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溫柔的教養》:愛你在心口要開,用充滿愛的語言陪伴孩子成長

《最溫柔的教養》:愛你在心口要開,用充滿愛的語言陪伴孩子成長

文/靜月荷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導讀:

在一期《金牌調解》欄目裡,父母和女兒都到了演播室。已經成年的女兒和父母關系很僵,父母覺得女兒性格叛逆,無法溝通,女兒哭訴父母不了解她。

一個好好的家庭,父母是知識分子,女兒卻表現出叛逆的性格,對父母也充滿了怨恨。為什麼會這樣呢?

01.童年缺愛的孩子,會用一生去尋找那份丢失的愛

調解現場,女兒說自己是個壓抑的乖乖女,父母總是想要安排、插手她的生活,讓她心裡充滿了怨恨和不安。女兒抱怨父母不懂她,不了解她,甚至想要逃離父母的監管。

其實,這個女孩本來就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也有穩定的工作。作為學醫的母親,更懂得如何在生活上關心女兒,讓她獲得更健康的生活,

可母親的用心,在女兒眼裡變成了母親不近人情的表現:不給她買别人喜歡吃的小零食、不給她做“重口味”的美食,每天吃着清湯寡水的飯菜,讓她毫無食欲。

父母工作之餘,喜歡看書,家裡的氣氛在女兒看來太過沉悶。甚至,在周末休息時,母親還喜歡去圖書館。

這讓女兒更覺得父母不像别的家庭那樣,爸媽喜歡圍着孩子轉,到了周末

到了周末,不是給孩子做好吃的,就是帶他們出去玩。而她的母親心裡似乎根本就沒有她,她隻關心自己的事業。

女兒覺得自己在家裡就是個多餘的人,父母對她缺少應有的關心和陪伴,甚至覺得父母根本就不愛她。

上大學後,女兒也沒有走出内心的困惑。一度女兒還出現中途退學,後又複學的反複。看着女兒那麼痛苦,父母也着急,也想和孩子好好溝通。

可每當母親鼓足勇氣想要走進女兒内心時,卻被女兒強烈地拒之門外。如果母親就此離開,還會更激怒女兒的情緒。

這讓一家人陷入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彼此就像刺猬一樣,想要靠近,卻又互相排斥。

《最溫柔的教養》:愛你在心口要開,用充滿愛的語言陪伴孩子成長

最後,情感調解導師指出:主要責任還在父母身上。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給女兒足夠多的關愛和陪伴,沒有讓她獲得充分的安全感。才導緻女兒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對自己也沒有自信。

後來,母親回憶說: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她經常要上夜班。每當她要出門時,女兒就特别渴望母親能留下來陪她。可母親不能不上班,自然就無法滿足女兒的要求。每當母親關上房門時,就能聽見女兒的哭聲。

還有一次,女兒生病住院,母親請假在醫院陪了女兒一個星期。後來需要上班,就讓父親白天陪女兒,晚上母親再去醫院。可女兒還是記恨母親沒有在她最需要的時候,多陪陪她。

這讓我想起最近讀的一本書《最溫柔的教養》,就像書中所說:“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

《最溫柔的教養》:愛你在心口要開,用充滿愛的語言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這位母親能早點懂得用最溫柔的教養方式,去溫暖、呵護和陪伴自己的女兒,就不會出現今天這樣令人心痛的局面。

《最溫柔的教養》:愛你在心口要開,用充滿愛的語言陪伴孩子成長

02.《最溫柔的教養》:用充滿愛的語言去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

如果這位母親能早點懂得溫柔教養孩子的重要性,在女兒最需要她的時候,能用溫和充滿愛的語言,表達出母親是非常愛她的,隻是必須得上班,因為這是母親的工作。

當然,下班回家後,母親在第一時間就應該讓女兒知道自己回來了,給女兒一個溫柔的抱抱,并對女兒說:“媽媽回來了,讓我抱抱我的小寶貝!”

“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

“媽媽也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最開心了!”

“對不起,原來你不喜歡啊,以後我不會這樣了。”

……

其實,這些溫柔而又充滿愛的語言,是父母都應該學會、并經常對孩子說的話。當你這樣說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内心也變得柔軟而溫暖了,孩子在你眼裡也變得更加可愛了。不是嗎?

當女兒聽見母親這樣說,會讓女兒覺得母親并是不愛她,而是因為她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自己在家裡乖乖地等待母親回來,會讓母親更喜歡自己。這就是良性循環。

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她還無法聽懂父母話語裡的真正含義,而隻有用孩子能了解的話語對他們說,他們才能真正明白。

比如,就像這位母親,也許一開始也能好好跟女兒解釋,可當女兒還是哭鬧不停時,就會不耐煩地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還不聽話?”

