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娃是一場修行,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
這些場景大家作為家長的肯定很熟悉:
孩子非要買同款玩具哪怕已經有很多;
腸胃不好硬要吃冰淇淋;
不讓看電視就哭鬧不休;
正餐不好好吃非要吃零食;
限制玩手機卻半夜躲在被窩裡玩……
諸如此類種種,讓家長頗為頭疼。
那麼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所謂不合理的需求,我們該咋辦?
事實上,大家不必對此過度焦慮,這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今天,小童君就和各位家長一起來聊聊,面對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家長究竟該如何引導?
01、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
當孩子因需求無法滿足,不分場合地大吵大鬧時,家長們通常有三種做法:壓制或否定情緒,不給哭、跟着孩子一起哭、不管不顧任孩子哭。
壓制情緒可能暫時有效,但無法教會孩子表達情緒的正确方式;
跟孩子一起哭,容易讓孩子産生“角色錯位”——媽媽自己搶占了孩子的位置,甚至需要孩子的安慰,這無疑增加了孩子的負擔和角色錯亂帶來的迷惑;
不管不顧任孩子哭,長期的忽視和不回應可能讓孩子習慣麻痹或者深藏自己的感受。
小童君認為,面對孩子的任何問題,第一步是接納情緒并給予陪伴和安撫——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
對待不合理要求的處理原則應該是:不批評,不着急,給安慰。
在孩子哭泣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哭是可以的,得不到喜歡的東西,要求沒辦法實作,難過很正常。
這個過程裡,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你關注他的感受,你在乎他,你在陪他一起難過。
同時,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溫柔的撫慰,比如輕拍後背,擦擦眼淚,擦擦鼻涕。
在這樣的安撫中,他的負面情緒得到了宣洩,注意力其實在不斷被你給他擦眼淚、擤鼻涕這些小動作轉移。
用這樣一個過程讓他情緒逐漸平複,心情逐漸變好。相對平靜的情緒,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然後我們要認真地告訴孩子:為什麼這個要求沒辦法滿足。
當然,由于大人認為的“不合理”和小孩子認為的“不合理”可能并不一緻,如果孩子有理有據,能說服大人,适當的妥協和讓步也未嘗不可。
02、給孩子一個補償方案
一個網友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和侄子一起去逛商場,遇到了冰淇淋店。
因為侄子那時候腸胃極度敏感,隻要碰一點點冷飲,就會上吐下瀉加發燒,是以平時家長都不讓他吃冷飲。
但那天,他非要吃一個冰淇淋。
平時,隻要告訴他“吃了就要打針”,他就放棄了。但那天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吃。一直哭到倒地喘氣還不停歇。
她沒有去嚴厲批評孩子不懂事,而是蹲下身去跟孩子溫柔地溝通,告訴侄子,冰淇淋吃了會生病,生病就要打針,打針太痛了,不如一起去買一個冰淇淋蛋卷吃。
小侄子不太情願。
她又表示,如果他不願意,那她就在那裡陪着他哭,哭好了,再一起去買冰淇淋味蛋卷吃,是姑姑自己要吃的。
小侄子愣了,然後答應先不哭了,願意陪姑姑去買冰淇淋味蛋卷。
買完蛋卷後,她故意誘惑他,問他想不想自己也吃一個,看着姑姑吃得很美味,小侄子當即表示也想要。
最後他無比快樂地吃了一個蛋卷,全然忘記了自己曾經最想要的冰淇淋。
實在不能滿足,在不違反基本原則和底線的情況下可以進行适當讓渡,盡量給出一個合理且适度的“補償方案”,讓孩子不至于那麼失落。
讓孩子放棄自己的需求,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損失”,是以,在無傷大雅的前提下,可以考慮給予孩子一定的補償。
“你不能吃冰淇淋,但我們可以吃一個蛋撻。”
“不可以天天看電視,但媽媽可以陪你一起看書。”
“不能老吃垃圾食品,真想吃的話媽媽可以給你做點小點心。”
“下次如果考試考好了,就給你買這個玩具。”
如此一來,不合理的需求被巧妙化解了,孩子還獲得了同樣乃至雙倍的快樂。
03、了解孩子動機,再加以判斷
有一次去外面吃飯,聽到旁邊一對夫妻在商量房貸的事情。坐在一邊玩手機的女兒突然說:“媽媽,可不可以給我50塊錢啊?”
媽媽不太開心,數落女兒:“不可以,家裡現在用錢緊缺,你花錢這麼大手大腳,咱家什麼時候能買上房子。”
看着女兒低落地垂下頭,爸爸忍不住問:“你要50塊錢做什麼?”
女兒拿起手機說:“我看到手機上面50塊錢能買小房子的廣告,我們就可以不用那麼多錢買房子了!”
夫妻二人反應過來女兒指的是個遊戲廣告,忍不住被逗笑了。
爸爸說:“這個房子很漂亮,但它隻能在遊戲裡才能買,不過如果我們努力賺很多個五十塊錢,就能在現實中買到一個這樣的房子了!”
女兒開心點頭:“那我也攢零花錢,争取買到和這上面一樣好看的房子!”
有時候,孩子的動機是非常單純的。
很多在大人眼中“不合理”的需求,在他們看來就是合乎情理的。
我們要意識到,很多時候孩子之是以提出那麼多奇怪的要求,可能是資訊與閱曆的落差導緻的,我們要了解孩子動機,再作判斷。
有了解,才有發言權,沒有了解的批評,可能會嚴重打擊孩子。
事實上,無論是面對孩子的不合理需求,還是在培養孩子的路上,良好的教育方式都要求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耐心和尊重,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給予幫助和引導。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了克制孩子不合理需求的“四不要”處理辦法:
不要罵他、不要打他、不要說教、不要走開。
其實就是要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能保持溫和堅定,和孩子共情,同時堅持原則。
很多時候孩子不合理的需求,隻是大人不了解。
我們要做的,是接納他們的感受,引導他們的行為,在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同時學會規則。
點個【贊】,有你的支援,小童君會更有動力。
看更多育兒好文章,請關注【萬小童】公号,期待和你一起,解決育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