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為了增加賬号的可讀性,周六、周日、節假日釋出學習筆記。(筆記為摘抄,不代表個人觀點)
1、讀書不會讀成書呆子
【讀書讀成了書呆子】這句話是不成立的。
事實的真相是:
原本就是呆子,隻是,讀書沒能把人讀聰明。
真正的聰明人,可以從書裡讀(提煉)出很多寶貝,越讀越聰明。
同理,人們說,有的人【越老越壞】,其實也是個錯覺。
事實上,不是人老了變壞,而是壞人變老了。
讓讀書産生好處的最簡單辦法是,一旦有靈感和想法之後,馬上寫出來,公開釋出在社交媒體上,即使不成熟也沒關系。
寫的過程也是自己深度思考的一個步驟。
外人的有價值評論可幫你不斷推敲,或給你帶來新的線索,積累多了自然會出深刻的洞見。
一個人孤立封閉的傻讀寫筆記,很難迅速提高思考深度。
和外人面對面交談,可以看成是搜集資訊的一個手段,但無法産生高品質的思考。
面對面交談時的各種情緒和氣氛的因素可能幹擾自己的認知,對決策品質産生負面效果。

2、話多等于能量滿滿
有些人隻要一講話,就會擔心别人會不耐煩或打壓自己, 是以話越來越少了,表達能力也不行。
話是什麼?話是活力。
是以作為父母,不要管孩子話多。
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廢話多,人就是要說廢話的。
你是期望孩子一句一個真理嗎?
還有些父母擔心孩子言多必失,其實沒有什麼好失的,大張偉和宋祖兒天天叽叽喳喳,也沒有失去什麼,反而和誰也沒隔閡。
話多等于能量滿滿。
3、愛是讓對方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生活,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反之亦然。
孩子與父母之間要有愛。
愛是什麼?
愛就是互相了解,尊重,讓對方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而不是以愛為名,綁住對方想要飛翔的翅膀。
養孩子要把他們養成【明辨是非】,站在對的道理和正确方法這一邊就對了。
4、孤注一擲的時候才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
人的注意力、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配置設定它?
太多事情同時在搞的時候,很難把一件事情做到極緻。
一件事情想要做到極緻,你必須得沒有plan B,你才會真的把你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這個事情上面。
如果你一直想着我這個做不成,我還可以怎麼樣,那你其實你潛意識裡就覺得自己做不成。
有時候也許孤注一擲的時候才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對于這個人來說,是好事。
5、學習得有taste
楊振甯有段話特别發人深省:學習,得有taste(好像不能單純翻譯成品味)。
他說他認識一個十五歲的天才少年,要去普林斯頓。
他就和少年聊,聊完覺得,這孩子不太行啊。
問他量子力學的問題,問啥都挺知道。
但再問:你覺得哪些知識最奇妙,最有趣,最震撼呢?
孩子不知道。
楊振甯就說:那不行啊。
你沒有自己的看法,沒有被打動,光學了一些素材,這能有啥大出息啊。
你得有自己的t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