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不是多動症”——孩子的無力呐喊!

如果有人問我,教育孩子需要哪種資格,我會說那需要異乎尋常的耐心和适量的愛心。

——(英)伊羅絲

“我不是多動症”——孩子的無力呐喊!

我們很多家長、老師最麻煩的一個感覺是兒子得了多動症,坐不住。孩子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寫作業時坐不住,總是亂動,學習效率低。家長、老師就總糾正孩子,慢慢孩子也煩了,家長、老師與孩子頻頻發生沖突。在惡性循環下,伴随着孩子的就是厭學。

兒子得多動症,該怎麼辦呢?

首先,你要弄清楚什麼是多動症。

告訴大家一個事實。我們做心理輔導二十年以來,實際上沒有發現一個真正得多動症的孩子。有些孩子“多動”,但他其實不是真正的多動症。

誤區一:愛動就是多動症。

假如兒子不停地亂跑,當然你可以診斷他多動症。很多家長朋友會說:“哎呀,你說得對,我的孩子就是永遠不停地亂動。”

“什麼時候不停地動呢?”

“尤其是寫作業的時候。”

“有什麼時候不動呢?”

很多的家長會說:“看卡通片的時候一動不動,連冰糕都不吃。”給大家說一個診斷标準。

當兒子看卡通片的時候,他動不動?隻要孩子在做他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不動,就一律不能診斷為多動症。真的是多動症的話,他就會不可控地、不停地動。隻要他能夠不動,就說明可控。

“我不是多動症”——孩子的無力呐喊!

其實,關于判斷孩子有無多動症,父母自己就可以判斷。

比如,孩子特别喜歡吃雪糕、冰淇淋,隻要有冰淇淋,他就安安生生地坐在那兒吃了,這就不能診斷為多動症。如果孩子看卡通片的時候也控制不住,他在動,吃冰淇淋的時候也在動,就真算是多動症了。但是,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

按照這個标準,多動症的孩子往往都是我們家長自己意識當中的,是我們強加給他的。

舉個例子,我們總希望孩子是這樣的:

濤濤媽媽:“孩子,給媽媽背詩。”

濤濤:“好,媽媽我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背會了”。

媽媽:“好!你背得挺快的啊,再背幾首吧!”

如果濤濤是按着媽媽的既定方式、既定思維,兒子會說:“媽媽我就再背一首。”

“好,你再背一首。”

濤濤:“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媽媽:“呀,又背會一首詩了,再背一首!”

濤濤不耐煩了,這時說,“我不背了。”

媽媽急了,說:“你怎麼這麼坐不住呢?才背兩首你就這樣啊?”

實際上,按孩子的記憶力,濤濤每天能背一首,什麼概念啊?已經相當不得了了。你要想每天一下子背十首,就有點揠苗助長,兒子反而一首也記不住了。

但是,濤濤媽媽心裡是這樣想的:“我兒子背一首那不行,現在競争很激烈,明明會100首了。濤濤才背二十首不行啊”。于是讓兒子坐三個小時,最少坐兩個小時。

“我不是多動症”——孩子的無力呐喊!

别說孩子,家長能做到嗎?估計大家都做不到,讓你去看碟子估計還差不多,談戀愛可以,工作可以,但要讓你背唐詩,誰都很難堅持的。

孩子多動,實際是不聰明家長強加給孩子的。兒子達不到我們的期望值,我們逼迫他,于是孩子開始不耐煩起來,家長就開始扣大帽子:“你怎麼注意力不集中,你是多動症啊!”久而久之,孩子每逢此情此景就動,孩子習慣了。家長的結論也有了,孩子是“多動症”。

怎麼讓兒子不多動呢?

濤濤兩三歲的時候就像裝了馬達一樣到處跑,爸爸媽媽說孩子得了“多動症”,北京、上海都跑過,治了也沒有用。後來,隻有到明明媽媽這裡求助。

明明媽媽拿起一支白闆筆笑容可掬地對濤濤說:“濤濤,你喜歡畫畫嗎?”