可女兒關注的隻是自己當下的感受:她覺得母親要離開,這讓她感到不安、感到害怕。

母親隻有用最溫柔的語言讓女兒感覺到母親很愛她,也不想離開她。“媽媽也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最開心了!可媽媽需要去工作了,在家裡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哦。”

女兒會在母親溫柔的懷抱中,放下一切緊張和不安,讓内心回歸平靜和滿足。

都說,經常愛哭的孩子,是在渴望引起父母重視、渴望被父母關心和呵護。隻是,很多父母并不知道這些,以為孩子吃飽喝足後,自己玩就可以了,父母隻要在一旁看着就行了。

殊不知,童年缺愛的孩子,長大後内心會變得焦慮不安,在她内心始終有一個填不滿的黑洞。那是童年時,父母欠她的愛。

《最溫柔的教養》:愛你在心口要開,用充滿愛的語言陪伴孩子成長

03.《最溫柔的教養》:為父母補上遲到的一課

被譽為南韓“國民育兒導師”和“親子教養之神”的吳恩瑛,她的《最溫柔的教養》,就是一本寫給父母的“育兒口語”指南。

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130句親子對話,教會父母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說話習慣,讓孩子在父母溫暖、充滿愛的語言裡,獲得内心的滿足、收獲成長的喜悅。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鏡子出了問題,責任在父母而不在孩子。這本書,不是寫給孩子的。希望每一位身為父母的人,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自己話語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加以改進,讓自己的話語更溫柔,也更充滿愛的溫暖。

現實中,許多父母的童年也深受原生家庭影響,其内心也會時常充滿了焦慮和不安。表現在,對自己的孩子缺乏耐心、更不會靜下心來好好聽孩子的心聲。隻是一味地恨鐵不成鋼,想用高壓和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

其結果就是:脾氣暴躁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是唯唯諾諾,就是叛逆的無法管教,成為讓父母頭疼的孩子。

相信父母在讀這本書時,既可以治愈自己的童年,也能懂得如何去呵護自己的孩子。

《最溫柔的教養》:愛你在心口要開,用充滿愛的語言陪伴孩子成長

這本《最溫柔的教養》共分六部分:

1. 用聽說過卻很生澀地表達,代替熟悉的話語;

2. 當我們向我們的孩子一般大時,想聽到父母說些什麼呢?

3. 溫暖人心的“了解”

4. 用耳“傾聽”,用口“傾聽”

5. 不要變得幼稚,不要忘記初衷

6. 今天是與孩子對話的第一天。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要說起跑線,大家都是相同的。可為什麼若幹年以後,有些孩子就像一棵茁壯成長的小樹苗,讓人喜愛;而有的孩子卻像野蠻生長的荊棘,看着就讓人頭痛。

這就是孩子成長環境的不同而造成的必然結果,作者在《最溫柔的教養》書裡指出:“起跑線上站着很多人,很多人在沿着前人走過的路前行。其中,有的人偏離了1°,和其他人開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剛出發的時候,1°的差别微乎其微,幾乎很難發覺。但随着時間的流逝,情況會如何呢?走偏了的人與其他人會有何不同呢?”

而“用1°的變化,收獲最大成果的方法究竟是什麼呢?那就是‘話語’。在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幫助孩子。’”

《最溫柔的教養》:愛你在心口要開,用充滿愛的語言陪伴孩子成長

寫在最後:

所謂言傳身教,就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發育。父母在使用正确而溫暖的話語時,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被愛、被接受、被認可的快樂。

很多時候,父母明明很愛自己的孩子,可說出口的卻總是言不由衷,讓孩子備受打擊。

當孩子做錯事情,不知所措時,父母忍不住會說:“你太讓我失望了!”;

當孩子考試成績下降了,父母又會說:“你怎麼就不能争口氣呢?”;

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出現畏難情緒時,父母還會說:“我和你爸這麼辛苦地賺錢,都是為了你啊!”

孩子每天面對父母的唠叨、抱怨和指責,内心除了委屈、無助,剩下的就是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進而走向“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對待。

其實,想要改變這種局面也很簡單,就是從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日常用語開始。《最溫柔的教養》就是一本教大家正确使用“育兒口語”的書。

感恩遇見,感謝閱讀。我是靜月荷,喜歡我的文字就請關注我@靜月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