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养娃是一场修行!宝妈不想抓狂,要学会这三招!

养娃是一场修行!宝妈不想抓狂,要学会这三招!

养娃是一场修行,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这些场景大家作为家长的肯定很熟悉:

孩子非要买同款玩具哪怕已经有很多;

肠胃不好硬要吃冰淇淋;

不让看电视就哭闹不休;

正餐不好好吃非要吃零食;

限制玩手机却半夜躲在被窝里玩……

诸如此类种种,让家长颇为头疼。

那么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所谓不合理的需求,我们该咋办?

事实上,大家不必对此过度焦虑,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今天,小童君就和各位家长一起来聊聊,面对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家长究竟该如何引导?

01、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

当孩子因需求无法满足,不分场合地大吵大闹时,家长们通常有三种做法:压制或否定情绪,不给哭、跟着孩子一起哭、不管不顾任孩子哭。

压制情绪可能暂时有效,但无法教会孩子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

跟孩子一起哭,容易让孩子产生“角色错位”——妈妈自己抢占了孩子的位置,甚至需要孩子的安慰,这无疑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和角色错乱带来的迷惑;

不管不顾任孩子哭,长期的忽视和不回应可能让孩子习惯麻痹或者深藏自己的感受。

小童君认为,面对孩子的任何问题,第一步是接纳情绪并给予陪伴和安抚——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

对待不合理要求的处理原则应该是:不批评,不着急,给安慰。

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哭是可以的,得不到喜欢的东西,要求没办法实现,难过很正常。

这个过程里,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你关注他的感受,你在乎他,你在陪他一起难过。

同时,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温柔的抚慰,比如轻拍后背,擦擦眼泪,擦擦鼻涕。

在这样的安抚中,他的负面情绪得到了宣泄,注意力其实在不断被你给他擦眼泪、擤鼻涕这些小动作转移。

用这样一个过程让他情绪逐渐平复,心情逐渐变好。相对平静的情绪,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然后我们要认真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个要求没办法满足。

当然,由于大人认为的“不合理”和小孩子认为的“不合理”可能并不一致,如果孩子有理有据,能说服大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也未尝不可。

养娃是一场修行!宝妈不想抓狂,要学会这三招!

02、给孩子一个补偿方案

一个网友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和侄子一起去逛商场,遇到了冰淇淋店。

因为侄子那时候肠胃极度敏感,只要碰一点点冷饮,就会上吐下泻加发烧,所以平时家长都不让他吃冷饮。

但那天,他非要吃一个冰淇淋。

平时,只要告诉他“吃了就要打针”,他就放弃了。但那天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吃。一直哭到倒地喘气还不停歇。

她没有去严厉批评孩子不懂事,而是蹲下身去跟孩子温柔地沟通,告诉侄子,冰淇淋吃了会生病,生病就要打针,打针太痛了,不如一起去买一个冰淇淋蛋卷吃。

小侄子不太情愿。

她又表示,如果他不愿意,那她就在那里陪着他哭,哭好了,再一起去买冰淇淋味蛋卷吃,是姑姑自己要吃的。

小侄子愣了,然后答应先不哭了,愿意陪姑姑去买冰淇淋味蛋卷。

买完蛋卷后,她故意诱惑他,问他想不想自己也吃一个,看着姑姑吃得很美味,小侄子当即表示也想要。

最后他无比快乐地吃了一个蛋卷,全然忘记了自己曾经最想要的冰淇淋。

实在不能满足,在不违反基本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让渡,尽量给出一个合理且适度的“补偿方案”,让孩子不至于那么失落。

让孩子放弃自己的需求,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所以,在无伤大雅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给予孩子一定的补偿。

“你不能吃冰淇淋,但我们可以吃一个蛋挞。”

“不可以天天看电视,但妈妈可以陪你一起看书。”

“不能老吃垃圾食品,真想吃的话妈妈可以给你做点小点心。”

“下次如果考试考好了,就给你买这个玩具。”

如此一来,不合理的需求被巧妙化解了,孩子还获得了同样乃至双倍的快乐。

养娃是一场修行!宝妈不想抓狂,要学会这三招!

03、了解孩子动机,再加以判断

有一次去外面吃饭,听到旁边一对夫妻在商量房贷的事情。坐在一边玩手机的女儿突然说:“妈妈,可不可以给我50块钱啊?”

妈妈不太开心,数落女儿:“不可以,家里现在用钱紧缺,你花钱这么大手大脚,咱家什么时候能买上房子。”

看着女儿低落地垂下头,爸爸忍不住问:“你要50块钱做什么?”

女儿拿起手机说:“我看到手机上面50块钱能买小房子的广告,我们就可以不用那么多钱买房子了!”

夫妻二人反应过来女儿指的是个游戏广告,忍不住被逗笑了。

爸爸说:“这个房子很漂亮,但它只能在游戏里才能买,不过如果我们努力赚很多个五十块钱,就能在现实中买到一个这样的房子了!”

女儿开心点头:“那我也攒零花钱,争取买到和这上面一样好看的房子!”

有时候,孩子的动机是非常单纯的。

很多在大人眼中“不合理”的需求,在他们看来就是合乎情理的。

我们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提出那么多奇怪的要求,可能是信息与阅历的落差导致的,我们要了解孩子动机,再作判断。

有了解,才有发言权,没有了解的批评,可能会严重打击孩子。

养娃是一场修行!宝妈不想抓狂,要学会这三招!

事实上,无论是面对孩子的不合理需求,还是在培养孩子的路上,良好的教育方式都要求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和尊重,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引导。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了克制孩子不合理需求的“四不要”处理办法:

不要骂他、不要打他、不要说教、不要走开。

其实就是要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能保持温和坚定,和孩子共情,同时坚持原则。

很多时候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只是大人不理解。

我们要做的,是接纳他们的感受,引导他们的行为,在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同时学会规则。

点个【赞】,有你的支持,小童君会更有动力。

看更多育儿好文章,请关注【万小童】公号,期待和你一起,解决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继续阅读