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别人家的孩子,到辱華、階下囚,季子越為何沒有感恩之心?

從别人家的孩子,到辱華、階下囚,季子越為何沒有感恩之心?

最近,很多網絡自媒體重新回顧了3年前一個引發熱議的人物——季子越。

2020年6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季子越在國外社交平台上美化日本在二戰時期的侵華行為,還多次稱中國人為“支那人”,公然侮辱國人和同胞。

一個國内頂尖學府的高材生,拿着國家的錢公費出國留學,竟然公然辱國?!季子越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國内網友義憤填膺,完全無法忍受這種行為。

很快,中國科學院大學釋出通報,證明季子越是該校學生,并對他展開調查。季子越發現事情鬧大了,也迅速公開認錯、道歉,稱會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不過,網友們對季子越的道歉并不買賬,認為他的辱華言論已突破了國人的底線。

2020年7月,中國科學院大學釋出了對季子越的處分情況的通報,開除了他的學籍。

從别人家的孩子,到辱華、階下囚,季子越為何沒有感恩之心?

圖檔來源于網絡

被開除學籍後,季子越沒有任何檢討和悔改,他再度出國,變本加厲,繼續發表辱國言論。有網傳消息稱,他被開除學籍後在美國待了1年,後來由于簽證到期,他被遣傳回國。他剛下飛機時就被警方逮捕,并以侮辱烈士、歪曲曆史等罪名被判入獄3年。

很多網友想不明白,季子越從小接受國内的教育,是名校高校生。在大衆的認知裡,成績優異的高材生應該成為國家的驕傲、社會的棟梁,品行和素質比普通人更高。

可季子越為什麼這麼扭曲、極端,不但不愛國,還辱國?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他?

之前,我們曾經對這個事件寫過文章,而今天這篇文章,我想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幫助為人父母者從中吸取教訓,避免孩子成為像季子越這樣的人。

01、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卻三觀扭曲

季子越的成長經曆可謂是一路開挂,屬于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出生在河南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他寄予厚望,為他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對他的學習管教嚴格。

從小,季子越的成績就名列前茅,高中還考進了當地尖子生雲集的學校——洛陽理工學院附屬中學。在同學眼中,季子越智商特别高,總是輕輕松松就能考進全班前三,化學競賽還拿過全國一等獎。

可與此同時,季子越在紀律上又經常令老師頭疼,經常使用班級上的電腦打遊戲,被老師抓到過幾次都屢教不改,班主任對他又愛又恨。他跟同學的關系也不理想,有女同學想請教他問題,卻被他嘲諷到哭。

盡管如此,季子越還是以當年洛陽市聯考第八名的好成績,考進了中國科學院大學。進入大學後,他的成績仍然優異,還拿到了公費留學的名額。

其實,很多社會大衆将“成績優異”等同于“品學兼優”、“品格高尚”,這是有很大誤區的。因為很多人反而因為學業出色、家長又不懂得科學教育,反而變得非常自大、自以為是,産生扭曲的三觀。

從别人家的孩子,到辱華、階下囚,季子越為何沒有感恩之心?

季子越,圖檔來源于網絡

季子越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從小成績優異,肯定受到過身邊人對他的過度誇獎,誇他聰明、有天賦、将來一定會非常有出息等等。反複的過度誇獎令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認知和歸因模式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偏差。

當他獲得學業上的優異成績時,他極有可能是内歸因的模式,認為這全是自己的功勞,是自己聰明,忽視了父母提供的資源、老師的教導、還有時代背景等等。

是以他對國家和社會毫無感恩之心,既然好成績都是靠自己聰明和努力得來,為何要感恩别人?而在這種内歸因模式下,再加上不斷受到别人的過度誇獎,季子越出現了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偏執型人格傾向。

而他崇洋媚外,甚至仇視自己的國家,這背後可能有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季子越很可能從書籍、影視劇、網絡資訊中,反複接觸到過度美化發達國家的資訊,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

