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桌子先生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
(ID:zzdshg)
這幾天全網刷屏的一個視訊,看完令人憤怒又心痛。
江蘇常州。
熙熙攘攘的街頭。
人群中圍着一對母女,女兒坐在母親的電動車後座上,披散着頭發,瘋狂地對騎車的母親推搡,怒吼。

她歇斯底裡的聲音,引來了無數圍觀的群衆。
有人斥責,有人勸解。
但依然無法令女孩的行為有所收斂。
她不斷地推着媽媽,看起來蠻橫而失控。
而她可憐的母親,卻始終不發一語,跟身材高大的女兒比起來,顯得更加弱小而無助。
這一幕,在這個寒冬中,對比尤為強烈。
所有人都憤慨不已,對這個女兒的做法怒不可遏:
一定是平常被家裡慣壞了,才會這樣恃寵而驕!這樣的人一定是缺教少養!
說真的,看完這個視訊之後,我的内心跟他們的想法是一樣的。
是怎樣的鐵石心腸,才會對母親下此狠手?
母親養育你這麼多年,竟然得到的是這樣的回報,你的良心到哪兒去了?
然而,當我了解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之後,卻有些悲哀,甚至對這個女孩恨不起來。
據知情網友爆料:
這個女兒今年15歲,因為一直想要一個手機,于是跟母親商量,自己出4000塊錢,剩下2000塊要母親贊助,去買一個心愛的新款手機。
母親答應了。
于是,女兒利用假期打工攢錢,終于掙到了4000元。
正當她歡天喜地,和母親一起去兌現承諾的時候,母親卻半路反悔了。
因為她聽别人說,舊手機修修還能用,何必浪費錢去換個新的?
聽此消息的女兒,心中的委屈和憤怒,是不言而喻的。
明明已經答應的事,怎麼能說變卦就變卦?
但,這還不是導緻她崩潰的最直接原因。
母親不買手機也就罷了,甚至還為了逼女兒就範,不惜在熙熙攘攘的鬧市街頭,讓别人對女兒花高價買新款手機的行為指指點點,當衆羞辱她。
甚至她企圖在衆人的逼迫下,讓女兒把辛辛苦苦打工賺來的4000元也給她。
原本内心就極度委屈的女兒,面對太多的指責和打擊,頓時有些情緒失控。
記住:此時她的訴求并不是買手機了,而是趕緊離開這裡,停止别人對她的羞辱,她很怕别人的指責,讓母親載着她趕緊走。
可是她的母親呢?
就是停在那裡不動,讓大衆數落她,嘴巴還一直念念叨叨,最終女孩情緒失控爆發了,将自己的憤怒全部發洩在母親身上。
于是,就有了我們在視訊裡看到的那一幕。
這件事,讓太多人看後沉默。
女兒有錯嗎?
當然。
她錯在情緒失控,不應該當街暴打母親,讓她承受身體上的傷痛。
可是,錯全在她的身上嗎?
我并不這麼認為。
這件事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出在母親的身上。
答應女兒的事,卻出爾反爾,這是她的第一個錯誤。
作為一個家長,要麼就不給孩子承諾,但一旦答應了孩子的事情,不管怎麼樣,都要做到。
這關乎一個母親的尊嚴,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其次,女孩的願望沒有達成,心裡委屈,但此刻,她不希望這樣私人的事放到大街上去讨論,不希望别人來羞辱她,她對母親說的是“走不走”而不是“給不給”。
但母親最不應該的,就是利用周圍人的口舌和羞辱來迫使女孩就範和妥協。
是以,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在内心極度的氣憤和委屈下,她終于失去理智,情緒全部傾瀉在母親身上。
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為叫做“反應性虐待”。
就是看起來你像是那個有暴力傾向的人,或者是那個瘋子,但是隻有你知道你是被對方逼出來的。
就拿這個事情來說,所有人都在怒罵這個女兒,所有人看到的都是那個暴力失控的女兒。
可是,誰又知道她被母親傷害得有多嚴重?誰又看得到她的傷?
