绪和想法”,即情绪稳定和想法合理,这是根本,然后是搞明白定力不是什么,即不慌乱和不替代,第三步才是怎么做,如何应对。

这里,给大家一些个人体会,看看可否训练提升我们一些定力水平。

一个是底线思维训练,接受可能最差后果。

《大学》给出告诫,“知止而后有定”,我们可以通俗解读为要想有定力,就要先学会止住。

什么是止住?就是停止无效行为,就是培养底线思维,就是估计到最差后果,然后看看如何应对。

举例子。

参加会议,眼看着一定迟到,不可能不着急,那就老老实实接受现实,接受迟到带来的糟糕后果,然后立即给会议举办方电话联系,说明情况,让人家及早知晓。

再比如,组织某个活动,出现不利情形,那就需要采取预案,所谓预案就是应对意外情况出现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定沙盘推演,提前考虑到最糟糕情形,如此才可以不慌乱。

高考焦虑家长和学生咨询案例,直接点破假设高考不如意可否接受,这就是把最糟糕情形展现出来,再思考最好最可能结果,缓解焦虑情形,理性处理事情。

上面做法也就是稳定情绪,情绪是失控的欲望,期待高结果差一定导致负面消极情绪,提前预警应对是正道。

反面例子,是苏轼“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故事。

再一个是边界意识训练,接受谁的事情谁担责。

王阳明说,“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可动亦定静亦定”,也就说定力训练不是空谈,而要落实到具体事情上。

如果说底线思维关注事情可能后果,包括最好、最差、最可能,边界意识则关注事情是谁的责任,包括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有好多人,遇到事情不论是谁的范围和责任,急于处理,包办代替,结果出力不讨好,自讨没趣。

家庭教育,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家长着急起来,恨不得替孩子学习,这个是最无效的,允许孩子犯错走的慢,引导孩子学习兴趣,给选择权利,体会到成就感,确定合理目标,这才是家长可以做的。

孩子成家立业了,最常见的是包办代替,父母去孩子家照看孙子辈,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无原则,把孩子家里所有事情承担下来,委曲求全唯恐孩子不高兴,结果自己累的憋屈,还亲自培养了白眼狼,寄希望这样的孩子以后孝顺很难,因为“一个人不会记得跋山涉水看你的人,只会记得跋山涉水去看的那个人”。

再比如,父母年老了,做好自己要孝顺的那份就是,无法要求别人如何,也无法替代父母减少痛苦。

自己的事尽力做,别人的事少干涉,老天的事接受它,如此而已。

上面这些底线思维和边界意识,是基础,人性都是积极向上的,有了这些作为底层代码,自我努力,量力而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遇事有定力,也就水到渠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