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聲的酒席與特别的“聲”日派對 2歲聽障雙胞胎寶寶重獲新“聲”

2019年春節剛過,家住湛江的溫家迎來了一對雙胞胎男孩河河和源源。四十不惑喜得貴子,河源爸爸媽媽别提多高興了。滿月酒席辦得好不熱鬧,賓客滿滿當當坐了十幾桌。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絡繹不絕來到溫家送上祝福。隻是溫家不會想到,他們精心準備的這份繁華與喧鬧,其實雙胞胎兒子并無感覺。

2021年清明前後,河源姑姑來家裡做客,見到孩子便開始喊:“河河、源源,姑姑來看你們啦!”本以為兩個小侄子會高興地跑過來擁抱她,結果兄弟倆隻是自顧自地玩耍。姑姑隐約覺得不對勁,又拿木棍和鐵盆站在孩子身後敲,可仍然不見有回頭的迹象。

“敲那麼大聲都不回頭,哥、嫂,你們一定要帶他們去醫院檢查。”經河源姑姑提醒,媽媽有點慌了。她原以為兄弟倆遲遲不會說話是“貴人語遲”,平日不愛理人是看電視或玩玩具入迷。如今看來,事情似乎并沒有那麼簡單。

從縣城到市裡,又輾轉到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河河源源最終确診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

特别的“聲”日派對

聽到這個診斷結果,河源媽媽猶如驚天霹靂,一想起就忍不住哭泣,河源爸爸整夜不睡在網上翻找資料,加聽障患兒群,向有相似經曆的家長尋求幫助。對聽力障礙和人工耳蝸的認識越全面,河源爸爸内心的擔憂也随之一點點消除,隻要康複得好,聽障小朋友完全可以跟普通孩子一樣重新獲得聽力。但是了解到相關的費用後,他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2021年11月22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醫護人員和愛的分貝等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河源兩兄弟成功植入了科利耳人工耳蝸,找到了開啟有聲大門的“鑰匙”。2021年12月17日上午11點-12點,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内,舉行了一場特别的“聲”日派對,河河和源源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醫護人員的幫助下,相繼完成了耳蝸開機,在接收到聲波的那一刻,兩兄弟好奇地打量着四周,像是在尋找聲源,轉而又依偎在爸爸媽媽的懷裡,這是他們第一次感受到聲音的“刺激”,這種感覺對他們來說太新鮮、太陌生、太美妙了,爸爸在耳邊輕輕喚着他們的名字,媽媽眼裡還噙着激動的淚水......

無聲的酒席與特别的“聲”日派對 2歲聽障雙胞胎寶寶重獲新“聲”
無聲的酒席與特别的“聲”日派對 2歲聽障雙胞胎寶寶重獲新“聲”

“聲”日的祝福

39健康的記者和在場的醫護人員以及愛心人士共同見證了這個幸福的瞬間,為河河源源送上了“聲”日的祝福,歡迎河河源源回歸有聲世界,道一聲:“聲”日快樂!

聽障家庭如何回歸有聲之路?

《中國聽力健康報告》(2021)顯示,1987年第一次全國殘障人士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當時有聽力和言語殘疾的約1770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 2.04%)。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障人士抽樣調查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單純聽力殘疾為2004萬人,加上多重殘疾中的聽力殘疾,達到2780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2.11%),與1987年第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相比,呈上升趨勢。在聽力殘障人士口中,0-14歲的患者約有46萬人。按先天性新生兒聽力損傷發病率1‰-3‰計算,每年将新增聽力損失患兒3萬名左右。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熊觀霞教授在接受39健康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單純聽力殘疾還是多重聽力殘疾現殘率,農村均高于城市。這意味着地域、經濟條件、認知水準的差異,會給聽障家庭回歸有聲之路帶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國聽障人士中有8萬多人植入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是治療重度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的有效幹預手段。“自70年代實施全球第一例人工耳蝸手術開展以來,目前全世界已經有40萬人植入人工耳蝸;我國于1995年成功開展首例科利耳人工耳蝸手術,至今已有8萬多人植入人工耳蝸”。熊觀霞教授如實介紹,人工耳蝸是一種特殊的聲電轉化裝置。主要包括兩部分:體外的言語處理器+植入在體内的電極。言語處理器将外界的聲波收集後,轉化為電波形式,通過植入的電極刺激殘存的螺旋神經節細胞和聽神經末梢,進而使患者能聽見聲音和感覺言語。