我寫這篇文章,并沒有任何為女兒洗白的意思。
我隻是為這個母親感到深深的悲哀。
因為,她根本沒有意識到,家長的言而無信,違背諾言,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就在今年4月,浙江溫州發生了一件事。
兩個上五年級的小女孩,在學校一直是最好的朋友。
她們想讓父母也見證這一份友誼,于是跟父母約定,陪同她們去對方家裡玩。
家長們欣然應允。
但是,到了約定的那天,卻爽約了。
從期待到失落,從欣喜到憤怒,這兩個女孩,竟然牽手走向了四樓的雨棚,想要跳樓輕生。
幸好救援人員及時趕到,這才避免了一場悲劇。
事發之後,也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可真矯情,一點點小事就受不了,脆弱到要跳樓。
可是,我有理由相信,這一次的爽約,隻是導火索。
也許,在這之前,有太多次的違背承諾,對孩子說的話漫不經心。
當積攢了太多的委屈和憤怒之後,孩子内心的情緒,就會像一把利劍,他們不會傷害别人,隻會把矛頭對準自己。
日劇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是空歡喜。
試想,當你為了那一個約定,全力以赴,努力奔跑到終點的時候,卻發現,從頭到尾都是一場謊言。
這個時候你的内心會崩塌成什麼樣子?最親密的人都欺騙你,你又該去信任誰?
社會學家林·紮克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來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騙,足以壓垮孩子的内心世界。”
太多的父母,以愛之名,做着“行騙”之實,讓孩子在謊言中一次又一次地被刺傷,直到最後,他們再也不相信他人。
這才是我們教育中,最大的悲哀。
聽說過一個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将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
妻子說完便忘記了。
不料,曾子卻真的把豬給殺了。
妻子又驚又怒,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着,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煮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了呢?”
曾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說到就一定要做到。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
小時候聽這個故事,不大明白,也跟妻子一樣覺得曾子是小題大做。
可是,當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明白:跟孩子兌現自己的承諾,是對他們的一種尊重。
隻有當孩子發現自己說的話被重視,被聽見,被人妥善安放,他們的内心,就會建立起一種極大的安全感,而這份安全感,将會陪伴孩子的一生。
以上是我想說的第一個點,而第二個點想說的就是:千萬不要當衆羞辱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自尊的。
那個在江蘇街頭被女兒怒吼的母親,她最狠心的一點就是,當衆傷害女兒自尊。
她沒有打罵女兒,她隻是在人前扮演了一個弱者的姿态,讓輿論對女兒指指點點,借他人之口,對女兒施壓和羞辱。
那一刻,女兒之是以崩潰,也是因為正處于敏感時期的她,自尊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一句話:
“想要摧毀一個孩子,就當衆出他的醜,當着外人的面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深以為然。
那個在教學樓前被母親掌掴的武漢少年,之是以跳樓,是因為母親的那幾巴掌,将他脆弱的自尊在同學面前給碾碎了...
那個被逼着在街頭當衆跪下的孩子,他的自尊也随着下跪那一刻碎在地上,今後這一生,也許都會有陰影。
太多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想打就打,想罵就罵,想羞辱就羞辱。
可是他們忘了,他們的孩子也是一個人,也有自尊,也有個性,也值得被愛。
父母與孩子之間,原本應該建立的是正向的連接配接,可太多的情況是,父母在這頭,孩子在那頭,中間隔着的,是絕望的沉默。
前段時間,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張圖檔。
一位父母在電梯口貼了一張尋物啟事,尋找孩子丢失的一本卡冊,尋物啟事的最後寫道:這是孩子攢了很久的卡片,是他很心愛的東西,如果您撿到了,請及時聯系我們,非常感謝!
那隻是一本很小的奧特曼卡冊,可那卻是父母對孩子一份沉甸甸的愛。
很多網友看後内心暖暖的:這樣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真的很有愛。
他們沒有粗暴地對待孩子的心愛之物,不管這個物件是什麼,他們都像珍視成人的禮物那樣,給予最大的尊重和善意。
他們把孩子,當成了大人,至少在人格和愛好上,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
這才是為人父母,最好的樣子。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敬愛自己,可是你自己首先尊重孩子嗎?
在孩子表達自己意願的時候,你簡單粗暴地說:一邊兒去!你懂什麼?
在孩子因為搭建積木弄得滿地狼藉的時候,你憤怒地踹走了他辛苦搭建的一切。
你在用行動告訴孩子:ta心愛的東西不重要,ta的快樂和感受不重要,你通通都看不到。
你看,你把孩子的尊嚴碾碎了,掰斷了,踐踏了,還希望孩子尊重你,敬愛你,把你高高捧起。
你說,這可能嗎?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俯下身去,傾聽孩子的聲音。
他們平等地跟孩子站在一起,去經曆成長中的一切悲與喜。
而孩子要的,正是這樣一份尊重與看見,重視與了解。
關心ta的傷痛與困惑,看見ta的需求與想法,像一個大人一樣,去感受自己的世界。
如此,孩子才能在愛和信任的氛圍中,變得更加勇敢,更加強大。
點個【贊】+【在看】吧,以上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