比如網上一些“精日分子”的貼吧與論壇,裡面歪曲事實的資訊很容易誤導涉世未深、對國家曆史和制度缺乏深入了解的青少年、學生群體。

第二,他在求學階段,很可能遇到了盲目崇洋媚外的老師,這些老師的言論對他造成了深刻的不良影響。

我們國家曆來強調尊師重道,教師這個職業自帶道德光環。可事實上,不是所有老師都配得上這個崇高的職業。

由于過去的曆史原因和時代背景,國内有很多教師、大學教授存在嚴重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他們甚至會在課堂上公然貶低中國,吹捧西方發達國家,甚至歪曲曆史事實。

雖然在現在的學生心目中,老師的權威性已經比過去下降了。可他們心智未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直接發表這種言論,他們很容易受到直接的沖擊和影響,埋下了崇洋媚外、三觀扭曲的重大隐患。

第三,季子越作為男性,卻愛穿女裝,這明顯受到了西方發達國家LGBTQ+的影響。他在國内穿女裝遭到老師、同學的反感,可赴美留學後,反而國外老師和同學誇贊“漂亮”。

對于國内和美國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很可能令季子越更加認為國内社會落後、愚昧,更加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嗤之以鼻,崇洋媚外的心理進一步強化。

02、“異裝成瘾”往往源于這種後天經曆

還有很多網友好奇,季子越愛穿女裝的癖好是怎麼來的呢?

從别人家的孩子,到辱華、階下囚,季子越為何沒有感恩之心?
從别人家的孩子,到辱華、階下囚,季子越為何沒有感恩之心?

季子越穿女裝,圖檔來源于網絡

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的這種行為其實屬于“異裝成瘾”,是性心理障礙的一種。異裝成瘾的形成與遺傳等生物學層面因素并沒有關系,主要受到後天經曆的影響。

我們在臨床深度心理幹預中,也接診過很多有類似性心理障礙的患者。他們往往在成長過程中反複接觸過不良的性刺激,比如色情的日本動漫。

而很多日本動漫作品滲透着日本右翼分子的扭曲三觀,青少年在看這類日本動漫作品時,三觀就很容易受到荼毒。

而且這些孩子在成長時期往往内心壓抑,又缺乏科學、正确的解壓方式,就很容易導緻不良的性刺激、自慰和釋放壓力的需求相結合,逐漸形成成瘾行為。

季子越很可能就經曆了這個過程。他從小就背負着父母極高的期望,心理壓力非常大,但沒有積極良好的解壓方式。在一些不良資訊的持續影響下,他發現打扮成女生時會體驗到興奮和快感,這逐漸成為他釋放壓力的方式,最終發展成“異裝成瘾”。

但很明顯,季子越從不覺得自己愛穿女裝有任何問題,顯然受到了西方國家LGBTQ +的深度影響,認為這是他個人的合法權利。

其實,在西方發達國家,LGBTQ+運動已經不隻是同志、跨性别群體希望得到基本的尊重和平等那麼簡單了。這已經發展成一種罔顧基本事實的政治正确。

在西方發達國家,隻要有人說LGBTQ+有精神心理問題,馬上會被扣上“歧視”的帽子,受到辱罵。LGBTQ+群體的權益被無限放大,甚至侵害到了一般群體的利益,出現了很多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

比如在很多西方發達地區,男性隻要打扮成女性的樣子,甚至隻需要自己認為自己是女性,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女廁、女更衣室、女浴池。毫無疑問,這嚴重威脅了普通女性的安全。可隻要有人對此質疑,馬上就會被指責歧視跨性别者。

去年美國就發生了一起“男生穿裙子進女廁所,強奸15歲少女”的案件。

西方發達國家對性心理障礙越來越傾向于“去病化”,除了社會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響外,還因為主流精神醫學界、心理學界對此缺乏深入的認識和高效的解決辦法。

就拿“戀物成瘾”來說,這是非常常見的性心理障礙。我們不時在新聞中看到的偷絲襪、偷内褲的“色狼”,往往就是戀物成瘾患者。這個群體大量存在。

但主流精神心理衛生從業人員卻找不到高效且人性化的治療方式。國外發達國家還一度對這部分患者采取“化學閹割”,讓患者不再産生性沖動。患者雖然不戀物了,但這種治療方法對患者帶來更大的心身傷害,他們甚至喪失了基本的性功能。