濤濤沒說話接過筆就開始畫畫,孩子畫的是一些沒有封口的圓圈。

“你畫的是什麼呀?”明明媽媽問。

濤濤說:“太陽。”

爸爸媽媽馬上打斷他:“你畫的這是什麼呀?亂七八糟,根本不是!”

濤濤氣得大喊:“是,就是!”說着身體開始亂扭。

“是太陽,你會畫鲨魚嗎?”明明媽親切地問。

“會。”濤濤聚精會神地又畫起來。

“我不是多動症”——孩子的無力呐喊!

于是,濤濤靜靜地坐着不停地畫,5分鐘過去了,拿着畫示意明明媽觀看,說:“這是鲨魚與藍貓。”大家圍上去紛紛觀看,明明媽媽贊揚着,濤濤激動得小臉通紅講解着畫中的人物和故事。爸爸媽媽已經有一些詫異了。

“好的,還能畫其它的嗎?”受到明明媽媽的鼓勵,濤濤接着又畫起來,有半小時過去了,孩子幾乎一點兒沒動,注意力全在畫上。濤濤的父母激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

奇迹出現了,濤濤繼續進行創作,孩子再沒有亂跑。

濤濤的“多動症”瞬間治愈。

兒子根本就沒有多動症,隻是家長缺乏正确的引導,白白花了很多錢。濤濤根本沒有病。

關鍵是父母的态度。

“我不是多動症”——孩子的無力呐喊!

我們看看兩個男孩子的故事,比較一下家長的反應與行為方式,就知道應該怎樣做了。

濤濤和明明一起在早教中心上課,濤濤不停的亂跑,明明也不停的亂跑,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明明就不再亂跑了,而濤濤孩子亂跑。我們來看看兩位媽媽是怎麼樣引導的。

濤濤剛坐下就站起來了,濤濤媽媽用力拽了下兒子的胳膊,“啪”的一聲,濤濤就摔倒了。媽媽還說:“上課呢,你亂跑什麼?怎麼一會兒都坐不住?煩不煩人啊?再不坐下來媽媽就打你!”随後“啪啪啪”幾聲,濤濤的屁股被媽媽打了幾下。濤濤開始哭,弄得大家都上不成課,隻有把濤濤抱到外面穩定情緒。等兒子情緒穩定了,這邊的課程已經上了多半。濤濤媽媽又氣又急,讓濤濤趕緊去拿玩具做遊戲。濤濤一不留神就又跑了,媽媽就氣得扭身出了教室,再也不理濤濤了。濤濤一看沒有人管了就更加自由了,到旁邊摸摸這摸摸那,就是不好好上課。

正确的方式:相機誘導。

建議一

幼稚園:好動變為好奇

“我不是多動症”——孩子的無力呐喊!

看看明明的媽媽是怎麼樣做的。

剛上課,明明就站起來了。

明明媽媽對兒子說:“兒子,你是要去拿教具嗎?老師還沒有叫到你的名字呢!再坐着等一會兒,老師馬上就該叫你了。”當老師叫到明明的時候,明明飛快跑到老師那裡領過了教具。

然後媽媽向明明招手,“兒子,過來,媽媽和你一起玩!”明明跑到媽媽身邊乖乖地坐下來。這時,媽媽會表揚明明,“兒子真乖,知道上課不能亂跑,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來,我們來看看這個遊戲是怎麼做的!”

明明把這個教具玩了兩遍有點不耐煩了,又站起來想亂跑,媽媽對明明說:“兒子,你看,你昨天玩這個教具的時候用了40秒,今天把這個教具遊戲做完隻用了35秒,你竟然提前了好長時間呢!如果再練習兩遍,明天可能會提高到30秒,比今天玩的次數更多。”明明聽了很高興,馬上又坐下來把那個教具玩了兩遍。

就這樣,一節課明明在充滿激情的創作中上完了。回家的路上,媽媽不停地跟路人強調,“我們家兒子今天上課注意力特别集中,遊戲都做下來了,沒有亂跑,也沒有亂動。還教具的時候,我兒子是第一個送過去的,我們沒有亂拿老師的東西。”

