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型把尿”蔓延,年輕爸媽以為是科學育兒,傷娃排尿系統不自知

随着90後加入生育大軍,在養育孩子上,這代人更加精細化、相信科學育兒,對傳統的一些育兒理念呈顯著的抵觸情緒。

可過于相信科學反而會形成新的“科學迷信”,不光很容易很容易被一些披着科學外衣的僞科學所誤導,甚至于錯過寶寶大好的發育機會。

“新型把尿”蔓延,年輕爸媽以為是科學育兒,傷娃排尿系統不自知

“聽我的,我的方法最科學”,婆媳因孩子把尿起沖突,沒想到都想錯了

同僚小陳家的孩子剛剛14個月,平常都是公婆幫着帶,晚上夫妻倆自己帶。小陳平常都在看育兒的書籍,也關注幾個育兒大咖,還加了很多媽媽群沒事就讨論孩子的話題。

最近在公司午休一起吃飯的時候,小陳向已育女同僚請教,關于孩子的上廁所的問題。起因是,在關于孩子把尿這個問題上,她和婆婆發生了分歧,有點不知所措。

小陳主張"新型把尿",意思就是說從小給孩子養成規律作息,到時間吃飯、玩、睡覺、上廁所,這樣大人友善,孩子也知道什麼時間幹什麼。

“新型把尿”蔓延,年輕爸媽以為是科學育兒,傷娃排尿系統不自知

這也意味着,小陳要從小為孩子建立正确的生活作息表。其他項還好,就是在上廁所上,婆婆并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照做,不光不讓孩子主動去上廁所,反而是給孩子把尿,這讓小陳覺得難以接受。

小陳覺得,為孩子把尿是時代陋習,害娃不淺。可在婆婆看來,小孩子上廁所本身就是不能控制的。

再說把尿,自古以為都是這麼帶孩子的,自家的兒子也是從小把尿長大的,說不定兒媳婦也被把尿過,怎麼到了孫子這就不行了,變成害孩子了呢?

同僚們也分成兩派,年齡大一些的女同僚贊同婆婆,年輕些的女同僚贊同小陳。

“新型把尿”蔓延,年輕爸媽以為是科學育兒,傷娃排尿系統不自知

小陳最近帶孩子體檢時,向醫生請教了這個問題,醫生聽完後,把小陳和婆婆都批評了,指出這兩種做法對孩子都有傷害。

傳統把尿VS新型把尿,這些對孩子身體健康造成的風險,家長要心裡有數

随着科學育兒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現在的父母們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傳統的一定是不好的,殊不知,新型把尿有時候也是風險多多。

【風險一】:新型把尿會讓孩子憋尿反射缺失

表面上看,經過訓練寶寶可以控制孩子大小便,以為寶寶能夠自主地如廁。

實際上這隻是一種條件反射,聽到固定的聲音或者看到固定的動作進行排洩,而不是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産生的排洩,這樣提前訓練還未成熟的括約肌,很容易導緻寶寶憋尿反射不足或缺失,依靠外在的提醒來大小便。

“新型把尿”蔓延,年輕爸媽以為是科學育兒,傷娃排尿系統不自知

【風險二】:長大後頻繁尿床

早早進行把尿的寶寶,小時候是很容易地固定時間大小便,可長大後反而會頻繁尿床。這是因為,孩子為了在固定時間上廁所,下意識地會憋住。

白天的時候括約肌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态,到了晚上放松下來,就很容易尿床。

本來孩子能夠自主上廁所,一旦出現頻繁尿床,家長會責備孩子,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加劇尿床問題。

【風險三】:其他可能存在的問題

● 過小寶寶,被訓練憋屎憋尿,會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

● 把屎把尿時間過長,容易造成脫肛的風險。

● 寶寶的髋關節還很脆弱,在把的過程中,不注意容易對髋關節造成傷害。

“新型把尿”蔓延,年輕爸媽以為是科學育兒,傷娃排尿系統不自知

想知道孩子到底能不能進行如廁訓練,父母要看孩子是否做好了這些準備

時間準備

寶寶2-3歲,尿道和肛門括約肌才會發育好,為寶寶自主大小便打下基礎。通常來講,在2歲的時候可以開始訓練孩子如廁,早産兒、動作能力低等其他情況的孩子,可以适當向後推遲。

習慣準備

寶寶的排便已經形成自己的規律和習慣,在快要大便時,會有自己的肢體語言,比如神情專注、正在用力、固定不動等。

“新型把尿”蔓延,年輕爸媽以為是科學育兒,傷娃排尿系統不自知

身體準備

尿不濕不需要頻繁更換,能夠長達數小時保持幹爽的狀态,這說明寶寶的憋尿能力已經顯著提升,能夠控制住自己的小便。

智力準備

孩子能夠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比如去你的小坐便那、把小汽車拿來等。

“新型把尿”蔓延,年輕爸媽以為是科學育兒,傷娃排尿系統不自知

寫在最後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的父母總是充滿焦慮感,我家的孩子說話不清楚、運動能力低、社交表現差、親子閱讀不配合等等問題,總是期望孩子能夠做得更好,領先于其他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