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幹飯人”等網絡用語成為孩子的口頭禅,他們還能“好好說話”嗎?

在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想先考一考各位家長,知道下面這些詞語是什麼意思嗎?

“yyds、絕絕子、給力、點贊、原諒色、打call、尬聊、幹飯人、幹飯魂、奧利給……

是不是都感覺很眼熟,或者說耳熟?

在網絡上,我們經常會看見這些表達,甚至有可能經常從孩子的口中聽到這些表達?

當時您是什麼感受呢?

1

前幾天,小編在網上刷到了一個視訊,一位班主任朗讀班上同學的作文《我的班主任》。

不得不說,這一屆孩子們「黑」起自己的班主任真的是毫不手軟,金句頻出:

他的腿跟魯班 7 号一樣。

當“幹飯人”等網絡用語成為孩子的口頭禅,他們還能“好好說話”嗎?

他有着 39 歲的高齡,長得有點像網上的高品質男性。

當“幹飯人”等網絡用語成為孩子的口頭禅,他們還能“好好說話”嗎?

他的發絲在衣服上、講台上,在作業本上、課桌上,就是不在自己的頭上。

當“幹飯人”等網絡用語成為孩子的口頭禅,他們還能“好好說話”嗎?

從「魯班」、「人類高品質男性」這些網絡熱詞,不難看出:

孩子們都是 5G 沖浪選手,和老師的關系也不錯,不然也不敢這麼大膽。

不過,除了清一水的誇贊,也有人擔心:

網絡對現在孩子的影響是不是太大了?這些網絡用語在作文裡使用,是不是不太合适?

現在好多孩子張口「幹飯人」,閉嘴「紮心了」,操場上瘋跑都會大喊「奧利給」……

連正式的書面語,比如寫作文,各種梗,各種網絡詞彙,紙上滿天飛。

一名六年級的國小生在作文中寫道:“時間過得好快鴨!”

當“幹飯人”等網絡用語成為孩子的口頭禅,他們還能“好好說話”嗎?

還有的中學生在作文中寫着:“紮心了”“幹飯人、幹飯魂”“我的祖國,yyds!”……

看到“鴨”(呀)、“yyds”(永遠的神)等字眼,正統的國文教師或許無論如何都不會覺得舒适。

然而,對于孩子們來說,将這些語言運用在作文中,就像嘴裡蹦出口頭禅一樣自然、渾然不自知。

這種依賴于網絡上「短平快」的語境,必然會無形中影響孩子的了解能力、語言表達和深度思考能力。

當“幹飯人”等網絡用語成為孩子的口頭禅,他們還能“好好說話”嗎?

2020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4%的受訪者平時會使用網絡流行語,67.4%的受訪者認為過多使用網絡流行語會使代際溝通更加困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随着網際網路的發展,絕大多數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能力是退化的。

有時我們不再需要用文字去描述,比如看到美景,你會把它拍下來,這讓人更不會去思考怎樣創造新的表達方式。

現在大家誇人,習慣用一套固定的句式,或者用很多誇張的語氣詞。再比如大家遇到好笑的事情隻會說“哈哈哈”。

但其實我們的漢語中有豐富的詞彙供人們表情達意。

2

其實,文章一開始列舉的網絡用語還算是偏趣味、中性的詞彙。

伴随着網絡語言井噴式的增長,還出現了一些不規範、不健康的網絡用語,如“人艱不拆”“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澀的詞,“昂絲”“綠茶婊” 等低俗的詞,這不僅對網絡語言自身,更對社會語言生活産生了不良影響。

而當沒有辨識能力的孩子接觸到這些不健康的詞彙,并将其運用于生活中時,則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也許會說,既然網絡用語這麼多問題,是不是不讓孩子使用就可以了呢?