就這樣,明明完全按照媽媽和老師想象中的那種孩子,乖乖地規規矩矩地在課堂上表現。偶爾的明明跑到教具架那裡看一下,隻要媽媽一招手,明明就會跑回來坐下等着發新的教具。明明的早教課總是在90%以上吸收的情況下進行的。是以,明明的全腦得到了充分的開發。

孩子總是喜歡多動的,而不能坐着閑下來。而家長總是認為孩子就是要靜靜地坐下來,端端正正地坐好。

我們怎麼樣把孩子的好動變為好奇,這是治療多動孩子的一個法寶。是以,在這一方面,家長不能硬性地安排孩子去讀書,而是應該轉變自己的思路,明智的做法就是順其自然,讓孩子順應自然地發展,這樣家長可能會有很大的收獲。

建議二、

入學後:強化法。

上國小以後,明明和濤濤的情況依然是對比非常鮮明的。濤濤的媽媽一見到老師,就對老師說:“老師,我們家濤濤最近又搗亂了沒有?他上課是不是又搗亂了?他是不是經常不聽講?他是不是老是上課時說話?”濤濤媽媽也總是聽到老師中肯的回答:“是的,濤濤總是上課不注意聽講,上課總是做小動作,說話,摳手,看着窗外,不看黑闆,不聽老師講,而且還影響其他的同學,他怎麼就坐不住呢?一下課就往外跑,上課鈴響最後一個進教室。”

濤濤媽媽聽後總是火冒三丈,回到家把老師的這些話學給爸爸聽,爸爸要是不高興了就會給濤濤一頓皮肉之苦。于是濤濤的注意力始終是不集中的,一直到國中階段,濤濤還是處在多動狀态。

看看明明媽媽的高明之處。

明明上了國小之後,媽媽這樣跟老師溝通:“老師,您好!明明過去在早教課、幼稚園上課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愛學習,愛上課,有時候下課他還不願意呢!喜歡回答問題,喜歡和老師交流,可能我兒子上課時發言會多,老師你一定要多多提問他,謝謝您了!”

在老師的印象中,明明就是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是以老師關注的這些也都是在明明媽媽暗示的這些方面。是以,明明偶爾走神兒老師也不會在意,老師從來沒有告訴過明明媽媽:“明明上課不注意聽講,注意力不集中”。

放學以後,媽媽會這樣誇獎明明,“兒子,老師都說你上課很注意聽講,不影響其他同學,也沒有影響過老師的講課,是以,媽媽要獎勵你。來,兒子,抱一個!”

滑動文字樣式可以作為隐藏樣式的最好替代品。隻要标題後多空幾行,達到下方内容滑動後才能看到,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我不是多動症”——孩子的無力呐喊!

讓孩子把注意力逐漸集中在自己優秀的表現上,問題就解決了。我們不能對孩子放棄的事情去懲罰,而是應該扭轉态度,應該從反對到認同。家長要期待孩子順應自己的理想去發展,往往要掌握的法寶就是要接納兒子的情緒,了解兒子,認同兒子的疑問。

如果按照這個方法做,家長的目标就能夠實作了。媽媽對兒子行為的強化和淡化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方向,如果想讓你兒子的行為朝着正确的方向發展下去,都要采取明明媽媽的方式給孩子暗示,暗示他是一個注意聽講的孩子,強調他最近進步了有幾秒鐘、幾分鐘,當孩子有了注意力集中的表現,做父母的一定要及時肯定。如果孩子有了進步,你隻是心裡高興而不表達出來或者隻肯定孩子負面的表現,孩子會認為自己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會挫傷到孩子的上進心,不良行為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改正。

“我不是多動症”——孩子的無力呐喊!

周正教授告訴我們:

多動症的根源來源于孩子得到的總是否定,在這否定他就跑,跑到那兒又被否定,兒子繼續跑,直到受到肯定,他就樂意留在那兒,安定下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