“人工耳蝸手術雖然是一個正常手術,但是要求‘精準和精細’,對聽覺結構的保護以及殘存聽功能的保護等要求比較高,尤其是蝸神經發育不好的病人,不單是手術期的處理,還有手術前的綜合評估,包括手術适應症、禁忌症的判斷,以及手術過程中聽覺康複效果的預判,以及手術後整個調機,還有後期言語康複團隊幫助,以及社會、家庭的支援等”。

植入後,多久能聽見聲音?

熊觀霞教授解釋說,對于聽障嬰幼兒童來說,人工耳蝸植入後,實際上僅僅完成了整個旅程的20%~30%的工作,後期需要交給聽力師和家庭看護者,以及提供康複支援的機構或者老師。

從聽力的角度,剛開機的耳蝸寶寶類似于剛剛出生的嬰兒,正常情況下,嬰幼兒到1歲才開始擁有有意義的言語能力,到了2歲,寶寶們才剛剛學會短句。也就是說這些寶寶在完成手術後,在醫療機構、聽力師、康複機構的支援下,開始學習聆聽、發音、言語的能力。經過四個階段,對聲音的察覺能力、分辨能力、辨識能力、了解能力,最後追趕上健聽的同齡兒童。

對于成人語後聾來說,又是不同的體驗。語後聾是指語言習得後出現的耳聾。語前聾是指在學會語言之前發生的耳聾,包括先天性聾和各種嬰幼兒時期出現的耳聾。語後聾人群,他們的聽覺器官,各級聽覺中樞,都曾經是完好的,大腦皮層關于言語的功能也得到了發展。由于種種原因,導緻了這個聽覺通路中的某個部位發生了病變導緻了耳聾。

成人語後聾在人工耳蝸植入以後,經過長期的佩戴、訓練、人工耳蝸調試,在3-6個月的時候,大多數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牽頭兩項公益基金

目前人工耳蝸檢查和手術部分,對經濟條件有限的聽障家庭來說,這仍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2018年,廣東醫保已将人工耳蝸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此外廣東醫院也在積極攜手公益基金,為貧困聽障家庭減輕經濟負擔。“請放心,有中山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團隊在的一天,我們都會為你們負責”,這是熊觀霞教授對患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目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牽頭開展兩項公益援助:“祈紫禧·聽未來”聽障兒童康複資助項目和“南湖·荔景”聽障學生資助項目,相繼為農村困難戶、城市低保戶以及其他低收入貧困家庭的聽力障礙兒童和在校學生提供資助。據熊觀霞教授介紹,未來将通過彙集更多的社會各界力量,将公益救助的力量推動到全省,真正為貧困聽障家庭帶去救助的希望。

愛的分貝人工耳蝸植入救助,破2000例

成立于2012年“愛的分貝”,以貧困聾兒為救助對象,為聽障家庭提供救助服務,獲得科利耳等愛心企業的深度支援,幫助聽損兒童圓上有聲之夢。截止到2021年12月17日,愛的分貝累計資助了2021名聽障兒童進行了人工耳蝸植入,同時為3786名聽障兒童進行了康複訓練,河河源源正是第2000例和第2001例耳蝸寶寶。

科利耳已幫助超45000位中國聽力損失人士

科利耳公司作為全球植入式聽力行業上司者,在過去的40餘年裡,依托全球領先的産品和服務,已向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65萬套植入式聽力裝置,幫助重度及極重度聽障人士重返有聲世界,聆聽精彩人生。自1995年科利耳公司在中國成功開展首例人工耳蝸手術至今近三十年裡,已幫助超過45000位中國聽力損失人士開啟有聲世界的大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