誠然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指望「一刀切」也不現實。再者,無論年紀大小,都有權利在言論自由範圍内盡情展示自己的個性。

比起抵制,引導孩子去正确使用網絡用語才是關鍵所在。

了解,區分,抵制不良用語。

首先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網絡用語都是積極向上,值得傳播使用的。

其次家長自己在這方面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知道哪些網絡造梗是無傷大雅的,哪些是惡劣低俗,要堅決抵制的。

然後去引導孩子正确使用,規避一些不好的影響。

當“幹飯人”等網絡用語成為孩子的口頭禅,他們還能“好好說話”嗎?

什麼場合,說什麼話。

日常生活中,偶爾靈活運用一些新鮮生動、符合大衆口味的網絡詞彙也未嘗不可。

但是到演講、寫作文這種正式場合,網絡用語的出現就不是特别合适。

這些場合本身就要求比較規範的語言,而且也不是所有網絡用語,都能「流行」到人盡皆知的,一不小心就會讓大家不明白你到底在說什麼。

如果老師看到孩子的作文,卻了解不了含義,就很尴尬了。

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明确使用的界限和場合,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必須提一點,家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網絡用語的使用,有的家長自己就是網絡重度使用者,不論是和朋友打電話,還是和孩子溝通,網絡用語信手拈來,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網絡用語就是正常的溝通語言,給孩子帶來不好的示範。

3

前段時間的東京奧運會上,但凡有奧運健兒摘得榮譽,網絡空間上至主流媒體,下至普通網民,都是清一色地喊出“yyds”。

這樣的表達毫無技術含量,更缺乏文字趣味,卻成為許多人唯一的選擇。

而這正是語言表達能力匮乏最直接的展現。

一個人語言匮乏,除了受環境的影響,更本質的原因,還是思想的貧瘠。

畢竟頭腦有汪洋,才能舌若燦蓮,妙筆生花。

若想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了解人生和擷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

當“幹飯人”等網絡用語成為孩子的口頭禅,他們還能“好好說話”嗎?

現在很多父母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但是隻是會強制性地把閱讀當成一種任務下達給孩子,孩子讀沒讀,讀成什麼樣,則完全不管。

這樣是培養不出愛閱讀的孩子的。

首先,家長可以在家中設定一個“閱讀角”,為孩子提供可以靜下心來閱讀書籍的空間。

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能自己一天到晚玩手機,而強制性要求孩子喜歡讀書。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天一起閱讀的時間。

對不愛讀書的孩子來說,家庭的氛圍,父母的示範,會起到不言而教的作用。

閱讀之後,父母可以經常性地和孩子溝通交流讀書的感受,讓孩子學會去了解書中的内容,提高表達能力。

重視孩子寫作習慣的培養。

在網上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孩子有特别出色的寫作能力,除了廣泛的閱讀,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也特别注重寫的能力的鍛煉。

除了閱讀,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寫日記。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兩三百字的短文,不需要太長,也不用寫得多好,隻要「具體、真實,讓别人能看得懂」就好。

這樣的表達訓練,孩子很容易就能完成,不僅可以培養善于總結的能力,還能從中擷取表達的勇氣和自信。

在這個基礎上,等孩子大一些,可以讓他們學習一些技巧上的東西,進一步提升寫作能力。

當“幹飯人”等網絡用語成為孩子的口頭禅,他們還能“好好說話”嗎?

4

網絡用語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無法割裂,也無法阻止。在這個過程中,未成年人因為交際及其他心理因素會自然而然地被各種“梗”所吸引,并大量地模仿、戲谑和再創造。

如果知道如何“好好說話”而選擇“不好好說話”,暫且稱為個性;但如果壓根不知道“好好說話”而玩梗過度,那麼便是中文素養的嚴重缺失,乃至會思想淺薄化、思考被動化。

網絡語言是一把“雙刃劍”,對于其中積極的一面,應鼓勵并促進其發展;對于其消極的一面,要采取措施防控。

我們的語言不需要被“保護”,但是,中文之美、經典之美值得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去使用。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