是以,“戀物成瘾”一度令國外的精神心理衛生從業人員感到非常頭疼,束手無策。對于其它的性心理障礙也如此,即使是整體醫療水準更先進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性心理障礙的了解還停留在外顯記憶層面,無法高效地去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性心理障礙患者的症狀得不到解決,又飽受歧視,他們自然會更加積極地發出不滿的聲音,更加極力地争取政治地位。

在西方國家所謂的“尊重人權”“尊重少數群體”的“政治正确”前提下,對性心理障礙“去病化”就成為了必然。

而且,随着“LGBTQ+”群體日益龐大,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政客為了獲得更多選票,往往會刻意迎合這類人群,為他們發聲。

本來,“LGBTQ+”群體能免于社會的歧視,這是社會文明的進步。可是,西方發達國家對他們盲目的縱容和支援,卻正在導緻弊大于利的結局。

雖然大部分“LGBTQ+”群體都很善良,但因為他們畢竟有着“非主流”的癖好和行為,他們在成長時期往往會受到周圍人的排擠、嘲笑以及欺淩,形成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逐漸出現敏感多疑的偏執型人格。

對于同類和認可自己的人,他們非常友善、熱情、真誠。可一旦别人對他們有所質疑,哪怕隻是善意的提醒,他們立馬會感到自己被侮辱,然後群起而攻之,将不認同自己選擇的人都歸為“落後”“愚昧”“歧視”。

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對他們的過度寬容,也令他們越來越失去自我檢討意識和能力,堅信這是自己的個人權利,并不會深入思考自己非主流的選擇背後,是否與不良的成長經曆有關。

其實我們通過臨床深度心理幹預發現,性心理障礙的病因很明确,主要是患者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了大量與性相關的病理性記憶。如果能對這些病理性記憶進行修複,引導患者糾正認知,性心理症狀能夠迅速緩解,甚至消失,患者高效康複。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已經率先進入了精準精神心理學時代,不必再一味仰視西方發達國家。

02、如何避免孩子成為下一個“季子越”?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成人成才,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這可以了解。但如果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卻像季子越這樣三觀扭曲,突破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孩子反而會遭遇嚴重的失敗和挫折,前程盡毀。

是以,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孩子的三觀和品格更加重要。父母要預防孩子成為下一個“季子越”。

第一,在孩子取得成績時,父母要科學地、及時地給予孩子具體化的肯定,而不是過度誇獎。

父母對孩子的肯定一定要具體,要認可他們後天付出的努力,比如刻苦練習、積極思考後找到了科學的方法、勇于嘗試等等,而不要誇他們腦子聰明、有天賦、長得好看等先天的部分,避免孩子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父母還要引導孩子看到客觀因素,他們獲得某次成績的背後是否有天時、地利因素,是否有别人的幫助。如果有,我們一定要心存感恩,戒驕戒躁,謙卑地繼續前進。

第二,如今社會内卷很嚴重,孩子的學習壓力往往也很大,父母要引導孩子找到積極的、健康的釋壓方式,比如運動、聽音樂、戶外活動等等,幫助孩子維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态。

第三,警惕外來糟粕文化的滲透,如果發現孩子對此有所接觸,父母要及時積極引導,避免這對孩子三觀的形成負面影響。

未成年的孩子接觸國外書籍、影視、動漫作品時,父母要多加留意和甄别,尤其是日本動漫作品。

這并不是批判這些作品不好,我相信大部分作品所宣揚的價值觀都是正向的、積極的。隻不過,會有小部分作品滲透着不良的價值觀,甚至是诋毀我們國家的内容。青少年很容易在浏覽這類作品時被“清醒催眠”,全盤吸納裡面所傳達的錯誤觀點,形成扭曲的三觀。

最後,更加關鍵的是,父母要有意識地學習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避免對孩子造成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與孩子一直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引導孩子具備自我檢討的意識和能力。否則,如果對父母感到厭煩,父母的引導自然無法起作用,孩子的心身健康更加無從談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